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濒死的地球流派
icon
搜索文档
史上最伟大的动作游戏,源头竟如此小众
虎嗅· 2025-08-14 13:49
国产游戏《明末:渊虚之羽》上线表现 - 游戏于7月24日上线后遭遇大量差评 涉及豪华版奖励发放失误、优化不佳及历史改编争议 [1] - 制作方通过致歉和发布补丁后 Steam平台评价回升至"多半好评" [1] 魂系游戏风格与特点 - 以《黑神话:悟空》为代表的国产单机游戏多采用"魂like/魂系"风格 源自日本FromSoftware公司的《恶魔之魂》《黑暗之魂》系列 [1] - 游戏强调高难度和黑暗美学 玩家需通过耐心、反应和决策应对战斗 社区常用"受苦""受难"形容体验 [2] - 世界观常设定于弥漫疫病和诅咒的末日环境 如《艾尔登法环》中的诸神黄昏式背景 [3] - 采用碎片化叙事手法 玩家需通过收集游戏内片段信息理解剧情和使命 [4] 宫崎英高的创作灵感与美学根源 - 灵感源于早期黑暗奇幻作品 尤其是三浦建太郎的漫画《剑风传奇》 [5] - 美学风格体现"世界已死 故事未终"的颓丧主义魅力 与"濒死的地球"文学流派高度契合 [6][15] - 世界观构建受熵增理论影响 如《黑暗之魂》中初火熄灭象征宇宙热寂的自然终结 [12][14][15] "濒死的地球"文学流派及其影响 - 源自杰克·万斯1950年代的同名短篇小说集 设定于太阳衰微的二十亿年后地球 科学退化为魔法 [16][18][19] - 模糊科学与奇幻界限 例如将数学描述为"宇宙真谛"的咒语 并出现人造人、飞行汽车等元素 [20][23] - 采用非解释性叙事策略 直接呈现幻术和异象 辅以仿古长句营造遥远时空感 [24] - 法术体系被《龙与地下城》采纳 要求魔法师施法后即刻遗忘咒语 [45] 熵增浪漫主义在科幻文学中的发展 - 核心为理性无法拯救世界时 角色依本能追寻爱与意义 如万斯笔下人物为私欲冒险而非宏大理想 [26][27] - H G 威尔斯1895年《时间机器》描绘三千万年后地球的冰冷太阳与生命绝迹 早期体现熵增主题 [31] - C A 史密斯在《烈焰高歌之城》中设计"行星核心之火" 融合毁灭与美丽 类似《黑暗之魂》能量源设定 [33][35] - 吉恩·沃尔夫《新日之书》以晦涩文学手法探讨记忆与人性 主角塞万里安身世与《黑暗之魂》受诅咒者类似 [39][40][42] 科学奇幻类作品的跨界影响 - 融合科幻与奇幻的"科学奇幻"类别诞生 代表作包括《沙丘》《星球大战》《战锤40000》等 [46] - 游戏制作人杨滨提出"极其遥远的科幻 近似奇幻"创作理念 因近未来科幻已缺乏新奇感 [46] - 此类作品聚焦末日前的个体选择 而非预言未来或传统神话叙事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