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情感
icon
搜索文档
机器情感与AI陪伴的人文审度⑥|邱德钧、李玮农:超越记忆——情感计算中遗忘的必要性和实现
新浪财经· 2025-07-17 02:25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 -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预测机器人大规模进入家居生活场景,人机情感交流将成为智能社会常态 [1] - 机器情感与AI陪伴概念引发跨学科研究热潮,涉及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1] - 行业关注焦点包括人机交互影响、文化/性别视角分析、社会冲击评估及技术伦理应对方案 [1] 机器情感技术研究 -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机器情感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从情感智能、人机互动三方面剖析建构性 [2] - 基于"以生命为核心"的意识理论,通过模拟生物体内稳态调节机制赋予机器情感能力,为通用AI提供新思路 [2] - AI复活技术催生新型人机情感交互形式,但存在情感依赖、异化等伦理风险,需制度规约与技术设计协同治理 [2] 情感计算技术进展 - 情感计算领域自1997年提出以来,致力于使计算机识别、理解、表达和调节人类情感 [4] - 当前技术面临数据集质量不足、情感表达机械化、动态重构困难等挑战,线性进步假设脱离实际 [6] - 主流研究聚焦情感状态实时分类,普遍忽视情感信息的长期记忆管理和遗忘机制建模 [7] 遗忘机制技术创新 - 提出类人遗忘神经计算模型(PHFNM),整合自然衰退与主动遗忘机制,包含三层架构设计 [19][22] - 模型通过低维情感索引层模拟意识体验淡化特性,避免高维数据存储的计算过载 [23] - 引入情感稳固因子矩阵,量化记忆重要性差异,比单一衰减模型更符合心理学观察 [26][31] - 主动遗忘层基于伦理信号和全局情绪强度实现记忆动态调节,支持高级情感适应性行为 [25][31] 技术局限性 - 模型情感表示简化,低维向量难以捕捉复杂情感细微差别,未区分记忆类型内部结构 [32] - 离散时间步更新与线性假设简化了现实情感过程的连续性和非线性交互特性 [32][34] - 参数固定缺乏元学习机制,无法根据经验调整遗忘策略或对情绪信号的敏感度 [33]
机器情感与AI陪伴的人文审度①|刘永谋、白英慧: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机器情感
新浪财经· 2025-07-17 02:21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 -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机器人大规模进入家居生活场景将推动人机情感交互成为常态 [1] - 行业正探索通过模拟生物体内稳态调节机制赋予机器人情感能力,为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新思路 [2] - 日本软银Pepper机器人已实现通过面部与语音识别判断用户情绪并做出亲切回应,应用于商场迎宾、养老陪护等领域 [5] 核心技术路径 - 情感计算是机器情感实现的主流技术,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算法建模实现情感识别与响应 [7] - 技术包含三个层面:语言层面(自然语言处理)、身体层面(生理信号感知)及二者协调层面 [7] - 日本Lovot机器人通过加热外壳模拟体温、调整电机振动频率模拟抚摸行为,提升交互真实感 [7] 商业化应用现状 - 营利导向产品如虚拟恋爱AI侧重打造"暖男""知心姐姐"人设,通过订阅制解锁深度模式实现变现 [9] - 医疗领域应用如Woebot聊天机器人基于临床心理对话语料训练,可精准识别抑郁/焦虑情绪并提供CBT疗法引导 [11] - 政务场景产品聚焦愤怒/不满等风险情绪识别,采用模板化语言快速响应以提升群众满意度 [11] 产品功能边界 - 当前技术仅能实现情感识别与表达,无法复制情感体验与控制能力 [12] - 情感AI需明确区分功能性共情(如电子客服标准化回应)与深度情感模拟(如养老陪伴)的应用场景 [19][21] - 行业建议建立情感能力分级认证制度,禁止具备高级情感能力的产品流入市场 [19] 行业规范建议 - 企业需在产品界面标注"情感模拟程序"等声明,保障用户知情权 [20] - 媒体宣传应使用"拟情表达"等术语,避免"机器有情"等误导性表述 [20] - 监管部门需审查宣传中的拟人化过度问题,建立违规企业信用记录与处罚制度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