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

搜索文档
学习手记 | 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新华社· 2025-08-31 07:1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在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这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源泉 [4][5][8] - 中国共产党通过动员人民、依靠人民 实施持久战战略和人民战争战术 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4][5] - 新时代继续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理念 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力量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8] 历史史实与文物见证 - 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展品见证抗战岁月 包括群众送军粮、转移伤员历史照片、木刻画和"当兵要当新四军"民谣 [4] - 地道战将平原变成地下堡垒 麻雀战袭扰敌军 游击战采用敌进我退等战术让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5] - 山东临沂沂蒙红嫂在抗战时期支援前线 缝军衣、做军鞋、救伤员 [6] - 北京密云县邓玉芬将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全部战死沙场 华北平原庄户人家写下"抗战到底"对联 [7] 领导论述与思想指导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4] -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4]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记述历史 牢记抗日战争伟大历史和伟大功勋 [5] -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 实施持久战战略和游击战术 [5] 人民力量与历史意义 -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4][8]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 显示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4] - 前人的浴血奋斗和英勇牺牲为国家带来独立自主 为民族带来发展繁荣 为人民带来幸福生活 [8] - 新时代从实现脱贫到抗击疫情 亿万人民的支持是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强保障 [8]
抗战史和二战史重大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20 11:35
会议背景与组织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于8月20日在北京召开 [1] - 会议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 中国历史研究院承办 [1] -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洪大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芮出席会议 [1] 研究成果发布 - 会议发布8项抗战史和二战史重大研究成果 为过去10年间学界合作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1] - 八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全景式描绘抗日战争历史全貌 科学阐明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 [1] - 《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聚焦弘扬正确二战史观 系统展现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显著地位和巨大贡献 [1] - 《从延安整风到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史(1931—1945)》等论著坚持唯物史观 诠释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 -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近代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丛刊》《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铁证如山》等全面收集文献档案资料 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1] 学术研讨内容 - 五位专家围绕"坚持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定站在抗日民族伟业最前沿""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历史地位""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等主题做主旨发言 [2] -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参加"中流砥柱""东方主战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三个主题的研讨 [2]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经济日报· 2025-06-24 22:14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对"单向度"现代化范式的超越 [1] - 该发展范式既继承发展唯物史观,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明确回答了两者关系处理问题 [1]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内容与形式 [2] - 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独立性,能通过观念引领、价值导向等方式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发展 [3] - 两者辩证统一,需在尊重"物质决定精神"规律前提下释放精神文明的能动作用 [3]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 协调两者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打破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畸形义利观 [4] - 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获得感和精神幸福感的统一 [5][6] - 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需以坚实物质基础和先进精神文化支撑未来发展 [7] 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 夯实物质基础: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举国体制、培育复合人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8] - 加强精神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满足精神需求 [9] - 发展人文经济学:实现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激发文化要素的经济潜力 [10]
经典常谈 |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06 00:2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反对将其简化为抽象公式[1] - 针对俄国特殊经济结构,马克思提出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跨越论[1] - 恩格斯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将唯物史观教条化的倾向,强调理论应作为研究方法而非现成公式[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恩格斯批评社会民主联盟领导人将理论视为必须逐字恪守的教条,导致"活的理论"变成"死的教条"[3] - 马克思恩格斯自称"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主张通过参与本土劳工斗争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3] -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反对机械重复教条式应用[3][4]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特征 - 马克思主义通过解答时代新课题保持活力,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4] -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实践创新创造发展奇迹[4] - 历史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开放性与实践结合是事业成功的关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