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融合

搜索文档
团队融合实现“1+1>2” 深铁万科携手并肩攻坚克难
证券时报· 2025-06-27 17:58
公司治理与团队融合 - 万科2024年度股东大会吸引超过150名股东现场参会,人数较往年显著增加 [2] - 董事会主席辛杰强调团队将实现"1+1>2"效应,共同应对挑战 [2][4] - 深铁集团作为大股东承诺在资金、资源、技术等方面持续支持万科 [3] - 管理团队调整后首排座位由8席减至7席,总裁职位仍空缺 [3] - 公司章程修订包括将"董事会主席"调整为"董事长","总裁"调整为"经理" [4] 财务与债务管理 - 2024年完成197亿元境内外公开债券兑付,2025年已偿还165亿元公开债务 [2][7] - 深铁集团累计提供148.52亿元借款,利率仅2.34%,主要用于偿还公开债券 [5] - 2024年新增融资948亿元,综合成本3.54%,新增经营性物业贷293亿元 [5] - 2025年1-5月新增融资341亿元,融资成本保持低位 [7] - 6月出售所有A股库存股获得4.79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8] 经营业绩 - 2024年营收超3400亿元,综合住区业务销售超2400亿元,销售面积行业第一 [6] - 经营服务业务2024年收入580亿元,2025年前5月收入287亿元(同比+7.8%) [6][7] - 2024年交付超18万套,销售回款率超100%,新增货值超400亿元 [6] - 2025年1-5月完成86个项目交付(2.64万套),销售额570.6亿元(行业第六) [7] 战略与未来发展 - 将通过商业REIT扩募、推动公寓与物流REITs上市等建立资产退出渠道 [7] - 后续债务管理策略包括加速销售回款、资产证券化、争取金融机构支持 [8] - 近期以4.8亿元获取佛山旧改地块,并通过合作方式获得武汉、郑州项目资源 [8] - 目标推动公司重归健康发展轨道,成为房地产转型发展的标杆企业 [9]
Goheal: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后,怎么避免团队“离心离德”?
搜狐财经· 2025-05-09 08:46
并购整合中的团队融合挑战 - 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团队融合深度而非交易结构或估值模型,企业本质是人的集合而非资产加总 [1] - 2024年A股并购总金额超2万亿元,成功率93%,但后期整合效果仍取决于"人心"变量 [2] - 并购后出现"1+1<2"现象普遍,被收购方高管集体辞职、核心团队另立门户案例频发 [1][3] 并购整合四大隐形裂缝 文化冲突 - 深圳民企收购青岛老牌制造企业案例显示,80%客户重叠未能抵消文化差异,核心技术团队出走导致市值蒸发30% [3] - 文化融合慢于财务整合,建议并购初期由第三方评估组织文化,设立融合缓冲期并引入HR中介团队 [3] 权力焦虑 - 权力再分配易引发对抗,联席总经理或双董事长制度可能加剧新旧团队矛盾 [3] - 香港上市公司采用"权力渐进释放"机制,6个月过渡期后设立联席决策委员会,员工离职率降低38% [4] 激励错配 - 单纯依赖期权激励效果有限,老员工与新进人员需求存在结构性差异 [4] - 建议采用"三明治结构"激励:保底收入+浮动绩效+锁定期股权,另设协同奖分配整合新增利润 [4] 预期失控 - 初期过度承诺(如绝不裁员)后期无法兑现会彻底破坏信任 [5] - 能源企业案例显示,设立新旧团队共组的预期管理小组可有效稳定士气 [5] 并购整合方法论 - 整合是心理战术而非工程问题,需警惕数据向好时团队心态异动 [5] - 建议将"人的整合"提升至与"资产并表"同等重要地位 [6] - 专业机构通过制度设计、文化引导与心理机制共振构建"团队共同体" [6] 行业现状与机构定位 - 政策推动下A股并购审核提速,产业链横向并购与央企战略重组受鼓励 [2][9] - 专业并购机构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涵盖控制权收购、重组及资本运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