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商业化

搜索文档
宇树科技IPO前遇“专利狙击”,“狙击手”曾起诉20家银行
36氪· 2025-08-26 00:15
核心事件 - 杭州露韦美日化有限公司对宇树科技提起专利诉讼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于2025年8月26日开庭审理此案 [1] - 原告露韦美为小型日化企业 注册资本55万元 经营范围包括食品互联网销售及日用百货销售等传统零售业务 由周建军持股90% [1] - 涉诉专利为"一种电子狗"专利 申请于2016年 2018年获得授权 发明人为周建军 涉及家庭智能机器人设备 具有高清摄像头、气体传感器及远程控制功能 [2] 专利转移路径 - 该专利最初由浙江建林电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持有 2025年2月7日转让给杭州连好科技贸易有限公司 2025年7月11日再次转让至露韦美 [3] - 专利法律状态显示2025年7月11日登记生效 专利权人变更为露韦美 IPC主分类为G08B19/00 [4] 关联企业背景 - 建林电气与露韦美法定代表人均为周建军 持股比例分别为99.5631%和90% 办公地址均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美都广场C座 仅差1间办公室 [5][7][8] - 建林电气声称拥有颠覆性行业设备发明专利及无人机专利 软件著作权10余项 并计划转板创业板上市 [5] - 建林电气持有122项专利 涉及元宇宙、货币支付及发票打印等领域 发明人主要为周建军 [8][9] 诉讼历史 - 建林电气涉及49起司法案件 90%身份为原告 主要案由为侵害发明专利纠纷 [10] - 建林电气起诉20家银行 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多家分行及支行 诉讼理由包括侵害专利权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0][11] - 2025年建林电气三次成为被执行人 执行标的分别为6.68万元、1.5万元和513.2万元 周建军被限制高消费 [12] 宇树科技业务表现 - 公司因2025年央视春晚表演获得广泛关注 H1人形机器人搭载22个自研关节电机 最大扭矩360牛米 [13] - 产品线包括四足机器人Laikago、Go1、Aliengo及人形机器人H1和G1 应用于教育、巡检、救援及科研领域 [15] - 客户包括清华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及消防救援机构 2024年招投标金额显示部分订单达69.5万元 [16] 财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连续五年盈利 2025年营收超10亿元 四足机器人2024年销量2.37万台 占全球市场份额69.75% [17] - 四足机器人Go2售价9997元 PRO版2.19万元 Go1为1.6万元 以均价4.5万元计算 该业务营收超10亿元 [17] 资本运作与IPO进展 - 2025年5月28日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 名称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计划在A股科创板上市 [19] - 成立至今完成10轮融资 早期投资者尹方鸣200万元种子轮注资占股20% 2020年退出时获5倍收益 [20][24] - 2024年2月完成近10亿元B2轮融资 美团战略投资部参与 2024年9月C轮部分融资估值达80亿元 [24] - 2025年6月C轮融资由中国移动、腾讯、阿里巴巴等领投 募资7亿元 投后估值120亿元 较半年前提升50% [24] - 2025年7月3日首程控股追加投资 投后估值达130亿元 [24] - 创始人王兴兴直接持股26.97% 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控制6.61% 合计表决权33.58% 美团旗下汉海信息技术持股8% 红杉中国持股6.92% 顺为资本持股4.93% [25] 行业竞争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行业普遍亏损 但宇树科技实现连续盈利 主要收入来自B端科研机构及AI公司订单 [17][25] - 消费级市场尚未完全打开 人形机器人G1定价9.9万元 续航能力及运动灵活性等关键指标仍需验证 [25]
调研宇树科技后,高盛称:人形机器人技术拐点仍不明朗,有实际意义的应用至少还要五年
华尔街见闻· 2025-02-28 04:37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上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商业化进程可能比许多人预期的要慢,但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1][2][7] 人形机器人发展现状与前景 - 至少未来2 - 3年内,人形机器人很难达到与人类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有实际意义的应用要在5 - 10年之后,实现大规模应用需软硬件多次迭代 [2][4][5] - 高盛预计2027年和2032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分别达7.6万台和50.2万台,增长速度低于市场预期 [2][7] 宇树科技产品情况 - 宇树科技H1人形机器人硬件性能强,能完成行走、跳舞等动作,但只有19个自由度,无法处理复杂精细任务 [3]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目前仅采用旋转执行器(行星减速齿轮)的硬件设计 [5] - 宇树科技机器狗配备先进步态控制算法,每年交付数千台,广泛应用于巡逻等场景,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占60% - 70%份额,50%收入来自海外,但应用场景有限,无法完全自主操作 [6] 行业相关预测与投资机会 - 摩根士丹利指出要实现人形机器人实际应用仍需算法和硬件持续改进 [2][7] - 多数中国制造商计划2025年实现数百到数千台人形机器人量产,如Agibot扩大订单规模,乐聚预计销售500 - 1000台,MagicBot目标销售400台,2027年扩大到15000台 [8] - 高盛认为目前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机器人供应链的组件领域,特别是执行器组装商和谐波齿轮供应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