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极端天气预报
icon
搜索文档
大暴雨,又来了?极端降雨预报难在哪
虎嗅· 2025-08-02 13:16
极端天气与气候变暖 -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但具体到单次事件仍有争议 [18][21] - 大气环流变化表现为热带明显变宽,北界和南界均扩展,副热带高压可能北移 [19][20] - 气候变暖使大气不稳定能量增强,可能触发更强降水、龙卷风及冰雹 [10][21][22] 极端降雨预报挑战 - 中尺度对流系统(50公里范围)因突发性和移动慢导致预报难度大,郑州"7·20"暴雨案例显示短时强降水难定时定点定量预测 [7][8] - 观测系统误差、模型局限及天气系统非线性动力过程制约预报精度 [9] - 美国冰雹观测计划显示高水平预报仍存在空报,24次预报中5~7次未观测到冰雹 [8] 北方暴雨成因分析 - 北京147小时持续暴雨为气象记录最长,山区泥土饱和后易引发突发山洪 [6] - T8型大气环流在43年夏季出现316天,其中43天引发极端降水,40%为连续事件,易在华北喇叭口地形区造成洪涝 [13][14] - 副热带高压北移驱动水汽输送,北京地形(碗底结构)加剧降雨抬升效应 [15] 预警系统与社会协同 - 世界气象组织提出"全民早期预警"倡议,需政府、科研、媒体、公众多环节协作 [24][26] - 预警链含6环节5道"桥",任一断裂将影响整体效果,需跨学科跨部门协同 [25][27] - 城市排水设计需更新标准以匹配变暖趋势,短期内需强化预警响应与转移预案 [29][30] 公众参与与科研应用 - 公众可提供灾情实况辅助决策,如"冰雹换玛瑙"活动帮助反演冰雹形成层结信息 [23][31][32] - 冰雹物理特征分析可改进大小预报,减少对农业、光伏等设施的破坏 [31][32]
全球变暖下极端降雨预报难在哪?北大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张庆红谈预警链如何扛住“大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2 09:24
极端天气预报的挑战 - 极端降水精准预报难度大 空间尺度较小的突发性对流系统(如50公里范围)可预报性低 而台风等大尺度系统更易追踪[3] - 郑州"7·20"特大暴雨案例显示 当前科技仍无法精准预测"具体小时降下201.9毫米雨水"的极端短时强降水[3] - 美国冰雹观测计划显示高水平预报仍存在不确定性 投入千万美金设备后24个预报日中5-7次出现空报[3] 预报技术限制因素 - 观测系统误差和空间分布代表性误差制约预报精度 即使模型完美仍受非线性动力过程约束[4] - 气候变暖加剧挑战 大气温度每升高1℃饱和水汽含量增加7% 不稳定性增强导致可预报性降低[4][11] - 冰雹预报受限于物理过程认知不足 缺乏云内直接观测手段[17][19] 华北降水环流特征 - T8型环流在43年夏季出现316天 其中13.6%天数(43天)引发极端降水 且40%为连续发生[7][8] - 副热带高压北移驱动水汽输送 北京"碗状"地形使京郊山区成为暴雨集中区 1979-2021年出现5次以上250毫米特大暴雨[7][8] - 2022年研究将华北平原极端降水归纳为9种环流型 T8型在河南河北北京三角区影响最显著[5][7] 全球变暖影响 - 热带范围扩展 北界南界均向外推移 副热带高压平均位置可能已北移[9][10] - 局地环流改变案例:西雅图冬季雨量减少而温哥华降雨增加 疑似雨带北移[9] - 大气不稳定能量积累导致极端天气强度升级 如欧洲热浪后意大利出现超大冰雹[11][12] 预警系统建设 - "全民早期预警"倡议需打通观测-预报-灾害评估-影响预测-预警传递全链条 涉及6环节5衔接点[13] - 城市排水设计标准需更新 历史最大降雨量参数已不足以应对气候变暖下的极端降水[16] - 公众参与可提供实时灾情数据 冰雹样本分析有助于反演云内物理过程[16][19] 跨学科协作需求 - 媒体承担科学传播角色 破解"狼来了"效应需平衡预警准确性与公众信任度[15][16] - 冰雹灾害影响多元化 单次事件可导致车险理赔激增(北京案例中理赔排队达5-6小时)并破坏光伏设施[17] - 冰雹分层分析技术通过化学物理特征反演大气层结环境 为预报模型提供验证依据[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