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搜索文档
滚动更新|中央政法委:正在起草新一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3:23
法治建设进展 - 中央政法委正在起草新一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 研究下一步法治建设主要任务举措[3] -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36件 修改法律63件次 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35件 作出法律解释1件 现行有效法律306件 行政法规和监察法规600件 地方性性法规14000多件[4] - 深入推进严格执法 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 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制度 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 健全国家执行体制 完善对强制措施的事前审查 事中监督 事后纠正工作机制[3] 司法案件数据 - 2024年全国法院受案4602万件 较2020年增长41.5%[2] - "十四五"期间全国法院累计受理案件18974.5万件[6][7] - 一 二审累计服判息诉率达98.03%[2] - 一审审结刑事案件523.1万件[8] - 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34万件[8] 社会治理成效 - 2024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5.7%[2] - 全国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69.6万个 人民调解员310万人[5] - "十四五"期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7900多万件 调解成功率95%以上[5] - 全国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全面运行[2] 营商环境建设 - 政法机关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2] - 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 出台支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导意见[8] - 发挥破产审判出清和挽救功能 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8] - 高标准建设国际商事法庭 加强外商投资司法保护 依法维护"走出去"企业合法权益[8]
壹快评︱破除“唯数额论”,洗钱罪判定要体现宽严相济原则
第一财经· 2025-08-26 02:50
司法政策调整 -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严密刑事法网并加强反洗钱犯罪惩治力度 [1] - 2020至2024年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23.02万件 各级人民法院审结一审案件22.09万件 [1]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在洗钱类犯罪规制体系中适用范围最广且案件数量最多 依法惩治该类犯罪对推进反洗钱工作意义重大 [1] 定罪标准优化 - 从上下游关系、主观恶性、行为手段、涉案金额及犯罪后果等方面综合判断行为社会危害性以实现更精准打击犯罪 [2] - 对数额较小但与上游犯罪关联紧密且情节恶劣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行为可以定罪处罚 [2] - 对数额较大但因与上游犯罪关联松散且情节轻微的行为可以不起诉或免予刑事处罚 [2] 司法实践区分 - 针对犯罪链条底端"卡农"仅以本人银行卡提供帮助的行为 因其与上游犯罪关联松散且对资金控制力弱 需注意限定刑事打击面而非仅因数额较大一律入罪 [3] - 洗钱罪构成要件包括"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需结合行为人职业经历、与上游犯罪人员关系等多角度审查认定主观认知 [4] - 对"明知"认定需谨慎 对"应知"推定需严格条件 防止冤假错案发生 [4] 政策执行导向 -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洗钱罪领域强调严惩和教育双重作用 但政策执行上严起来相对容易而宽起来较难 [4] - 针对实践中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的形势 明确刑法规范范围以指导司法机关依法惩治各类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行为 [1]
两高发布一批典型案例
新华社· 2025-08-26 02:33
虚拟货币在犯罪资金转移中的应用 - 犯罪集团利用区块链技术和虚拟货币掩盖犯罪资金来源和性质 借助网络空间实时性突破空间限制并加快资金转移速度 [1] - 被告人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将犯罪所得用于购买虚拟货币 再以虚拟货币形式实现资金快速转移以逃避公安机关追查 [1] - 法院认定三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且情节严重 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 大额黄金交易作为犯罪资金转移手段 - 犯罪分子利用大额黄金交易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在全国多地蔓延扩散 成为新的常见犯罪手法 [1] - 被告人明知他人利用大额黄金交易方式转移犯罪所得仍配合交易 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 废品回收行业的收赃销赃行为 - 犯罪分子假借废品回收从业便利实施收赃销赃犯罪行为 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的常见方法 [2] - 被告人长期多次以明显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收购来源不明铺路钢板 非法获利600余万元 [2] - 法院认定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2] 司法实践中罪名界定标准 -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划分成为司法办案难题 [2] - 司法机关依法认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的"明知" 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综合考察行为人主观明知内容和提供帮助类型方式 [2] - 准确界定区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与帮信罪 推动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争议问题 [2] 典型案例的司法指导意义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典型案例 对依法惩治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有关问题进行明确 [1][2] - 典型案例涉及实践中常见法律适用问题 有助于准确把握和正确适用相关司法解释 [2] - 各级法院检察院将提升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刑事案件办案质效 更好发挥刑事司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能作用 [2]
2025年上半年111万余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
新华网· 2025-07-21 13:10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冯家顺)记者21日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人民法院积极服务法治社 会、诚信社会建设,2025年上半年新纳入失信名单103.3万人次,连续五个季度下降;111.58万人次通过 信用修复回归市场。 同时,人民法院严格履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法定职责,支持和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 求,做深做实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受理行政一审案件17.5万件,同比上升19.67%,受理非诉行政行为申 请执行审查案件10.6万件,同比上升24.88%。 2025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理各类审判执行案件2109.2万件,其中刑事案件76.7万件,民商事案件 1382.9万件,行政案件38.1万件,执行案件560.8万件。 人民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有效发挥多元解纷机制作用,先行调解案件231.6万 件,调解成功149.3万件,前端解纷活力和效能持续释放。 据介绍,人民法院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惩治各类犯罪。受 理刑事一审案件52.9万件,同比下降10.4%。判处生效被告人70万人,同比下降9.03%。 这份2025年上半年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显示,人民法院不断 ...
封存轻微犯罪记录 打破制度性歧视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06:57
政策背景与法律进展 - 中共中央于7月14日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1] - 2024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愿景 [1] - 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于6月27日新增第一百二十六条确立违法记录封存制度 规定记录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或公开 仅限国家机关办案需要或按规定查询 [1] 制度设计与实践意义 - 《治安管理处罚法》在行政法领域被称为"小刑法" 与刑事法在构成要件上相互衔接且互为补充 [2] - 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为轻微犯罪记录封存提供先行试验基础 未来将实现违法与轻罪治理的"同频调整" [2] - 2022年判处罪犯143万人中 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缓刑的轻罪案件占比83.7% 一年以下刑期占比超61.2% [2] 社会影响与治理效益 - 违法犯罪附随效果导致行业禁入/资格受限/利益减损 并累及亲属 父母轻微犯罪致子女无法就业现象普遍 [2] - 记录封存制度防止83.7%的轻罪案件当事人无法回归社会 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2] - 刑法入罪门槛不高 许多罪名社会危害性不强 记录封存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3] 公民权益与社会治理 - 犯罪标签化导致系统性歧视 就业/入学等多层面区别对待 [4] - 封存制度防止犯罪附随后果滥用 通过区分罪行轻重改变公众刻板印象 [4] - 推动社会心态向和谐/包容/友善转变 实现社会治理与公民权益保障良性互动 [4]
“可拆卸服饰”等手办被定淫秽物品,12人获刑
新京报· 2025-05-06 02:27
案件判决与司法认定 -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判决一起团伙制售黄色手办案件 12名被告人被认定犯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 刑期从四年九个月到判一缓一不等[2] - 法院认定争议手办为淫秽物品依据公安机关鉴定结论及两名未满18岁证人证言 证人购买后因含色情内容羞于展示[2][6] - 该案系全国首例黄色手办被判淫秽物品犯罪案件 法学专家认为司法介入是对行政监管盲区的必要补充[2][16] 产业链规模与查处情况 - 主犯许某在东莞经营工厂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公安机关查扣其仓库内3万余件手办均被鉴定为淫秽物品[5] - 案涉网店自2022年起销售淫秽手办2万余件 销售金额达200余万元人民币 另一主犯孟某制作8000件销售5000余件[5] - 央视2023年12月曝光黄色手办产业链后 多地公安机关开展集中打击 东莞作为全国最大玩具出口基地拥有超4000家玩具生产企业[4] 行业监管现状 - 手办行业缺乏有效行政监管和行业标准 主犯孟某辩护人称其不知该行为会被打击[15] - 法学专家指出刑法介入具有正当性 无需以行业监管体系完善为前提 判决为行业划定不可逾越的底线标准[16] - 行业存在结构性监管漏洞 包括实体手办巡查盲区 平台内容审核失位 亚文化产品伦理共识缺失[16] 未成年人保护影响 - 黄色手办主要流向未成年人 部分产品标注适用年龄为7-14岁 网店主要客户群体为初中生[18] - 案涉两名证人购买时均未满18岁 手办对青少年迷惑性更强危害性更大[18] - 判决警示新兴业态不得以艺术创作 亚文化或二次元之名突破未成年人保护红线[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