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icon
搜索文档
提升防灾减灾“分辨率”(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8-28 22:38
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发展 - 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整合降水量监测预报 坡度 土壤类型等多源数据 依赖自然资源部门遥感识别和气象部门卫星遥感 AI技术实现精准预警 [2] - 2021至2024年成功预报案例中 超80%通过预警信息加强巡查排查和组织撤离实现成功避险 [2] - 全国7万余处重要灾害点安装北斗位移监测等自动化装备 "5G+北斗"智能监测系统结合高精度传感器 AI算法显著提升全天候监测能力和预警效率 [2] 极端天气事件应对措施 - 2025年7月5日至8月5日全国发生暴雨过程13次 较常年同期偏多5次 10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达极端事件监测标准 [3] - 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 高精度卫星遥感监测 AI气象大模型等构成应对极端天气的利器 [3] - 全国高精度滑坡泥石流风险图谱通过构建孕灾环境特征数据集 科学识别灾害易发区域 [3]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基层群测群防员和专业队伍通过动态排查巡查 结合敲锣 吹哨 广播等方式组织群众转移 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 [2] - 全国首张"未依法避险"罚单体现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4] - 防灾减灾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提升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可有效降低风险和损失 [4]
雨那么多,北方的气候“南方化”了吗?
人民日报· 2025-08-23 23:25
北方气候特征变化 - 北方地区汛期降雨呈现多频次、高强度特征 伴随高温高湿环境 雨势大且持续时间长[1] - 7月以来北方发生13次暴雨过程 较常年同期偏多5次 部分国家级气象站点出现打破历史纪录的极端强降水[1] - 7月23日至29日期间 青海甘肃内蒙古京津冀东北等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 河北北京局地出现特大暴雨[1] 气象系统异常分析 - 强降水过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直接相关 其脊线位置达历史同期最北[2] - 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提前近半个月于7月5日开启华北雨季 为1961年以来最早[2] - 副高压势力偏强且稳定 促使暖湿气流沿其外围持续输送至北方 形成强降雨所需水汽和热力条件[2]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 全球变暖与副热带高压北移存在密切关系 热带对流层增暖显著导致哈德莱环流向极地方向扩展[3] - 中国气候风险指数2024年达1961年以来最高 增暖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 雨涝风险和高温风险尤为突出[3] 极端天气事件特征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表现为严重偏离平均态 包括极端高温持续性干旱强降水等[4] - 事件呈现常态化特征 具有极端性突发性跨地域反季节难预测等复合性破坏风险[4] 应对机制建设 - 建立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4] - 重点开展风险普查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工作 加强应急准备和防灾演练[4] - 推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 降低人员财产在风险下的暴露度[4][6] - 落实减缓和适应并重的气候应对措施 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5]
北方的气候“南方化”了吗(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8-17 22:01
北方气候暖湿化趋势与成因 - 北方地区出现多轮强降水过程 7月以来发生暴雨过程13次 较常年同期偏多5次 [1] - 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启 较常年平均日期7月18日提前近半个月 为1961年以来最早 [2] - 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到达历史同期最北 暖湿气流沿其外围持续输送至北方 [2] 极端天气事件特征与影响 - 北方出现南方特征的暖区暴雨 伴随高温高湿且雨势大时间长 [1][2] - 2024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达1961年以来最高 雨涝风险和高温风险突出 [3]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趋多趋强 我国增暖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3] 气候系统变化机制 - 副热带高压异常北移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哈德莱环流向极地方向扩展推动高压系统北移 [3] - 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在北方交汇 形成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降雨 [2] - 西风带短波槽等天气系统活动频繁 与副热带高压叠加导致降水异常偏多 [2] 应对措施与国际合作 - 需贯彻政府主导 预警先行 部门联动 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4] - 联合国发起全民早期预警倡议 目标2027年实现全球早期预警系统全覆盖 [5] - 我国气象早期预警方案已走向世界 帮助多国应对气候变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