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搜索文档
尹力主持召开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5 11:08
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发展 - 支持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等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 持续吸引知名国际科技组织在京设立代表机构[1] - 抓好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建设 持续优化外籍人才服务体系[1] - 支持国际科技组织与北京在技术研究、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 助力链接全球创新资源[1]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 鼓励引导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学会协会等创新主体在京创办更多高水平科技期刊[2] - 聚焦科研优势和重点产业方向 前瞻布局战略前沿和空白薄弱领域期刊[2] - 加强期刊出版平台建设 全面优化提升科技期刊发展生态[2]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 - 加强人工智能广泛应用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超常规设置急需紧缺学科专业[2] - 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创新培养模式 建好用好实践基地[2] - 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分类确定发展目标 实现特色化办学[2] 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 - 坚持校企协同育人 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3] - 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持续布局建设市级产教融合基地[3] - 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支持工程师在产业一线取得成果[3] 全球博士后激励计划 - 强化央地协作提高博士后站点建设水平 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博士后工作品牌[3] - 在项目支持、编制保障、完善配套等方面丰富政策措施[3] - 各区做好属地服务保障 营造优良创新创业环境[3]
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江苏高校学科专业将有新调整
扬子晚报网· 2025-09-02 09:21
学科专业调整目标 - 到2027年新增学科专业点中国家或江苏急需占比超过85% 理工农医类学位授予点占比超过60% [1] - 到2030年学科专业布局全面优化 江苏"1650"产业体系所需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100% [3] 学科建设方向 -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培养 [3] - 围绕集成电路、低空技术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学科链创新联合体 [4] - 启动顶尖学科筑峰计划支持若干学科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启动基础学科筑基计划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建设 [4] 人才培养机制 - 构建"产业链需求牵引+学科链创新供给"双向赋能的急需学科专业超常规设置机制 [4] - 建设"江苏学院"通过多元化方式遴选拔尖生源、汇聚顶尖师资、打造精尖平台 [4] - 形成面向江苏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新机制 构建学科专业内涵更新建设新模式 [3] 产业适配性提升 - 推动高校建设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科专业 [3] - 构建以学科链、产业链为双链的创新联合体 协同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高新区 [4] - 精准推动基础医学(含药学)学科建设 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基础学科布局 [4]
教育部:今年新增1839个本科专业点,增设29种急需专业
南方都市报· 2025-08-29 11:22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政策核心 -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 系统部署学科专业设置优化工作 [1] - 近一年新增1839个本科专业点 撤销1428个本科专业点 停招2220个 调整力度显著加大 [1] - 增设国际邮轮管理、健康与医疗保障、智能视听工程等29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本科专业 [1] 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与行动 - 建立六大机制包括统筹协调机制、供需对接机制、目录管理机制 缩短调整周期 协同联动三类学科专业目录 [2] - 实施六项行动包括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基础学科跃升、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存量学科专业优化 [2] - 对需求不足、质量下滑、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 [2] 超常规学科专业布局要点 - 学科专业需符合国家战略需求 高校需从自我发展转向服务国家发展大逻辑 [3] - 布局需具备学科基础条件 如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涉及机械工程、电子科学等多学科支撑 [3] - 教育部打破三年一轮审核限制 支持清华、北航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 支持南航设置二级学科 今年布点招生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推动高校差异化办学 "双一流"高校侧重通识教育 地方院校和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4] - 教育部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 支持地方和高校探索可复制模式 [4] - 复旦大学实施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聚焦人工智能、中华文明等领域 设置多学科资源博士生培养项目 [5] 学科专业内涵更新与支撑体系 - 实施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 加快教学内容迭代 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6] - 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加强成熟模式辐射推广 [6] - 教育部组织专家指导超常规布局学科专业 持续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 提升学科专业水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