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生产业论
icon
搜索文档
贸易规则|千年关税:历史会终结吗
搜狐财经· 2025-08-28 10:08
关税的历史演变 - 关税作为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税款已存在数千年 最初被古亚述商人视为经营成本 古代国家如雅典对谷物征收2%关税 罗马帝国对内部贸易征收1-5%关税 对奢侈品征收12-25%关税 [1][2] - 中世纪欧洲关税系统化 12至15世纪封建领主在贸易路线征收通行费 英格兰对羊毛出口征收每袋几先令的高关税 同时适用于皮革、锡和奶酪等商品 刺激了走私和逃税行为 [2] - 关税通过调节贸易服务国家利益 成为政策工具的基础 中世纪的实践为现代民族国家关税制度奠定基础 [3] 重商主义时期的关税政策 - 16至18世纪欧洲奉行重商主义 以黄金储备衡量国家成功 高关税成为标志性政策 英国对外国制成品征收45-55%平均关税 法国通过高关税扶持工业和海军 [4] - 西班牙等殖民列强禁止殖民地自由贸易或发展竞争性制造业 关税被用作压制对手和充实国库的工具 尽管本国公民需承受更高物价 [4] - 18世纪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提出挑战 斯密在1776年《国富论》中批评关税增加消费者成本并抑制工业发展 主张低关税和自由贸易 1817年大卫·李嘉图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强化该观点 [5] 工业革命时期的关税变革 - 美国1789年《关税法案》以增加税收为主要目的 19世纪初为安抚南方农业州维持低关税 但1828年北方制造商推动通过高关税法案 引发南卡罗来纳州退出联邦威胁 1833年联邦政府妥协降低关税 [7] - 英国作为首个工业化国家 19世纪20年代前坚持重商主义(工业进口关税平均50%) 1846年废除《谷物法》结束谷物高额关税 正式接受自由贸易原则 但未立即引发他国效仿 [8] - 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年指出发展中国家应效仿英国过去利用关税发展工业的做法 而非其当前自由贸易主张 指责英国"踢开梯子" [8] 19世纪关税保护与经济增长 - 美国内战后采用40%-50%高关税保护钢铁和制造业 依据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新生产业论"实现快速工业化 [9] - 德国1879年起对铁矿石和谷物征收关税 保护工业和农业 1870-1913年采取保护主义政策的美国和德国工业年增长4-5% 高于英国2%年增长 关税被视为关键因素 [9][10] - 欧洲列强在殖民地强加片面关税优惠 通过不平等条约限制中国和日本进口关税上限(约5%) 剥夺关税自主权 中国市场被外国商品淹没 [10][11] 20世纪关税战争与协定 - 20世纪初全球关税水平较高 美国制造业平均关税40% 拉丁美洲等新兴国家依赖关税作为财政收入来源 [12] - 1930年美国《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超过1万种商品征收平均60%关税 引发加拿大、英国等国报复性措施 导致世界贸易严重萎缩 加剧全球经济衰退 [12] - 1947年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通过谈判逐步降低关税 成员平均关税从1947年22%降至1994年5%以下 进入贸易扩张时代 [13] 现代关税政策与争端 - 20世纪50-70年代发展中国家采取进口替代战略 通过高关税扶持国内产业 亚洲四小龙通过选择性保护和补贴培养竞争力产业 后期逐渐开放市场 [14] - 2010年代末美国对超过36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新关税 中国对1100亿美元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关税战卷土重来 [16] - 世界贸易组织对大国约束力有限 美国以国家安全或其他例外条款为由使用关税工具 同时出现反对自由贸易声浪 批评者呼吁通过战略性关税保护关键产业 [16] 关税的双重影响与持续矛盾 - 关税具有两面性: 助力美国和新兴产业发展并带来财政收入 但在饥荒时期的爱尔兰导致大规模饥荒 两次世界大战间引发贸易战加剧经济形势 [17] - 关税在21世纪初贸易冲突中重新成为焦点 国家调整政策解决就业、安全或公平问题 征收理由从为帝国提供资金到保护新兴产业再到报复不公平行为不断变化 [17] - 保护国内利益与开放市场的根本矛盾持续存在 决策者挑战在于在关税两面性间取得平衡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