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第六届山东体育用品博览会闭幕,共计476家体育企业参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8-25 07:34
展会规模与参与情况 - 展出面积36000平方米 折合标准展位1508个 吸引476家体育企业及1200余个品牌参展 [1] - 开展三天吸引全国34省125地市的3.67万人次海内外观众到场参观 [1] - 配套举办12场体育产业活动 拉动餐饮住宿交通文旅购物等相关行业经济发展 [1] 展区设置与参展企业 - 启用三大展馆设置六大展区:智能健身器材 冰雪户外装备 智慧体育场馆设施 教育体育装备 球类及运动休闲服饰 体育+综合展区 [1] - 吸引泰山 英派斯(002899) 利亚德(300296) 海洋王(002724)等产业领军企业参展 形成覆盖体育全产业链的展示矩阵 [1] 配套活动与产业功能 - 举办山东省体育产业联合会理事会 体育标准化研讨会 全民健身培训班等政企对接活动 [2] - 设置外贸优品展示区 汇聚俄罗斯Wildberries eBay等国际电商平台 举办国际采购商对接会 [4] - 来自38个国家126名境外采购商携健身器材 运动装备等需求与参展企业对接 [4][5] 体育科技创新成果 - 第六届中国体育智能制造创新大赛吸引18省份39所高校及136家企业提交166项创新方案 [3] - 智能跑步评估诊断系统获特等奖 游泳训练智能监控分析系统等2项目获金奖 [3] - 顽鹿竞技元宇宙骑行平台 智能下肢外骨骼步态训练康复机器人等5项目获银奖 [3] 体育融合发展战略 - 推动体育与商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全链条体育产业生态平台 [2] - 联动临沂非遗展区及十余家热门旅游景区 举办山东省体育消费季暨临沂时尚体育节 [4] - 举办定向运动联赛 皮划艇公开赛等专业赛事 激活城市体育氛围 [3] 宣传推广成效 - 线上通过直播 短视频大赛等形式宣传 抖音话题讨论量达8000余万次 [6] - 近千家国家省市县级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搭建融媒体矩阵 [6] - 线下广告覆盖10大核心场景 总体曝光量达2.9亿次 [6]
奥运攻关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北京亦庄成立,为奥运备战提供科技支撑
新京报· 2025-05-29 02:52
奥运攻关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 - 奥运攻关技术创新联合体于5月28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牵头组建,聚焦奥运备战和训练参赛的科技攻关任务 [1] - 成立仪式上,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与近60家单位现场签约,超20家企业参加奥运攻关代表性科研成果展 [1] - 联合体重磅发布国家级人工智能体育健康应用基地,旨在推动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1] 联合体的目标与规划 - 联合体将聚焦洛杉矶奥运会备战参赛任务,重点围绕竞技体育装备国产化、高端创新设备研发、高端竞赛器材国产化、体育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据交互平台4个方向开展攻关 [3] - 计划在2029—2034年建成国际领先的奥运科技攻关策源高地,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端化发展 [3] - 联合体将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奥运备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3] 联合体的组织架构与成员构成 - 联合体设立了领导小组、技术总师、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办公室等,明确了各方职责 [3] - 成员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等2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涵盖了体育科技领域的多个方面 [3] 技术攻关与成果 - 巴黎奥运会备战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采用"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模式,整合全国力量进行技术攻关 [2] - 投入专项经费推进重点装备国产化,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3项打破国外垄断,成功解决奥运备战参赛"卡脖子"问题 [2]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作为链主单位,与多家科研院校、训练基地和体育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形成部分原始创新成果 [2]
聚力提升体育科技创新力
新华日报· 2025-04-16 21:53
体育强国建设与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 [1] - 积极探索体育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对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 体育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 国家级科研支持计划中体育专项未明确设定 高级体育科技实验室数量不足 [2] - 高端体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困境 高水平创新人才短缺 [2] - 体育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参差不齐 跨学科交流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导致创新人才结构单一 [2] 促进体育科技创新的举措 - 加强党对体育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 制定国家顶层规划 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3] - 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资源扶持力度 促进"体医工"融合创新 优化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布局 [3] - 聚焦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实施有组织科研 服务国家战略 [3] - 完善体育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丰富跨学科人才培养渠道 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