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

搜索文档
追寻革命星火 书写自强答卷(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人民日报· 2025-09-02 23:56
历史贡献与资源开发 - 甘肃在抗战期间输送大量物资包括粮食布匹和油品武器支援前线 [1] - 玉门油田1939年至1945年生产原油超25万吨占当时国内自主生产油品重要地位 [4] - 玉门油矿培养包括王进喜等石油产业工人和技术队伍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摇篮 [5] 能源产业发展 - 甘肃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2025年电力外送电量达334.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68% [8] - 玉门油田老一井1939年投产深度115.51米列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4][5] 农业与林业现代化 - 华池县大凤川林场发展苗木产业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提升育苗效率产品远销北京新疆西藏等地 [7] - 林镇红种植合作社种植2000多亩中药材使用栽药机起药机无人机提升生产效率 [7] 文化旅游产业 - 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开园构建可触摸历史课堂带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2][8] - 荔园堡村农家乐依托红色文化每月收入过万暑期生意红火带动村民就业 [8]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山河显影)
人民日报· 2025-08-12 22:29
八路军120师第359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实行屯田政策,很快成为大生产运动 的一面旗帜。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南泥湾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 北的好江南"。 随即,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许多部队粮食、经费达到自给,实现 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 战士们制造武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 战士们开荒造田。 延安革命纪念馆供图 1941年前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越来越尖锐,形势越来越严峻,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 行"三光"政策,大肆烧杀抢掠,以毁灭抗日根据地的生存条件。 除军事进攻外,日军出于持久围困的目的,实行堡垒政策,到处筑路、修建据点,使各抗日根据地处于 被包围、分割的境地,以致抗日根据地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困难。 面对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陕甘宁边区党政机关、部队、学校和群众响 应号召,首先开展起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动手、种菜纺纱,极大地鼓舞了边区 军民的生产热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3日 1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7月29日,游 ...
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建设及经验启示
经济日报· 2025-08-12 00:53
经济建设背景与双重使命 - 抗日民主根据地面临日伪军进攻、国民党经济封锁及自然条件贫瘠等严峻挑战 需同时支撑长期战争物资供应并改善民生困境 [1] - 经济建设核心目标是实现抗战需求与民生改善的统筹兼顾 以凝聚全民抗战向心力 [1] 大生产运动的实施与成效 - 1939年中共中央提出"自己动手"口号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标志大规模生产运动开展 [2][3][4] - 陕甘宁边区1943年实现战士人均种地18亩 军队实现粮食、衣物、日用品等全面自给 无需政府或百姓发饷 [4] - 各根据地推广生产运动:晋绥、晋察冀等部队实现粮食自给1.5-3个月 山东、华中部队实现基本供给并有余粮储备 [5] - 游击区通过劳武结合模式 以50%兵力帮助群众生产 同时提升部队战斗力与群众拥护度 [5] 民生改善措施与成果 - 垦荒运动:陕甘宁边区1943年计划开荒39万亩 实际完成97万亩 基层干部带头示范并评选劳动英雄激励群众 [7] - 水利工程:皖中根据地动员21万民工修建"惠生堤" 保护300万亩农田和100万人民安全 [7] - 合作社模式:组织个体经济互助合作 提升生产、消费、运输效率 被视作脱贫和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 [8] - 党政干部以90%精力帮助农民增产 仅10%精力用于征税 切实贯彻群众路线 [9] 军民团结与政治影响 - 1943年开展拥政爱民与拥军优抗运动 通过公约重申强化军民团结 [10] - 群众组织(农救会、妇救会等)动员基层生产改造 形成"最后一碗米送做军粮"的军民鱼水情 [10] - 与国民党贪污腐化对比 中国共产党在贫瘠地区实现自给自足 获得民心及爱国人士"中国希望在延安"的认可 [11] 经验总结与长期价值 - 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战斗与生产并行 依靠群众发展经济巩固根据地 [12] - 培养大批贸易、金融、财政专业干部 为未来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11][12] - 历史经验表明 以创新为动力、民生为根基、团结为纽带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国家繁荣与人民幸福的关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