克罗恩病

搜索文档
登上Cell子刊封面:上海交大团队揭示口腔细菌加重肠道疾病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9-12 08:15
该研究表明, 口腔共生菌 韦荣球菌属 ( Veillonella ) 的肠道定植,通过抑制 胆汁酸转运蛋白 ASBT 的表达,阻止 胆汁酸 再吸收,导致胆汁酸在肠道中的异常 积聚,从而促进 克罗恩病 患者的 艰难梭菌感染 。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克罗恩病 ( Crohn's disease ) 是一种常见的 炎症性肠病 (IBD) ,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和肠梗阻。它与另一种主要的 IBD 类型 溃疡性结肠炎 的区别在 于,克罗恩病通常会影响整个消化道,并导致间歇性而非持续性炎症。除了通过手术切除受影响的肠段外, 克罗恩病 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且术后复发率较高 (约 80%) 。截至 2020 年,全球 IBD 的患病率为 0.75%,预计到 2030 年将增至 1.0%。其中约 37%-59% 的 IBD 病例为克罗恩病。 尽管克罗恩病的病因被认为是由免疫、环境、遗传和细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但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虽然肠道菌群失调是包括克罗恩病在内的 IBD 的一 个关键特征,但 IBD 和克罗恩病中宿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制才刚刚开始被揭示,且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方面。特定微生物如何在 ...
炎症性肠病一定会癌变?患者不能运动?医生带你走出这些误区
贝壳财经· 2025-05-19 12:53
炎症性肠病(IBD)现状与误区 - 中国大陆地区IBD发病率为1.96/10万-3.14/10万,呈迅速上升趋势 [1] -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主要损害胃肠道,核心是肠道免疫系统失控 [2] - 我国克罗恩病患者约30%首发症状为肛周脓肿或瘘管,易被误诊为痔疮 [2] IBD病因与症状 - UC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症状包括腹泻、黏液血便、腹痛等 [2] - CD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可能引发肠梗阻、瘘管等并发症 [2] - IBD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衡及免疫紊乱相关,饮食并非直接病因 [3] IBD治疗与管理 - 低FODMAP饮食可缓解部分患者症状,但需个性化定制 [3] - 规律用药可使UC患者5年无复发率提升至60%以上 [5] - 约40%的IBD患者需接受至少一次手术,但术后仍需药物维持 [7] IBD患者生活与预后 - IBD患者可以结婚生子,子女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8倍 [4] - 适度运动可改善肠道蠕动、缓解焦虑,建议选择低强度运动 [8] - IBD虽无法根治,但规范治疗可使UC临床缓解率超80%,患者5年生存率与普通人群无异 [10] IBD研究与未来 - 全球IBD研究快速发展,包括粪菌移植、CAR-T细胞疗法等 [11] - 我国已有多个IBD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十年或迎来突破性疗法 [11] - 早诊早治、规范管理是IBD长期控制的关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