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才

搜索文档
香港劳福局:香港人才输入政策成效显著 已吸引全球超23万精英来港发展
智通财经网· 2025-09-22 07:31
政府亦会加大力度打击非法劳工,提高情报收集及跨部门联合行动,保障本地工人的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容许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及本科生参与兼职工作,将继续免除逾七万名在港就读的全日制非 本地研究生及本科生参与兼职工作的限制。 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22日,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局长孙玉菡就《2025年施政报告》有关劳工及 人力范畴政策措施表示,香港政府自2022年年底起积极推行多项"抢人才、留人才"措施,成效显著。截 至今年八月,已成功吸引超过23万名来自全球不同界别的精英来港工作及发展。 其中,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针对高收入人士及世界顶尖院校毕业生,至今已接获逾14万宗申请,约11万 宗获批,近10万人已抵港。首批签证已陆续到期,续签情况理想,申请续签率达55%。根据续签数据及 跟进调查,估算该计划每年为香港带来可观的直接经济贡献,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 地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来港人才以年轻群体为主,他们不仅为本地注入创新动力与多元技能,亦有 助纾缓人口高龄化的挑战,成为推动香港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人才办)将继续加强招揽和支援人才工作,对外宣传香港优势及招揽人才措 ...
“抢企业”“抢人才”,香港交出“超预期答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1 22:57
招商引资成果 - 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香港投资推广署协助逾1300家企业在港开设或拓展业务,带来超1600亿港元直接投资,创造逾1.9万个新职位,其中138家企业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3] - 企业来源分布:内地企业630家、美国企业113家、英国企业约89家,其他来自新加坡、加拿大等地 [4] - 行业分布:283家金融服务和金融科技企业,275家创新科技企业,其他包括家族办公室、专业服务、旅游等 [4] 双向跳板作用 - 香港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和海外企业"引进来"的双向跳板,2024年有超过20个内地中式餐饮品牌进驻香港 [4] - 内地新兴消费品牌包括特色餐饮、影视娱乐、专业服务及新能源产业等首选香港作为企业"出海"第一站 [4] - 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库迪等内地茶饮品牌及遇见小面、杨国福麻辣烫、小龙坎火锅等美食品牌加快赴港发展 [4] 人才引进成效 - 2022年底至今各类引进人才计划共收到约50万份申请,已批出33万份,约22万人已抵港,超出3年引入10.5万名人才的目标 [5] - 引进人才主要从事金融及创科产业 [5] - 人才服务办公室举办3场招聘会,47家知名企业提供近2000个优质职位空缺 [6] 创科产业布局 - 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累计引进84家重点企业,未来数年内将吸引投资约500亿港元,创造逾2万个就业机会 [7] - 重点企业涉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等领域 [7] - 未来招商引资聚焦四大产业:金融服务与金融科技、创新科技、供应链管理与物流、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7] 创科支持措施 - 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 [7] - 推出1.8亿港元"创科加速器先导计划" [7] - 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 [7] - 预留1亿港元推出"制造及生产线'升'级支援先导计划" [7]
陈茂波:国际投资者对香港态度转向积极 忧“错过机会”加速布局
智通财经网· 2025-03-31 02:32
国际投资者信心恢复 - 国际投资者对香港态度转向积极 港股交易量回升 外资机构扩大本地业务 家族办公室数量增加反映信心恢复 [1] - 部分基金经理此前因地缘政治担忧低配香港及内地市场 现因担心错过机会正急于补仓 [1] - 香港管理的资产规模达4万亿美元(约31.1万亿港元) 其中超过50%来自内地及香港以外地区 [1] 香港金融核心优势 - 法治基础 资金自由流动 港元与美元挂钩的汇率稳定性 联通内地和海外的独特角色构成吸引外资核心优势 [1] - 欧美著名大型金融机构在香港扩展业务 欧美资金在香港股市占相当重比例 [1] - 香港作为自由港及国际金融中心无外汇管制 但需通过实时监控异常交易(如异常沽空)确保金融系统抗风险能力 [1] 金融市场发展策略 - 通过做大做强金融体系提升竞争力 促进IPO市场改革 优化上市机制包括简化流程与降低交易成本 [2] - 调整上市要求以吸引更多境外企业赴港上市 增强市场流动性与国际吸引力 [2] 楼市状况与展望 - 楼市逐步趋向稳定 政府在土地供应方面非常谨慎 根据市场情况有序推出土地以稳定预期 [2] - 利率趋向稳定甚至开始减息 置业意向料回升 租金上涨与买卖价格回落显示居住需求存在 [2] - 香港引进19万人才 初期选择租楼 后续部分人才将转化为楼市购买力推动市场恢复平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