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致敬伟大胜利 忠实守护和平
新华社· 2025-09-03 09:02
阅兵活动概况 - 2025年9月3日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 编设45个方(梯)队 [1] - 所有受阅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 是继2019年国庆大阅兵后新一代武器装备集中亮相 [1] - 阅兵编排突出展示军事力量结构更趋完善 新域新质力量比重上升 武装力量体系更为完备 [1] 历史意义与缅怀 - 深切缅怀抗战期间中国军民超过3500万人伤亡的巨大牺牲 [1] - 通过英模部队战旗展示抗日英雄牺牲奉献 镌刻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 [1] - 纪念中国人民14年浴血奋战最终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伟大胜利 [2] 国际影响与和平理念 - 彰显中国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坚定支持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 - 展示国际社会对和平的共同向往 中外来宾凝聚和平共识 [2] - 宣示中华民族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秉持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的信念 [3]
致敬伟大胜利 忠实守护和平
新华社· 2025-09-03 08:22
钢铁洪流踏响大地,和平鸽群飞向蓝天。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这 次阅兵,以庄严仪式诠释胜利的来之不易,以坚定姿态传递守护和平的决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 为国家记忆锚定永恒坐标,为民族复兴汇聚强大力量。 这次阅兵,是对中华民族巨大牺牲的深切缅怀。抗战英模部队的一面面战旗,承载着抗日英雄的牺牲奉 献,镌刻着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国家实力极不对称、以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正义之战。在那场事关民族危亡的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一个民族 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何其沉重、何其珍贵。以阅兵的形式深切缅怀巨大牺牲,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 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在历史的守望中汲取勇毅前行的力量。 这次阅兵,是对中华民族伟大胜利的庄严致敬。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 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最终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场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 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华民族赢得了世界尊重。以 阅兵这种庄重的形式致敬伟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新华时评|致敬伟大胜利 忠实守护和平
新华社· 2025-09-03 07:56
新华社记者黄明、于晓泉 致敬伟大胜利 忠实守护和平 钢铁洪流踏响大地,和平鸽群飞向蓝天。 胜利荣光从未褪色,和平信念历久弥坚。这次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向明天宣示:珍爱和 平、开创未来。中华民族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 平必胜!人民必胜!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这次阅兵,是对中华民族巨大牺牲的深切缅怀。抗战英模部队的一面面战旗,承载着抗日英雄的牺牲奉 献,镌刻着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国家实力极不对称、以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正义之战。在那场事关民族危亡的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一个民族 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何其沉重、何其珍贵。以阅兵的形式深切缅怀巨大牺牲,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 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在历史的守望中汲取勇毅前行的力量。 这次阅兵,是对中华民族伟大胜利的庄严致敬。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 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最终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场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 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华民族赢得了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 2025-09-03 07:40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义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任 何时候,我们都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让世界正气充盈、乾坤朗朗;都要坚 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守护世界和平安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 之利为利,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 李强主持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3日在人民大会 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招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义 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 值,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让世界正气充盈、乾坤朗朗;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守护世界和 平安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 力。 李强主持招待会,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招待会。 上午11时30分许,在《和平-命运共同体》乐曲声中,习近平和 ...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国家能源局· 2025-09-03 00:45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为新华社发布的原创文章,标题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并引导读者阅读全文。经分析,该文档内容不包含任何与公司运营、财务状况、行业发展、市场动态或投资分析相关的具体信息、数据或论述。因此,无法从中提取出与行业研究或公司分析相关的关键要点。
人生有限 乡愁无价
金投网· 2025-08-26 08:52
作品内容与主题 - 作品《亿缕乡愁》由资深刑警董长军创作,是一部融合个人记忆、公安工作实录与乡土情怀的散文诗歌集,核心主题包括乡愁记忆、警察职业精神及社会观察 [1][3][5] - 作者以27年刑侦一线经历为基础,通过真实案例(如陪同受害亲属赴疆信访、推动违纪人员追责)展现公安工作的高强度与高风险,同时强调正义守护与职业信念 [1][4][6] - 书中涵盖农村改革时代变迁(如从"点灯用油"到"柏油铺路")、生态资源(如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中华水塔")及历史回望(如甲午战争反思),延伸至社会价值传递与家国责任探讨 [2][4] 文学风格与结构 - 作品采用散文与诗歌结合的形式,以细腻笔触描绘乡土景观(如青南草原、黄河奔腾、小泉村宁静)和童年记忆,强化情感共鸣与人文关怀 [3][4][5] - 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如《死亡邂逅》《羊曲河畔的惨案》)展现法律与犯罪的冲突,并融入人生哲理(如"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前路"),兼具纪实性与思想性 [1][4][6] - 语言风格兼具诗意(如对格桑花、大天鹅的描绘)与纪实直述,通过多维度叙事(个人经历、社会现象、生态保护)提升作品可读性与权威性 [2][3][4] 作者背景与作品价值 - 作者董长军拥有30余年公安生涯,曾任刑警队侦查员、队长、副局长等职,职业经历与作品内容高度关联,奠定作品的真实性与深度 [5][6] - 作品部分篇章曾发表于青海主流报刊,核心价值包括打破公安工作认知偏差、提供高风险职业警示(如因公负伤案例)及传递正能量(如对青少年励志寄语) [1][2][6] - 作品被定位为"兼具思想性、纪实性与可读性的权威佳作",目标读者包括关注家国情怀、乡土记忆及公安系统的人群 [2][3][6]
共擎历史火炬 照亮和平繁荣之路(大使随笔·以史为鉴 共护和平)
人民日报· 2025-08-15 22:11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聚焦历史纪念和外交关系,未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内容。经核查,全文未出现符合投资分析要求的商业数据、行业趋势或企业动态信息。建议提供包含经济指标、市场表现或企业运营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南京照相馆》:历史的罪孽要如何清算?
虎嗅· 2025-08-08 07:28
电影《南京照相馆》 - 豆瓣评分8.6 成为今年暑期档最热门电影 [1] - 影片通过日军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在南京吉祥照相馆冲洗照片的剧情 揭露日军屠杀、强奸、掠夺等暴行 [1] - 电影直观呈现血腥残忍场面 给观众带来强烈心灵震撼 [1] 历史罪责认定 - 战后对南京大屠杀罪责认定困难 战犯以"忠义"美化行为 辩称屠杀是对"不识恩惠者"的惩罚 [2] - 纳粹罪行审判持续数十年 成为"贯彻正义"的社会实验 但过程艰难且结果参差不齐 [2][3] - 正义概念具有弹性 各战胜国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对象施予的正义标准不一 [3] 奥斯维辛审判 - 1963-1965年法兰克福奥斯维辛审判成为西德面对历史的象征 [4] - 审判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和舆论两极分化 确立了大屠杀在公众意识中的地位 [5] - 审判暴露司法清算的局限性 难以对集体暴力系统中的个体进行罪责认定 [6] - 8200名奥斯维辛工作人员中仅极少数受审 7000多人从未被起诉 [8] 审判过程与结果 - 检察官选择性起诉最可能定罪的被告 以展现行凶者残忍 [9] - 被告普遍否认个人责任 声称只是服从命令 [9] - 辩护律师汉斯·拉特恩泽尔以攻击性方式对待证人 [10][11] - 最终20名被告中6人被判终身监禁 10人获3.5-14年刑期 3人无罪释放 [14] - 结果与罪行严重程度不相称 仅17人被定罪 远低于实际需要的6000-8000名工作人员 [15] 赔偿问题 - 受害者补偿金额过低 而前纳粹人员却获得高额养老金 [17] - 民主德国拒绝承担补偿责任 苏联更关注战争赔款用于经济重建 [18] - 奥地利也拒绝赔偿 试图构建与纳粹历史切割的民族身份 [19] - 赔偿标准将"罪行"局限为集中营守卫行为 限制受害者人数 [20] - 反吉卜赛歧视政策在战后德国继续存在 官员多为前纳粹人员 [21][22][23] 企业赔偿 - 1990年代西门子、大众等德国企业面临国际压力 被迫处理强制劳工赔偿问题 [24] - 1998年美国对德国公司发起集体诉讼 促使企业回应 [25] - 1999-2000年成立"铭记、责任和未来"基金会 由政府和6500家企业资助 [26][28] - 12家创始企业提供五分之三资金 约四分之一企业象征性捐款低于1000马克 [28] - 赔偿方案附带条件 阻止未来个人诉讼 [27] - 赔偿被视为道德责任而非法律义务 未能全面解决罪责问题 [29]
罗翔:AI时代,文科通识教育如何可能?
虎嗅· 2025-04-28 11:37
关于知识的知识 - 苏格拉底在《卡尔弥德篇》中探讨明智的本质 认为真正的明智是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非追求全能性知识 [2][3] - 格里底亚提出"知识的知识"概念 试图将明智等同于驾驭一切知识的权力 苏格拉底反驳其忽视了专门性知识的价值 [8][9] - 对话揭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强调对未知保持敬畏 专门性知识不可被全才性知识取代 [10] AI技术的认知误区 - 当前存在将AI技术视为"万知之知"的倾向 类似格里底亚对全能性知识的迷恋 [11] - AI无法突破知识悖论 仅能扩大已知范围 无法通过直觉或灵感创造全新知识 [10] - 技术中立表象下 AI实际采用相对主义价值观 回避对客观真理的判断 [12][14] 文科通识教育的价值 - 需培养"知己无知"的智慧 防止技术主义导致的理性狂妄 [11][26] - 教育应启发对真理的相信 而非灌输相对主义 引导学生突破AI的信息遮蔽 [15][16] - 通过美德教育驾驭技术工具 勇敢等价值观选择无法被AI替代 [23][26] 人类权威与AI权威 - 人类学习依赖对权威的相信与验证 去权威化将导致认知困境 [18] - AI权威存在"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风险 可能沦为智者学派的语言游戏 [19] - 位格性的人际体验不可替代 如医疗中的情感投入与陪伴 [18][19] 技术主义的反思 - 信息过载反而加剧选择困难 理性计算无法替代价值观驱动的勇气 [22][23] - 工具不应取代人的主体地位 技术乐观主义需被警惕 [26] - 历史案例显示 对无限知识与权力的追求终将失败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