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

搜索文档
张岱的笔墨,晕染着不灭的江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4 21:57
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 《陶庵梦忆》通过张岱的笔触,生动再现了晚明江南的繁华景象与市井生活,如秦淮河的奢靡画舫、金山寺的夜戏狂欢等,具有极高的文学与历史价值[4][5] - 书中对绍兴地方风俗的详细记载,如《龙山雪》中的雪景与《杨神庙台阁》的庙会盛况,成为研究晚明绍兴社会生活的"活档案"[5] - 张岱以"繁华靡丽,过眼皆空"的笔调,在描绘奢靡生活的同时暗含对时代崩塌的痛切反思,形成独特的挽歌式文学风格[6][7] 城市文化传承 - 书中封存的晚明城市记忆(如扬州瘦马交易、苏州山塘中秋等)成为当代江南古城修复的重要依据,绍兴采莲船灯复原、苏州山塘河设计均参考书中记载[8] - 张岱笔下的秦淮河"书卷气与脂粉气交织的烟火气",为现代文旅项目提供了区别于表面仿古的深层文化定位思路[4] - 《西湖香市》《越俗扫墓》等章节记录的节庆习俗,展现了已消失的民间活动规模(如扫墓活动"自二月朔至夏至,填城溢国,日日如之")[7] 工艺美学与生活哲学 - 《濮仲谦雕刻》《吴中绝技》等篇章系统记录晚明匠人群体(鲍天成、周柱等),提出"技也而进乎道矣"的工艺理念,与当代"工匠精神"形成跨时空呼应[8] - 书中倡导"人无癖不可与交"的生活美学,通过茶道(《闵老子茶》)、造园(《瑞草溪亭》)等案例,展现将日常提升至艺术境界的实践智慧[9] - 张岱团队对器物(《不二斋》)、饮食(《蟹会》)的极致追求,形成"在细微处找乐子"的生活哲学,对现代消费升级具有启示意义[9][10] 文化遗产活化 - 当代读者带着《陶庵梦忆》实地探访江南景点(宁波月湖、南京秦淮河等),实现"文字-实景"互文体验,开创文化遗产活化的新范式[11] - 书中"疏疏如残雪"等经典意象(《金山夜戏》)仍能精准对应现存景观(金山寺古木月影),证明文学描写对旅游体验的持久提升作用[5][11] - 张岱"石匮藏史"的创作理念,使作品超越个人怀旧,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基因库,其记录的市声、笙歌等元素持续激发当代创作灵感[10][11]
“金山人文丛书”推出最新研究成果 探寻千年文脉、传承创新成果
中国新闻网· 2025-08-14 11:58
中新网上海8月14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金山区地处杭州湾北岸。这是一片历史的厚土,名人荟萃,遗迹 众多。 "金山人文丛书"最新研究成果发布。(复旦大学出版社供图) 上海金山区位居沪上西南门户。这里是上海最早成陆、最早有先人生活轨迹、最早有行政建制的地区。 从南朝顾野王著《舆地志》启江南地理之学,到唐代船子和尚吟《拨棹歌》传禅意悠远;从明代"我朝 羲之"沈度挥毫泼墨,到近代"帖学宗师"白蕉笔走龙蛇;从南社巨擘高燮、姚光辑录诗文、弘扬国粹, 到守山阁藏书楼纂辑校勘、薪火相传……金山承载着江南文化的温婉厚重。 "金山人文丛书"肩负着金山"盛世修文"的时代使命。据悉,丛书致力推出具有较高品位的地方历史文化 读物,成为探寻城市文脉、推进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据了解,丛书分 为"新守山阁"丛书和"看见金山"书系两个系列。"新守山阁"丛书以历史文献整理为主,注重经典的现代 性转化;"看见金山"书系以文化普及读物为主,注重讲好金山故事。中共金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俞 旻骁指出,"金山人文丛书"的研究编纂让典籍走出高阁,让文化浸润生活。 金山区教育局原局长、上海顾野王文化研究院院长蒋志明指出,丛书填补 ...
全国20家博物馆顶流文物亮相常熟
苏州日报· 2025-07-30 22:32
特展还将展出常熟博物馆藏80多件(套),包含"十大镇馆之宝"之黄道周楷书《赵文毅公文集序》 卷、西晋青釉瓷器一组、清光绪官窑仿古瓷礼器一组,以及国家一级文物清王翚仿古山水册、翁同龢楷 书四条屏等。 据了解,本次展览时间将持续至10月30日。 本次特展甄选了来自15座城市、20家博物馆共计160多件(套)文物,其中外借文物81件(套), 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6件(套)、国家二级文物19件(套)、国家三级文物38件(套)。 展览现场,重器云集,有首批出土的5尊秦兵马俑之一"001号先锋战士"——秦短褐武士俑(临潼区 博物馆藏);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杰作"的"青州风格"佛教造像之一——北魏晚期贴金彩绘石雕菩 萨立像(青州博物馆藏);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净瓶中的佳品——定窑白釉刻莲纹龙首净瓶(定州博 物馆藏);20年来仅两次外展的稀世罕见王阳明大楷作品——明王守仁楷书客座私祝册页(余姚博物馆 藏)。 昨天(7月30日),"何以江南——南北交融共生的文明特展"在常熟博物馆启幕。作为常熟博物馆 焕新改造后的首个全国性大展,本次展览联合首都博物馆、定州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等全国20家博物 馆,从"交往、交流、交融"三个层面 ...
借影生辉:王濛莎纽约艺术个展
经济观察报· 2025-07-25 06:55
艺术家王濛莎的创作风格 - 艺术家以传统水墨与当代表达形式融合著称,风格灵动洒脱、色彩明快 [1] - 擅长用诙谐巧思创新诠释传统"写意"范式 [1] - 创作素材多选取日常器物、温婉仕女、中式古典园林及自然风貌 [1] 作品艺术特色 - 打破传统水墨与现代艺术壁垒,将毛笔细腻笔触与现代构图理念结合 [1] - 日常物件被赋予鲜活情感,仕女形象突破传统程式化 [1] - 作品展现江南文化精髓,将古典园林和自然风貌转化为诗意视觉语言 [1] 纽约个展信息 - 这是艺术家首次在美国举办个人作品展 [1] - 展览为西方观众提供感受中国当代水墨艺术魅力的机会 [2] - 展览呈现传统与现代碰撞、东西方文化对话 [2] - 展期:7月10日至8月22日 [3] - 地点:艺倡画廊纽约空间 [3]
赣江记得所有名字(文思)
人民日报· 2025-06-20 21:41
历史文化价值 - 滕王阁作为江西历史文化地标,展示了江西历代人杰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宋代杰出人物,这些人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 - 王勃《滕王阁序》中"人杰地灵""俊采星驰"等名句成为江西人才辈出的文化象征[1] - 赣江流域孕育了江西文教昌盛的基础,书院文化兴盛造就了人才高原[2] 地理经济价值 - 赣江自南向北的独特流向使其成为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交通枢纽,通过梅岭驿道形成"京广大水道",历史上推动江西成为南北商贸要道[2] - 赣江历史上承载漕粮、瓷器、茶叶运输及人员往来,是江西经济繁盛的核心动脉[2] - 赣粤运河规划有望重新激活赣江黄金水道价值,强化江西"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3] 文化传承发展 - 赣江被历代文人如王勃、苏轼、辛弃疾赋予诗性文化生命,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等传世佳作[3] - 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为赣江注入新活力,其自然与人文价值将持续延伸[4][5]
虽然只是赢了|州,这座全国第一的江南小城可骄傲的地方太多了
36氪· 2025-06-17 02:41
城市经济与文化 - 无锡2024年人均GDP蝉联全国第一 自2020年起保持冠军地位 [11] -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源地 无锡形成规模化民族工商财团并带动国内工业发展 [51][53] - 城市兼具传统江南风韵与现代产业 新思潮与实业经济共同落地生花 [48][50] 历史与文化遗产 - 无锡是江南文明和吴文化发源地 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水系文明 伯渎河为江南首条人工运河 [14][16] - 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 运河两岸保留百年民居与清名桥等历史景观 [16][19] - 东林书院有900多年历史 孕育理学思想与"风声雨声读书声"名联 影响钱钟书等学者 [37][38] 文旅与城市特色 - 大窑路等老街保留市井烟火气 文艺符号如读库书店进驻 居民生活节奏悠然 [22][24][27] - 无锡美食以"浓油赤酱 甜上口 咸收口"为特色 代表菜包括酱排骨 肉酿面筋 小笼馒头 [56][58][61] - 太湖船菜注重时令鲜味 四季采用湖鲜如"三白"(梅鲚鱼 银鱼 白虾)和膏蟹等食材 [70][72] 人文与学术影响 - 无锡孕育顾恺之 徐霞客 钱钟书等历代名家 近现代涌现钱伟长 徐悲鸿等学者艺术家 [35] - 钱钟书故居"钱绳武堂"体现江南民宅风格 杨绛著作描述其少年读书环境 [40][45] - 薛福成等实业家故居反映无锡融合传统与改革思想 形成"锡商"精神 [47][53]
从秋霞圃到课植园,上海六大古园林你都去过吗
央视网· 2025-06-14 03:45
上海古园林文化推广活动 - 上海市文旅局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上发布《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上海古园林》新书及六条江南文化游径 [1][3] - 活动选址上海最古老园林秋霞圃所在地嘉定博物馆举行 凸显历史文脉传承 [1] - 新书选取秋霞圃、豫园等6处文物保护单位级园林 从历史、文化、空间三维度解读园林艺术 [3] 上海古园林核心价值 - 豫园具有460年历史 秋霞圃含48处名胜古迹 古猗园保留众多文物古迹 [3] - 五大古典园林均建于明清 遵循"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江南园林理念 [3] - 明代嘉万年间是园林建设高峰期 上海古园林与中国园林史发展紧密关联 [4] - 园林功能从私家宅园转变为公共文化空间 兼具历史教育与休闲功能 [3] 园林保护与创新 - 需平衡传统意境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 通过菊花展等传统活动保持民众吸引力 [5] - 面临技艺传承困境 人才缺失与技艺失传成为新挑战 [5] - 尝试用新传播形式打造场景 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古典园林 [5] 文旅融合举措 - 推出六条主题游径 将古镇、古园与美食文化有机结合 [6] - 包含嘉定镇+秋霞圃、豫园+老城厢等特色组合 提供深度文化体验路线 [6] - 文化遗产季期间推出30处场馆免费开放、17场微旅行活动等系列推广 [6] 学术研究视角 - 研究方式从古人细节沉浸转变为现代全知视角的平面图分析 [4] - 园林评价标准以意境为上 需学习传统美学同时适应当代需求 [5] - 考证上海古园林可能为中国首个开放为公园的私家园林 体现城市开放性 [4]
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闭幕
苏州日报· 2025-05-30 23:45
文旅盛会经济效益 - 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累计票房收入2000余万元,演出规模及经济收益创历史新高 [1] - 苏州接待游客达4209.5万人次,同比增长21.4%,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近70% [1][7] - 舞剧《牡丹亭》首轮巡演覆盖5城13场,票房近千万元,观众超16000人,预计带动3倍周边消费 [7]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戏曲演出以新生代为主角,如10岁昆曲学员沈源锟展示高难度武戏,体现"后浪"传承力 [2] - "戏承经典,剧创未来"青年戏剧展演联动14个学生剧团,18部剧目在专业剧场公演 [3] - 原创非遗市集、数字媒体大赛等活动链接高校资源,推动青年创造力与文旅深度融合 [3] 国际文化交流 - 引入伦敦西区原版话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市民通过艺术基金补贴享百元优惠票 [4] - 集结41部国际国内名剧,包括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加拿大亲子剧等,共计82场演出 [5] - "登临计划"首推经典剧目展演季,8个顶尖院团以4个IP同题双作在苏州对撞 [6] 文旅消费场景升级 - 打造"轧神仙"巡游、吴江丝绸文化节等新消费场景,吸引"Z世代"参与 [8] - 苏州考古博物馆、百花书局等文化地标焕新,增强游客体验 [9] - 杨丽萍、卡西夫·戈尔等艺术家公开赞誉苏州文旅资源 [9] 品牌影响力 - 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连续7年举办,成为苏州"人文经济学"实践样本 [6] - 王珮瑜称苏州具备底蕴与自信,推动盛会从江南辐射至全球 [9]
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苏州日报· 2025-05-09 23:23
江南文化学术交流大会 - 活动于5月9日在苏州城市学院举行,主题为"江南文化与现代生活",聚焦苏州在江南文化现代转化中的示范作用 [1] - 专家学者探讨江南文化基因与当代城市发展的融合机制,探索太湖流域"水韵江南"的文化内核及美学启示 [1] - 苏州市委市政府推进江南文化建设研究,旨在打造兼具文化软实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1] 主旨演讲与圆桌座谈 - 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和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分别作《姑苏水乡叙事的当代意义》《江山与江湖——江南对华夏文化空间的拓展》主旨演讲 [2] - 6位专家围绕城市更新与江南文化现代意义、太湖流域文化精神、江南美学等主题开展圆桌座谈 [2] - 活动深度挖掘江南文化内涵,创新表现形式,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2] 机构成立与项目发布 - 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在活动中揭牌成立 [2] - 2025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学"研究专项)名单发布 [2]
姑苏启夏宴 以笺寄江南
苏州日报· 2025-04-30 00:29
文化艺术活动盛况 - 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以六大主题板块呈现姑苏文化魅力,涵盖戏剧、非遗、园林夜游等多元内容 [1] - 青春版《牡丹亭》20余年演出500余场,吸引百万观众,青年观众占比75%,网络传播超1亿人次 [2] - 舞剧《牡丹亭》首演3场售罄后加场,60%购票者来自长三角及北京、广州等核心城市 [3] 文旅产业基础设施 - 苏州拥有12家千座以上剧院及百余个"江南小剧场",形成覆盖全域的戏剧演艺网络 [5] - 开明大戏院焕新升级为文旅融合地标,结合民国建筑与现代化设备吸引客流 [5] - 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设立戏曲电影放映厅,每周惠民放映推动电影文化传播 [6] 文化创新与科技融合 - 苏州考古博物馆以1:1还原三国墓葬等展陈形式打造沉浸式文旅新空间 [6] - 园林推出11项夜游项目,结合光影秀与实景演艺重构古典美学体验 [7] - 非遗数字化应用如戏曲XR演绎、AI创作等科技产品亮相艺术节 [10] 青年参与与产业联动 - 高校学生策划非遗市集、数字媒体大赛等活动,为文化品牌注入青春活力 [8][9] - "轧神仙"庙会与龙舟赛等民俗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文创衍生开发 [10] - 戏剧消费带动"连打"模式,联动餐饮住宿形成跨城文旅消费链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