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学科合作
icon
搜索文档
实地探访—— 扎陵湖畔,昼夜守护刻石
人民日报· 2025-09-15 22:57
考古发现与保护进展 - 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区域发现尕日塘秦刻石 自6月9日起由公安干警和文物管护员实施24小时现场值守并设置临时保护设施 克服了低温缺氧、无水无电及无通信信号等环境困难 [1] - 刻石于2020年由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首次发现 最初被判断为明清仿古刻石 因缺乏专业设备 2023年仅识别出16个字 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团队完成全部文字识别并定性 [1] - 刻石保存状态良好 因地处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区域(4000多米)减少了人为破坏 自然风化痕迹显示其遗存真实可靠 [1] 科技手段应用 - 采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对刻石进行非接触式数字化采集 提取原始图像、纹饰及文字信息 使清晰度提升40%–90% [2] - 该技术确保文物本体零损害 通过数据分析处理获得详细文字信息 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2] 多学科研究与考古规划 - 将通过历史学、古文字学、古地质地理学及岩画学等多领域开展综合性交叉研究 以解答刻石未解疑问 [3] - 计划在扎陵湖、鄂陵湖周边开展系统考古调查 构建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 并为秦汉时期青藏高原开发历史提供考古实证 [3] - 将联合专业团队研究环湖区域环境演变、人地关系及生业模式 多维度阐释历史进程 [3] 文物保护与公共开放 - 刻石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非开放区 海拔高且已进入降雪期 禁止公众擅自前往 岩层存在剥落风险 需避免拓印 [3] - 国家文物局明确以原址保护为基本原则 指导科研机构识别风险因素并保存周边景观 科学制定保护方案及规划 [4] - 将审慎论证保护设施建设必要性 未来择机以适当形式开放 [4]
历时60余年,几代考古工作者在琉璃河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探寻北京“城之源”(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8-13 21:51
遗址概况与历史意义 - 琉璃河遗址是燕山南麓面积最大的西周时期遗址 也是国内发掘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 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1] - 遗址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 包括董家林 黄土坡 刘李店等多个地点[10] - 将北京建城史推进至3000余年前 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 被称为北京"城之源"[10] 考古发现历程 - 1945年首次被发现 1962年北京大学开展小规模试掘 发现西周时期陶片[2] - 1973年发现69座墓葬及车马坑 包括燕侯级202号大墓 出土堇鼎 伯矩鬲等珍贵文物[3] - 1986年发现1193号大墓青铜器 铭文"令克侯于匽"实证周王命令燕侯克到燕地为诸侯[4] - 1995年通过天文推算 文献和碳14测年推断燕国始封年为公元前1045年前后[4] 最新考古突破 - 2019年重启考古工作 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 城址规模从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2] - 外城壕堆积层达12-16层 碳14测年显示外城壕启用于西周早期 中期前被废弃[5] - 发现8座祭祀牛坑 祭祀用牛年龄多在2岁半到3岁半之间[5] - 首次建立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将遥感考古 航空摄影等成果整合成三维模型[6] 多学科研究成果 - 植物考古发现燕人以食粟 黍为主 证实西周时期为北方旱作农业[6] - 建立遗迹三维测控网 准确记录每个遗迹的位置 大小和形状[6] - 开展动物考古 植物考古 有机质残留物分析 铜器溯源等多学科研究[5] 文化价值与传播 - 2025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 - 2025年3月公开征集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9] - 开设国际田野考古学校 吸引美国 加拿大等国学生参与考古实践[8] - 2022年以来组织数十组家庭零距离体验考古发掘活动[7] 学术意义 - 外城发现证实城圈结构至少为双重 改变学界对西周燕都城市复杂性的传统认识[5] - 双重城垣结构在西周封国遗址中属首次发现 与周原遗址城市设计理念一致[5] - 对认识周初封燕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证实了《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的北燕封地具体位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