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考古
icon
搜索文档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西藏青年:我愿深潜在这巨大的文化“宝库”中
新华网· 2025-07-31 14:55
行业趋势 - 西藏文化旅游行业呈现年轻化创新趋势 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团队通过艺术形式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发掘传播西藏文化[1] - 古建活化项目成为文化传播新载体 强钦庄园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山南市首个古建活化案例 开放至今已接待游客超10000人次[3] - 文化传播形式多元化发展 通过画展 民族音乐会 电影等艺术形式激活城市文化空间 增强文化传播力[3] 业务模式 - 城市考古活动成为文化深度体验新形式 策划内容包括古城大院建筑文化探索 历史足迹追寻 石刻艺术研究等专业领域[1] - 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文化展示效果 运用图文 实物 可视化动画 纪实视频等多种媒介呈现历史文化内容[4] -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体验结合 通过实际数据与实景布置生动呈现发展面貌 配合非遗艺人肖像和视频资料展示文化传承[4] 项目案例 - 尧西平康古建大院具有180多年历史 现作为文化展示场所向公众开放[1] - 强钦庄园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拥有400多年历史 经保护性改造后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3] - 文化创新项目覆盖多个领域 包括从阿里壁画萃取元素打造文创产品 将西藏风情谱入歌谣等艺术创作形式[5]
新华全媒头条·文明探源|走进琉璃河遗址探寻北京“城之源”
新华社· 2025-05-16 08:44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 - 琉璃河遗址距今3000余年历史,被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是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2024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 - 遗址地跨大石河北岸多个村庄,是燕山南麓地区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被誉为北京"城之源"[1] - 2019年至今系统性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新证据[1] 城址规模与结构 - 新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城址规模从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100万平方米[2] - 探明北段、东段外城壕遗迹长度约1020米,北段外城壕南侧发现外城墙遗迹[2] - 内外两重城垣结构在西周封国遗址考古中属首次发现,与周原遗址城圈结构相似[2] - 内城中心发现总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的二号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出土支钉板瓦、刻辞卜甲等高等级遗物[5] 历史意义与建城证据 - "太保墉燕"铭文青铜器证实燕都由太保召公本人营建,是北京建城史上最早的出土文献[5] - 考古发现实证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揭示从"一隅之地"到"一国之都"的转变过程[4][5] - 大型夯土井类遗迹可能是城市单元的标识性要素,内城发现多处此类遗迹[5] 考古技术与方法突破 - 运用高精度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在商周考古领域复原古代家族树[6][7] - 辨识出一组四代家族,包括兄弟三人及其妻儿的亲缘关系[7] - 发现17座带墓道墓葬,其中带斜角墓道4座、中字型4座、甲字型9座,可能代表四代燕侯[8] 未来研究方向 - 将继续以系统化聚落考古和城市考古理念为指导,探索更多未解之谜[9] - 计划同时发掘墓葬和城址,保护赓续城市历史文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