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

搜索文档
让世界听见西安!
央视网· 2025-09-24 07:33
活动当天,肖斯塔科维奇《节日序曲》以慷慨澎湃的旋律揭开序幕,奏响对祖国的颂歌;任同祥创作的国粹经典《百鸟朝凤》以唢呐再现百鸟和鸣、凤凰 展翅的盛景;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在现场炮声中震撼全场,将情绪推向顶点。石倚洁的《我住长江头》与《我和我的祖国》唱出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全场观众挥舞国旗齐声合唱,让大雁塔广场成为最动人的舞台。 这些来自中西方的经典曲目,既有世界音乐的广度,又保留中国声音的根脉,让市民与游客在秋夜星空下共享高水准的交响乐盛宴。 坚守十三年不辍的城市文化品牌 十三年弦歌不辍,自2012年首创以来,大雁塔户外公演已连续举办十三年。作为全国唯一的大型免费户外交响乐公演,它不仅是西安的文化盛事,更是全 国公共艺术项目的标杆。 "古今交响乐长安,琴瑟和鸣颂雁塔。"当金秋桂香漫溢千年古都,9月20日晚,2025 西安交响乐团大雁塔户外公演再度如约奏响。八方乐音汇聚长安,在 千年古刹的飞檐下乘风而起,抵达数千现场观众与千万网友的耳畔。央视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90家媒体同步直播,累计观看量突破1536万次,为全国 乐迷奉献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典。 本场公演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曲 ...
城市空间中的文本艺术:徐冰在香港的公共艺术实践
华尔街见闻· 2025-05-03 09:45
文章核心观点 徐冰在香港的公共艺术实践以文本与符号为核心,融合中西文化,与香港城市特质契合,其作品深入探讨都市文化内涵,为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发展提供启示,凸显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3][6][7] 徐冰公共艺术实践的背景与特点 - 徐冰是国际公认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创作以文本与符号为核心,强调语言可视化、跨文化沟通与社会参与 [3] - 「英文方块字书法」是其1993年起创造的新书写形式,通过设备艺术展出,让观众参与学习书写,融合中西文化,与香港特质契合 [3] 徐冰对香港的看法 - 香港是在全球当代文明成果教育下形成的城市,扎根传统文化,把「艺术为人民」做得好,与徐冰理念相符 [4] - 香港是多元文化交汇点,语言与文本使用链接丰富历史记忆和身份建构,徐冰文本艺术实践有意义 [4] 徐冰在香港的公共艺术典型案例分析 《地书》展览与公共介入 - 徐冰曾在香港艺术馆举办《地书》展览,将中国传统书法笔触与香港地形地貌结合形成新视觉语言 [4] - 实现城市地景与书法艺术交融,让观众从新视角认知香港自然与文化地理 [4] - 强调城市居民对土地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唤起观众对环境与历史的反思 [5] 公共空间中的「英文方块字」系列设备 - 徐冰在四个港铁车站公共区域展示「英文方块字」,将英文词汇以汉字书法形式展现,有视觉错置感与趣味性 [5] - 建构香港独特跨文化沟通平台,让不同语言背景的居民与旅客交流对话 [5] - 增加民众参与感和交互性,促进艺术与日常生活融合,彰显艺术在公共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 [5] 徐冰公共艺术对香港都市文化的意义 - 呈现语言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反映香港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 [6] - 唤起市民对城市历史、变迁与未来发展的反思与讨论 [6] - 拉近艺术与大众距离,鼓励市民参与文化对话,推动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文化建设重要环节 [6] 徐冰艺术实践对城市规划与公共艺术发展的启示 - 公共艺术应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促进居民与城市的情感链接 [7] - 应反映并尊重城市文化多元性,增强不同社区间的理解与对话,促进社会和谐共融 [7] - 能够保存和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培养新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