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搜索文档
讲座|匡灵秀谈新书《地狱考》:一部批判美国高等教育的小说
新浪财经· 2025-09-17 08:36
"研究生爱丽丝·劳(Alice Law)从小只有一个目标:成为解析魔法领域中最聪明的天才。然而,唯一能 帮她实现梦想的人早已去世——而且,更麻烦的是,他身处地狱。爱丽丝与她最大的竞争对手彼得·默 多克(Peter Murdoch)决定联手前去找他。但地狱远非哲学家所描绘的样子;这里的规则颠倒混乱。若 想活着离开,他们必须合作。前提是,他们能在任何事情上达成一致。他们会成功吗,还是在努力中互 相残杀? "这是美国华裔作家匡灵秀的新书《地狱考》(Katabasis)内封介绍。这本暗黑奇幻小说一经 上市,便受到读者热烈追捧。 《地狱考》英文 版,HarperVoyager出版社,2025年8月版 年轻的匡灵秀曾登顶《纽约时报》及《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榜首,代表作包括《罂粟战争》三部 曲、《巴别塔》以及《黄面孔》等。她拥有剑桥大学中国学硕士学位、牛津大学当代中国研究硕士学 位,目前正在耶鲁大学攻读东亚语言与文学博士学位。今年8月,匡灵秀在爱丁堡国际图书节举办讲 座,分享《地狱考》的创作心得。这是她第三次参加该图书节,而巧合的是,我也第三次与她相遇。目 睹她在两年间,从讲台上的小型分享,到成为图书节"压轴"讲座的主讲 ...
在时代回响中叩问经典(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9-15 22:22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以戏剧的方式重返"存在与 选择"的战场,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不断寻找人的光辉 每当走进排练厅,打开这卷已经跟随了我28年的萨特先生《死无葬身之地》剧本,我总能感受到一种跨 越时空的精神重量。2025年,正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家话剧院重排 此剧,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纪念,也是一次对"存在"本身的深刻追问。 萨特的剧本取材于法国抵抗运动的历史,创作于二战刚结束之际,彼时欧洲满目疮痍,人们亟须重建精 神家园。80年后的今天,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人们同样需要重新审视自我与时代的关系。《死无葬身之 地》是一部能够激发这种审视的作品,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精神的传承。 "悬崖上,一群生灵,在腥风血雨中,向着千仞绝顶攀爬,朝着万丈深渊跳跃……"这是1997年此剧初排 时我寻找、提炼的"全剧演出形象种子"。这一意象不仅统摄了舞台的诗意美学,更蕴含了萨特存在主义 的核心命题——人在极限境遇中的挣扎、选择与超越。28年后重排,我们延续了这一美学核心,并在创 作探索中抓住两点:深掘有哲思的内涵与人物,精造有意味的形式和情境。这不仅是对 ...
李安的“精神导师”伯格曼:信念能否解决人类终极问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4 15:34
伯格曼作品主题分析 - 爱恨关系的辩证统一 爱与恨被描述为共生关系 构成"最完美的和谐"状态[3][4] - 通过夫妻关系展现情感矛盾 采用怀疑 猜忌 背叛和殴打等相杀方式处理亲密关系[4] 哲学思想影响 - 存在主义哲学体现 讨论忧虑 空虚 孤独与荒诞等存在主义核心命题[6] - 尼采主义色彩呈现 通过安娜角色展现原始野蛮生命力和创造性破坏力[5] - 古希腊哲学借鉴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命题在多部作品中得到演绎[5] 信念问题探讨 - 信念存在状态的影响 确信时生命充盈有意义 确信丧失时陷入黑暗地狱般状态[7] - 宗教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对西方宗教中"罪"的概念进行质疑和反思[8][9] - 自我超越的实现路径 通过体验痛苦和绝望完成超越 不依赖外部信仰[9] 艺术形式特征 - 语言运用能力突出 巧妙运用语言展现思想摞叠功力[2] - 沉默与留白的艺术力量 未被言说的沉默成为最有力的表达方式[5] - 多元题材创作能力 涉及剧本 小说 戏剧等多类型文本创作[2]
通过语言探索爱、思想与信念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1 22:17
伯格曼作品主题分析 - 爱被描述为包含欲望、怜悯、温柔、抱怨和谎言的复杂情感 [3] - 爱与恨被视为共生关系,约瓦金认为两者可能是同一种情感 [3] - 通过夫妇关系展现爱恨交织的动态,包括怀疑、猜忌和背叛等行为 [4] 哲学思想影响 - 作品体现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命题,如《与瑞贝卡的六十四分钟》中身份探索 [5] - 尼采主义体现在安娜角色具有原始野蛮生命力和创造性破坏力 [5] - 存在主义主题包括忧虑、空虚和孤独,《帕斯卡之死》将生命描述为地狱 [6] 信念与宗教探讨 - 教授相信人类灵魂奇迹而非宗教天国戏法,认为奇迹是生存必需 [7] - 信念丧失导致黑暗体验,如十字军骑士确信熄灭时出现地狱般景象 [7] - 对宗教罪概念的质疑,约瓦金称罪为无稽之谈但被指沉迷负罪感 [8][9] 艺术表现形式 - 戏剧被定义为游戏,孩子视游戏为工作而成人是聪明老成的孩子 [5] - 通过痛苦体验实现超越,瑞贝卡通过被殴打等经历找到存在意义 [5] - 白光象征毁灭性力量,海德格尔式对过度光亮的批判 [6]
7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创造居场所:孤独与归宿的社会学
新浪财经· 2025-07-28 02:34
全球史与文明互动 - 明代中国开启现代世界全球化进程 重点论述明清时期与中亚 中东 东亚 东南亚及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2] - 汉代铁工业通过技术革新与官营垄断构建贯通都城与边疆的辐辏网络 成为经济命脉与权力渗透工具 [14] - 罗马统治下希腊地区政治社会文化变迁体现军事征服与文明反哺的复杂互动 [26] - 哈布斯堡帝国科学家通过跨尺度气候研究展现政治与科学交织的帝国想象 [29] - 18世纪法国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公民平等观念传播 成为大革命重要诱因 [43] 社会结构与关系演变 - 现代社会亲密关系面临个体化迷宫 传统性别契约崩塌而新规则尚未建立 [4] - 日语"居场所"概念剖析学校职场家庭等多维度孤独根源 [8] -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推动人际关系进入5.0时代 重塑人机相识相知相爱模式 [22] - 项飙领衔跨领域学者探讨陌生化社会中重建人际连接的方式 [28] - 芝加哥学派1921年著作提供社会学基础概念与分析框架 被称为"灰色圣经" [31] 历史事件与灾害治理 - 中美洲系统性遗忘导致移民潮贫困与暴力循环 根源深植五百年历史 [6] - 日本三次大地震(1923关东 1995阪神 2011东日本)对比研究受灾情况与国家应对措施 [12] - 萨拉热窝事件嵌入巴尔干政治动荡与列强博弈背景 列强误判比子弹更致命 [45] - 汉末群雄割据三十年间秦汉旧制抑制破碎性分裂并导向局部统一 [47] - 二战期间日本知识人个体命运反映极端战争逻辑下的责任选择与抵抗 [33] 文化艺术与哲学思考 - 钢琴家罗森总结音乐活动经验 涵盖音响效果录音技巧怯场现象与音乐社会衍变 [18] - 卡莱尔精神自传阐述衣裳哲学 展现从虚无绝望到精神觉醒的心灵成长史诗 [24] - 肖邦研究融合人物传记社会文化史与音乐学 探索浪漫主义音乐在19-20世纪演变 [37] - 陈嘉映编译存在主义著作 追溯德国古典哲学至尼采思考的哲学追问 [10] - 陈亚军基于常识探讨15个基本哲学问题包括存在真理自由与人生意义 [41] 日常生活与物质文化 - 通过420幅图还原古人吃穿用度衣食住行 剖析背后礼仪风俗与历史传承 [20] - 饮食文化研究融合历史学与人类学 从农业起源到当代地道风味争论 [39] - 晚清天津150名丹麦人参与供水电报工程建设 推动城市传统向近代变迁 [35] 观念建构与知识体系 - 通过14位人物故事揭示"西方"观念是被建构而非天然存在的历史叙事 [16] - 气候科学史借助档案资料再现知识背后的感性激情与政治因素 [29]
加缪:反抗无法推翻的处境,承受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
第一财经· 2025-07-04 01:54
加缪与萨特的思想分歧 - 加缪在《我反抗》中提出"我反抗故我们存在"的核心哲学命题 强调通过反抗荒谬来确立存在价值 与萨特存在主义阵营形成对立 [6][8] - 加缪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暴力 主张基于个体良知的温和反抗 萨特则认同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两人在《正义者》与《魔鬼与上帝》作品中形成戏剧性对立 [5][7] - 冷战初期法国知识界分裂为支持加缪或萨特的阵营 加缪坚持中间立场却被迫卷入站队 导致1952年后与萨特公开决裂 [8][10] 《反抗者》的创作背景与核心思想 - 著作创作始于1946年阿尔卑斯山隐居期间 正值战后法国"肃奸运动"引发政治暴力泛滥 加缪试图构建反暴力的哲学体系 [1][5] - 书中系统梳理从希腊文明到现代思潮中的反抗演变 批判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思想谱系被扭曲为暴力正当化工具 特别揭露纳粹对尼采哲学的篡改 [6][7] - 提出"适度反抗"理论 主张保留道德界限的改良主义 通过《正义者》卡利亚耶夫角色展现理想反抗者的贵族式操守 [6][7] 作品风格与历史影响 - 采用非连贯的论战式写作 与加缪以往文学作品的抒情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学界对其评价两极分化 [9][10] - 1951年出版后导致加缪失去左翼知识分子支持 虽获右翼短暂追捧但未被真正接纳 陷入政治孤立 [10][12] - 长期来看著作确立加缪作为道德哲学家的地位 其反暴力思想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 [10][12] 加缪的文学创作特征 - 作品贯穿"荒谬-反抗"主题 通过《鼠疫》《局外人》等小说展现人在荒诞处境中的道德选择 [1][4][9] - 塑造塔鲁、卡利亚耶夫等"道德纯粹者"形象 体现反抗暴力需诉诸个体良知而非抽象理念 [4][5][7] - 文字风格兼具简约精确与情感张力 擅长在阴暗叙事中注入生命热情 [9]
克里姆林宫:(对特朗普将俄乌冲突比作孩子之间的战争的评论)对我们来说,这是关于存在主义。
快讯· 2025-06-06 10:00
克里姆林宫对特朗普评论的回应 - 克里姆林宫将俄乌冲突视为存在主义问题,而非特朗普所比喻的"孩子之间的战争" [1]
全球年度最贵艺术品的现实与幻象诗意辩证法
经济观察报· 2025-05-22 06:26
艺术品拍卖 - 雷尼·马格利特的《光之帝国》系列画作在佳士得拍卖中以1.21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77亿元)成交,刷新艺术家作品最高价拍卖纪录,并成为2024年度最贵艺术品 [1] 作品背景与艺术价值 - 《光之帝国》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系列作品之一,创作于1948年至1960年代,共17幅同名油画,以"昼夜并存"的悖论性场景挑战现实认知 [2] - 画面中蔚蓝明亮的天空与黑夜笼罩的街道形成强烈对立,这种"不可能的并置"成为马格利特美学的核心符号,兼具哲学深度与市场价值 [2] - 1954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光之帝国》因尺幅庞大成为焦点,引发藏家争购,艺术家不得不追加创作以履行合约,凸显作品稀缺性 [4] 创作特点与市场表现 - 系列作品在构图细节上各具特色,尺寸从横幅到直幅变化,光线与水的表现手法逐渐精进,1954年版本集中体现了所有经典元素 [4] - 市场热度源于多重因素:私人藏家手中仅存少数版本,稀缺性推高价值;马格利特"哲学画家"的独特地位使其作品兼具学术与投资价值;超现实主义百年纪念引发文化回顾潮 [7] 文化影响 - 《光之帝国》对流行文化影响深远,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标志、Pink Floyd专辑封面、电影《驱魔人》的场景设计均受其启发 [7] - 披头士乐队的苹果商标源自马格利特对青苹果的符号化运用,印证其跨界影响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