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

搜索文档
暴雨中的“逆行”:基层医生于鸿庆的最后一次出诊
新华网· 2025-08-22 00:15
核心事件 - 95后基层医生于鸿庆在北京市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中因公牺牲 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 - 7月下旬北京市遭遇极端强降雨 北部山区突发山洪 密云区大城子镇南沟村出现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 [1] - 7月28日4时平谷区镇罗营急救站接到救援任务 于鸿庆作为车组组长带队前往现场 [1] - 急救车辆在密云大城水桥遭遇洪流熄火 车内进水 于鸿庆组织同车人员自救互救 最后撤离时被洪水冲走不幸牺牲 [1][2] 人物背景 - 于鸿庆自2016年起在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近10年 2020年春季急救站组建后担任出诊医生 [2] - 作为平谷区镇罗营镇上镇村家庭医生 对辖区内村民健康状况了如指掌 经常为腿脚不便的老年慢病患者送药上门 [3] - 日常工作表现获同事及村民高度认可 被评价为"办事利索""乐观开朗""不怕吃苦""做事沉稳有干劲" [2][3] - 已提交入党申请书 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遇到紧急任务主动请缨 [2] 社会影响 - 多位村民主动致电或当面询问牺牲细节 对年仅30岁的医生牺牲表示深切惋惜 [3] - 中心党支部书记评价其"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 用生命践行医者仁心的使命" [3] - 事迹体现基层医疗工作者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坚守岗位的职业精神 [1][2][3]
以医道为枪 护山河无恙——来自八路军老战士孙思明的抗战故事
新华社· 2025-07-20 10:05
抗战时期医疗行业 - 八路军野战医疗所面临严重物资短缺,缺乏基础医疗设备如体温表、血压计,敷料需手工制作并用蒸笼消毒[7] - 医疗物资匮乏导致伤员死亡率上升,部分伤员因无法获得药品治疗而牺牲[8] - 除战伤外,野战所还需处理因恶劣卫生条件引发的疾病,如疥疮、夜盲症及高致死率的伤寒并发症[9][10] 医疗人员工作模式 - 看护员需夜间秘密巡诊,最远往返6里山路,换药过程需严格处理医疗垃圾以防暴露[5][6][7] - 医疗团队由民兵、妇救会成员协同组成,3人小组负责3个隐蔽点的伤员护理[5] - 违反医疗垃圾处理纪律曾导致医务人员与伤员遭日军杀害[7] 战后医疗行业发展 - 战地救护经验推动从业者系统学习医学理论,技术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2] - 资深从业者持续一线工作至80岁,并编著养生手册传递临床经验[14] - 行业传承注重培养新人,通过实战案例教育后代提升专业使命感[14] 行业历史影响 - 抗战时期缺医少药的困境成为从业者精进技术的核心动力[13] - 亲历者通过勋章、证书等实物资料向年轻一代传递行业历史责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