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内卷

搜索文档
一场突如其来的储能爆单潮:抢人、抢单、抢电芯
36氪· 2025-09-03 08:33
行业需求爆发 - 全球储能需求高速增长 带动国内企业订单潮 多家企业斩获海内外大单 订单规模超GWh级 [7] - 1-5月中国储能企业出海订单达144GWh 同比大增436.27% [8] - 中东市场订单量33.95GWh 澳大利亚30.17GWh 欧洲21.1GWh [10] 供应链紧张 - 电芯供应全面告急 从314Ah 280Ah到100Ah型号均缺货 [1] - 头部企业电芯交付周期长达两个月 且需全款支付 [14] - 电芯价格每瓦时上涨0.03元 [17] 人才竞争白热化 - 欧洲市场资深销售人才年薪达百万级 [1][3] - 头部企业在欧洲拥有200-400人销售团队 二三线企业仅个位数销售 [12] - 欧洲市场需当地团队24小时响应服务 中小企业能力不足 [11] 市场两极分化 - 90%以上产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23] - 头部企业满负荷生产 订单排期至9-10月 [18] - 中小企业面临供应链与成本双重压力 缺乏品牌背书难获订单 [10][15] 价格战持续 - 系统价格低至0.38元/Wh 甚至低于电芯成本 [1] - 三分之一系统集成商低于成本价销售 [21] - 价格战从国内蔓延至海外市场 [22] 海外市场壁垒 - 欧洲产品认证需1-6个月 各国标准差异大 [5] - 市场进入需专业地推团队 涉及多国文化货币差异 [10] - 头部企业海外毛利率超40% [19]
远景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储能行业“内卷”岌岌可危
中国能源网· 2025-08-12 10:26
储能行业价格竞争现状 - 非理性价格竞争持续加剧 对产业链健康运行构成系统性风险[1] - 国内外储能系统成交价持续下跌 近乎自由落体[1] - 近三分之一系统集成商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 且比例仍在上升[1] 低价销售潜在后果 - 不按合同约定配置交付 存在偷工减料风险[1] - 采用劣质原材料如低品质电芯交付[1] - 交付后因质量和服务问题影响电站效益[1] 行业产能过剩现状 - 全球储能年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时 即便翻倍至4亿千瓦时仍严重过剩[2] - 国内现有活跃系统集成商约1000家 平均每家仅能分到400兆瓦时订单[2] - 产能过剩导致企业为生存低价抢订单[2] 储能行业发展潜力 - 未来5-10年储能可能成为新能源领域最具发展潜力行业[2] - 国内市场储能备案容量已超过风光发电项目[2] - 上半年备案量超过660吉瓦时[2] - 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份额超过80% 未来可能超过90%[3] 国际市场竞争影响 - 国内价格战已蔓延至海外市场[3] - 企业盈利能力严重下滑[3] - 利润下滑影响研发投入 可能削弱长期竞争力[3] 解决内卷问题措施 -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从安全可靠性 健康度 运行能效三个维度构建标准[3][4] - 政策引导包括容量电价 开放调频市场 推进电力现货市场等[4] - 完善储能盈利模式 使行业关注产品质量[4] 风电行业经验借鉴 - 风电行业曾经历类似价格战 企业亏损严重且产品质量问题频发[4] - 通过行业协会带领加强自律 抵制低于成本价投标[4] - 风机价格已稳步回升 毛利率趋于合理[4]
“野蛮生长”后面临失速危机 储能业破内卷需规范与创新“双管齐下”
上海证券报· 2025-08-05 18:1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2] - 锂电储能系统价格三年暴跌近八成,市场均价已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2][3] - 2024年锂电储能EPC中标均价1.175元/瓦时(同比降16.07%),系统均价0.574元/瓦时(同比降47.82%) [3] - 2025年1-6月锂电储能EPC/PC中标均价0.9618元/瓦时(同比降24.09%),系统均价0.4848元/瓦时(同比降29.94%) [3] 企业财务表现 - 鹏辉能源2024年营收79.6亿元(同比增14.83%),净利润-2.5亿元(同比降685.72%),电芯价格逼近或跌破生产成本 [4] - 2025年至少15个储能项目终止/延期,涉及投资资金超百亿元,技术类型涵盖锂/钠/固态电池及系统集成等 [4] 海外市场拓展 - 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海外订单规模突破150GWh,2025年上半年达163GWh(同比增246%),覆盖50余国 [5] - 电池类与光储类企业占海外订单87%,但中标价快速追平国内,企业难以获取合理利润 [5] - 标准体系滞后制约海外拓展,需完善储能电池安全测试评价标准 [5] 政策与行业自律 - 《价格法修正草案》拟完善低价倾销认定标准,为破解价格战提供法律依据 [7] - 首部强制性国标《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8月1日实施,划定行业生存红线 [8] - 头部企业发起反低于成本价投标联盟,推动行业自律公约 [7] 技术创新与转型 - 行业需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拓展智能电网/电动交通/数据中心等多元场景 [9] - 远景储能通过交易构网技术探索差异化路径,如离网制氢氨和零碳产业园 [10] - 落后产能将淘汰,大容量电芯推动产能升级换代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