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

搜索文档
2025年消费金融ABS存续期研究:消费金融ABS发行活跃,资产表现有波动,证券端兑付仍然良好
联合资信· 2025-08-27 12:06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4][5][6][8][9][10][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核心观点 - 消费金融ABS发行市场活跃 2025年1-7月发行331单 规模2838.29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63.86%和76.66% [1] - 消费金融ABN市场快速崛起 发行规模1291.72亿元 同比增长118.57% 成为第二大发行市场 [3] - 基础资产表现存在波动但整体可控 大部分项目累计违约率低于1.50% 实际违约率/预测违约率中位数为0.73倍 [16][18] - 优先级证券兑付情况良好 304只样本证券中138只级别上调 无下调情况 [21] - 政策环境利好 消费金融ABS占ABS总发行规模比重达25.90% 未来增长空间可观 [1][22][23] 市场概况 - 2025年1-7月消费金融ABS发行规模2838.29亿元 同比增长76.66% 占ABS市场总规模25.90% [1] - 交易所市场仍是主力 发行规模1348.16亿元 占比47.50% [3] - 消费金融ABN发行规模1291.72亿元 同比增长118.57% 占比45.51% [3] - 信贷ABS发行规模198.41亿元 同比增长66.99% 占比6.99% [3] - 信托公司和互联网机构为主要发起机构 合计发行规模占比92.79% [6] - 互联网系机构为最主要底层资产供应方 发行规模2530.54亿元 占比89.16% [10] - 截至2025年7月底存续规模4483.54亿元 较上年底增长20.44% [12] - 消费金融ABN存续规模2230.58亿元 占比49.75% 成为第一大存量市场 [12] 存续期表现 - 商业银行发行ABS累计违约率/预测违约率接近1倍 消金公司分布在(0.44,2.20]区间 [14] - 私募产品大部分累计违约率低于1.50% 仅少数存续期超一年项目突破2.00% [16] - 消费分期产品违约率明显低于现金贷资产 [16] - 实际违约率/预测违约率分布在(0.11,3.85]区间 中位数0.73倍 超八成项目低于2.00倍 [18] - 高利率资产产生超额利差 交易结构设置可动态调整折溢价率缓释风险 [19] - 优先级证券信用支持持续提升 151只AAAsf级证券风险承受能力进一步增强 [21] 市场展望 - 政策推动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 财政贴息支持提振消费 [22][23] - 互联网小贷机构加速入场 平安消金成为第22家获准发行ABS的消金公司 [23] - 经济下行周期对资产质量形成压力 但交易结构设计有效保障优先级证券安全 [23]
专访田轩:“卷”利率不可持续,可“卷”产品与服务
北京商报· 2025-05-27 13:32
金融支持消费政策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年度首要任务 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从居民增收 消费提质 消费环境优化等方面绘制行动蓝图 [1] - 金融政策成为提振消费重要抓手 包括落地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 针对新型消费场景定制金融产品等 [1] - 人民银行推出促消费货币政策工具 如消费专项再贷款 与传统货币政策相比更具定向性和灵活性 通过精准对接消费者实际需求促进特定消费领域发展 [8] 金融机构策略转型 - 信贷政策是提振消费主要手段 但"卷"利率不可持续 金融机构应转向"卷"产品与服务 [3][4] - 金融机构可优化消费贷款设计 包括合理设置额度 期限和利率 提供灵活还款计划 拓展消费场景金融服务 创新推出个性化消费信贷产品 [5] - 除信贷业务外 金融机构还可通过支付结算 理财服务 保险保障等多维度提升消费环境 [5] 产品与服务创新 -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设计差异化金融产品 如青年群体灵活便捷消费信贷 中年群体稳健理财与投资组合 老年群体医疗 康养 养老专项金融服务 [7] - 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各群体需求 定制个性化金融方案 设计多样化还款方式 加强与各类消费场景合作提供嵌入式金融服务 [7] - 未来可在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拓展消费场景金融 加强与资本市场联动等方面突破 如推出定制化信贷方案 扩大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规模等 [11] 风险管控与普惠金融 - 消费贷不良风险升温 金融机构需强化大数据风控模型 加强审慎管理 推动不良贷款处置市场化 [6] - 完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 针对不同群体研发专属产品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覆盖面 精准匹配用户需求 [6] - 解决金融支持消费难点需优化产品设计 推动金融与新业态融合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10] 政策协同与长效机制 - 建议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 如定向降准 再贷款 减税降费 消费补贴等 降低融资成本 增强消费意愿 [12] - 适当放宽金融债券发行条件 推动金融机构间合作 拓宽资金来源 定向支持重点消费领域经营主体 [12]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提高工资 优化税收政策 增加转移支付等 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提升消费能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