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化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数智画笔点染藏式建筑彩绘新图景
科技日报· 2025-08-20 01:33
藏式建筑彩绘数字化保护项目 - 黄南州作为藏画之乡 拥有唐卡 堆绣和建筑彩绘等热贡艺术形式 其中藏式建筑彩绘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但传承面临困难 [1][2] - 青海师范大学耿生玲团队联合跨省高校企业 在科技援青专项资助下开展藏式建筑彩绘数字化保护与共享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2] 数字化采集与数据库构建 - 使用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和数字摄影技术 在甘青地区采集大量建筑彩绘图片 构建完整性系统性资源数据库 [3] - 针对高7米宽5米的巨幅源图像 开发基于自适应感受野的特征同一性约束方法 实现高分辨率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并能延展生成缺失部分的原有风格元素 [3] - 通过深度学习方法提取源图像上下文和细粒度特征 生成高质量线稿图以补充数据库资源 [3] 智能重构与技术应用 - 开发线稿图上色系统 在尊重传统前提下实现色彩自定义 大幅降低初学者入门门槛 [4] - 基于建筑彩绘相似性特点(如四角中心型布局) 采用智能搭建技术和扩散模型 通过拖拽图元库元素(卷纹图案/植物花卉/几何符号等)合成整幅彩绘 [5][6] - 应用VR和三维重建技术搭建建筑群三维模型 实现虚拟沉浸式展示 [6] AI技术研发与模型优化 - 正对采集资源进行标注以形成AI模型所需高质量资源库 并研发更精准的垂直大模型 [6] - 当前通用模型训练的垂直模型生成效果不够精细 采用分层训练策略(各垂直模型解决分层问题后拟合至智能体)以生成高质量建筑彩绘 [6]
给摩崖石刻拍“高清照片”
人民日报· 2025-08-02 22:01
浯溪摩崖石刻数字化保护 - 浯溪摩崖石刻是我国南方现存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群 现存石刻505方 包含楷行草隶篆等多种字体 [1] - 石刻历经千年风化 出现表层剥落 裂隙渗水 字迹褪色等问题 部分宋元时期题刻因酸雨侵蚀受损严重 [1] - 传统物理保护措施如"加檐盖帽"和崖体加固效果有限 数字化保护成为解决石刻保护难题的关键 [1] 数字化技术应用 - 采用光度立体采集 摄影测量 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 以0.01毫米精度构建石刻立体模型 [2] - 通过多角度拍摄和计算机图像计算 利用光线刻痕阴影原理 使模糊石刻重新清晰 [2] - 每块中等大小石碑需要约24小时计算处理才能完成数字修复 [2] 数字化成果与展示 - 已完成505方石刻数字采集 对200余块濒危石刻完成数字修复 找回部分消失文字 [3] - 建立中国摩崖石刻数据库 实现文化遗产从"可远观"到"可参与"的转变 [3] - 2024年12月建成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 包含三大展区 运用AI等技术增强游客互动体验 [3]
新疆克孜尔石窟加强数字化保护 科技复原壁画光彩
人民日报· 2025-06-30 21:58
克孜尔石窟现状 - 克孜尔石窟是我国现存开凿时间最早的大型石窟,现存洞窟349个,其中107个洞窟有壁画,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 [1]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探险队劫掠导致近500平方米壁画被揭取,涉及59个洞窟 [1] - 现存壁画面临残缺、烟熏等严重保存问题,修复难度大,四五平方米壁画需耗时两个多月 [1] 壁画复原技术进展 - 2002-2016年研究人员从海外20余家博物馆收集487块壁画高清图片,通过数字化拼图技术完成图像复原,2020年出版《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收录1200余幅图版 [2] - "探元计划"联合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等机构,运用太赫兹、X射线、大语言模型技术实现烟熏壁画的智能识别与补全 [2] - 浙江大学团队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第161窟烟熏壁画进行无损检测,成功提取被覆盖的颜色层信息 [2] 数字化修复实践 - 第38窟采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补全大面积残损壁画,突破传统人工修复效率瓶颈 [3] - 数字新疆集团通过AI技术开辟石窟数字化保护新路径,解决修复效果不理想问题 [3] - 现代科技应用使龟兹风格壁画元素(如菱形格、同心圆)得以数字化重现 [3]
让更多人看见云冈之美
人民日报· 2025-05-10 21:30
景区运营与游客数据 - "五一"假期云冈石窟景区首次延长开放至晚上10点,推出"石窟奇妙夜"活动,5天参观人数达22.11万人次,同比增长8.96% [1] - 山东潍坊市博物馆举办"石韵梵音——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借助3D打印等现代技术展示石窟艺术 [1] 文物保护与修复 - 云冈研究院构建"监测—修复—预防"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推动单体文物保护向"山体—洞窟—彩塑"系统性保护升级 [2] - 第6窟经历300多天封闭修缮后恢复开放,展示从局部修复迈向整体保护的努力 [1] - 修复师通过除尘、清洗、病害治理等数道程序恢复壁画和泥塑的历史原貌,时间刻度以年为单位 [2] 数字化保护与技术应用 - 云冈石窟80%洞窟已实现全数字化保全,第13窟数字化重建突破大型单体高浮雕石窟寺整体洞窟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难题 [2] - 第13窟主造像和近3000尊造像化为精度1毫米、数据量500GB的高精度整窟三维模型 [2] - 基于人工智能的造像聚类研究实现133件造像残块在虚拟空间重组,为虚拟修复和流失海外石窟数字化复原积累经验 [3] 创新展览与传播 - 按原比例复制的第12窟"音乐窟"成为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采用积木式拼接便于巡展 [3] - "芥子纳须弥: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将第38窟复制洞窟与沉浸式多媒体结合,创新传播云冈美学 [3] - 三维激光扫描和3D打印技术为展览艺术叙事带来更多可能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