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搜索文档
尼山论什么?全球文明对话
大众日报· 2025-07-08 00:56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核心使命 - 通过对话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共存[1] - 历届主题紧密呼应全球性挑战,如第二届聚焦冲突消弭,第四届探讨生态文明[1] - 学者共识为尊重、交流、平等、互鉴是文明共存发展的方式[1] 议题设置的创新性 - 2022年活动中比较中希古典文明智慧,寻求跨文明最大公约数[2] - 孔子与托尔斯泰思想对话会体现不同文明间的共通性[2] 第十一届论坛的迫切性与主题 - 针对单边主义、地缘紧张等背景,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3] - 设置6个分议题包括人工智能、儒家文化等全球化热点[3] - 主旨引用费孝通理论,强调文化多样性承认与平等共存[3] 主题的深层意义与全球价值 - 揭示文明发展本质为多元协同而非单一扩张[4] - 全球现代化需各文明保持特色并吸收其他文明成果[4] - 呼应文明交流大趋势并为现代化提供路径指引[4]
倾听尼山2025 | 郭沂:道哲学视野下的文明共生
经济观察报· 2025-07-04 04:05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概况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自2010年创立以来 该论坛已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汇集专家学者智慧以解决人类共同问题 [1] - 本届论坛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下设6个分议题 包括儒家文化价值 人工智能与文明走向等 旨在应对当前全球政治冲突 经贸壁垒等挑战 [2] 道哲学理论体系 - 郭沂教授提出"藏-易-灵"三界模型:藏界为价值本源 易界为物质世界 灵域为两者枢纽 三者构成"道"的整体 价值通过灵域传递至人类世界 [5][6] - 生命层级理论:将宇宙生命分为四级(易体 宇宙 星系 行星生命) 人类属于第四级 不同生命形式从各自角度发现道的不同面向 构成文明多样性基础 [7] - 道哲学认为人工智能本质是物质世界产物 不具备灵魂与主体性 其发展应限制在自由意志前 否则可能威胁人类主导地位 [9] 文明挑战的哲学回应 - 生态危机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二分世界观 道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的生命主义发展模式 认为地球各层级生命共生共荣 掠夺自然将招致报复 [10] - 现代人过度追求物质欲望导致生态恶化 道哲学强调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应转向精神生活以缓解危机 [11] 中华文明特质新解 - 郭沂主张中国轴心时代应上溯至殷周之际(比雅斯贝斯判定早300年) 核心证据是西周德论系统已形成超越性价值体系 通过"天命-德"结构构建道德文明 [12][13] - 西周"德"字包含7种引申义 形成由外在之德 内在之德等构成的价值传递系统 为春秋战国思想高潮奠定基础 [13][14]
倾听尼山2025|李敬泽:我们是在世界中
经济观察报· 2025-07-01 09:41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1] - 论坛设置多项分议题,包括"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等 [1] - 论坛创立于2010年9月,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1] 文学创作与全球视野 - 中国作家已从"走向世界"转变为"在世界中"的创作心态,强调主体在场的全球视野 [2][6] - 本土叙事与全球视野并非对立关系,中国的本土叙事本身就内在着全球视野 [3][10] - "世界文学"应由世界各地文学共同建构,不应以西方文学为中心 [4][10] 文明交流与互鉴 - 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难度,需要保持开放自信的心态面对"他者" [3][6] - 文学在促进文明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想象力交换建立"求同存异"的视野 [8] - 翻译是中外文学交流的桥梁,但文化互鉴的复杂性远超翻译本身 [11][12] 传统与创新 - 传统是活的,会被一代代人不断阐释和发明,符号化是创新的必经阶段 [13] - 年轻作家对传统的接受和熟习程度远超前辈,传统已成为他们血液里的东西 [14] - 文化机制需要保持开放性,欣赏人类创造力的多样性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