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苏州样本
苏州日报· 2025-08-11 00:07
作为探索先锋,北部市民中心历经四年实践打磨,持续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累计开展品牌特色活 动超2500场,成功引入职工夜校、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等惠民新项目,让文化服务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 振。紧随其后,南部市民中心、漕湖文体中心于去年6月、7月相继亮相,迅速成为区域内人气高涨的文 体服务新地标,其鲜明的服务特色与贴心的文化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得更宽、更深。 为进一步统筹优质文化资源、精准服务不同群体,市民中心于今年5月全新启动"市民文化荟"活 动。这场跨越盛夏的文化盛宴以"心聚于此艺享生活"为主题,联动三大载体精心打造"心舞台""心动 力""心阅城""心家园"四大板块,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文化服务矩阵。 "心舞台"上,斜塘民乐团用悠扬笛声缓缓拉开"市民文化荟"的帷幕,各市民中心剧场精心引进的高 品质话剧、音乐剧、儿童剧引人入胜,高雅艺术与市井烟火在此和谐共舞;"心动力"板块推出唯亭街道 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赛、文荟苑社区趣味运动会、健康养生课堂、国民体质监测等20余项活动,还将举 办"心艺杯"3V3篮球争霸赛、全民健身日等活动,在全民运动的热潮中激活城市健康生态;"心阅城"绘 本阅读、非遗体验等30余场沉浸 ...
“新空间”让文化服务实现“多元共生”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08:47
评 新 而 论 建设公共文化新空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大多"小i 美",运营方式也更为灵活, 容易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嵌入各3 生活场景,从而延伸公共文化服 务的触角。 城市书房等新空间延续城市文脉,智慧图书馆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如今,越来越多内容形式丰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大众提供着多元、便捷的 文化服务。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化有约,以优质的文化服务供给来为城乡生活赋能,有助于提升发展内涵。与传统公 共文化设施相比,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大多"小而美",运营方式也更为灵活,更容易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嵌入街头巷尾、人文建筑、城市公园等各类生活场景, 从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盘活提升存量空间",鼓励依法利用腾退空间、闲置 用房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美更活更火,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高效规范的管理和运营必不可少。 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做足品牌定位等工作。同时,可以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合作运营、品牌联名等方 式,吸引企业和社会 ...
中经评论:“新空间”让文化服务实现“多元共生”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08:25
城市书房等新空间延续城市文脉,智慧图书馆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如今,越来越多内容形式丰富的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大众提供着多元、便捷的文化服务。 不过,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容易,做好长期运营却并非易事。目前各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运营 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是由政府提供场地、专业机构运营;有的地方鼓励社会力量、个人力量参与建 设运营;还有的地区则吸纳企业建设"新空间"……由于功能定位模糊、管理运营标准不一,一些新型公 共文化空间面临同质化严重、文化赋能不足等问题。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盘 活提升存量空间",鼓励依法利用腾退空间、闲置用房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更美更活更火,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高效规范的管理和运营必不可少。 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做足品牌定位等工作。同时,可以引入 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合作运营、品牌联名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专业运营主体,探 索文化服务新业态。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多元共治生态,健全管理和运营机制。比如,制定和完善政策 法规,鼓励社会力 ...
如何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政策问答·回应关切)
人民日报· 2025-08-04 22:39
关 切 我是一名生活在镇上的文艺爱好者,很喜欢看文艺演出。但是如果想看一些高品质的表演,往往得跑到 县城乃至大城市去。请问是否有推动更多高品质演出和优质文化资源走进基层的政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 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我们要让基层'好戏连台',让广大群众文化获得感满满。"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表示,"将持 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 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上夜校,学艺术还能交朋友""不出村,就能借书、看戏、赏'村晚'"……各地群众点赞连连。在《关于 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引导下,各地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 制建设,让分散、独立的资源形成组织体系,优质演出、书籍等资源不断输送到社区、乡村。"单一供 给"转变为"多元供给""交互供给"。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馆建设,实现总分馆图书 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服务的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