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记忆效应

搜索文档
Cell重磅研究警示:早餐缺失的饥饿竟触发“报复性吸收”!肥胖与动脉硬化风险激增
GLP1减重宝典· 2025-08-27 01:50
内分泌早知道 . 深度分享内分泌用药经验、病例剖析、指南专业解读并紧跟国内外内分泌领域前沿进展,「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以下文章来源于内分泌早知道 ,作者关注内分泌的 减肥人群中盛行着这样的晨间对话: "跳过早餐吧,空腹状态能加速脂肪燃烧!" 这种看似科学的减重策略究竟是否可靠?国际顶级期刊Ce ll发布的最新研究给出了颠覆性结论。由科研团队开展的《双营养供应模式下 小肠对营养吸收与宿主防御的差异化调控机制》研究表明,晨间饥饿状态将引发小肠的"代谢记忆效应"——这个被低估的消化器官不仅 具备精密调控能力,更会通过增强营养吸收效率来应对禁食期。 - 长期"代谢记忆":即使恢复规律饮食,小肠仍维持高吸收状态,表观遗传调控的改变使相关基因持续活跃。 ▍早餐缺失触发小肠"报复性吸收":Ce ll研究揭示饥饿如何加剧肥胖与动脉硬化 许多人误以为小肠仅仅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简单通道,但最新科学研究表明,它更像是一个高度智能的"代谢调控中心"。它不仅负责营 养吸收,还参与免疫调节和肠道微生态平衡。然而,当早餐被刻意跳过时,这个精密系统会启动一种令人意外的"代谢记忆"机制,最终 导致越饿越胖,甚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小 ...
10天不动,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和记忆力减退!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8 11:39
久坐危害与肌肉-脑轴机制 - 仅10天缺乏运动即可导致海马区胰岛素敏感性显著下降,引发全身葡萄糖代谢紊乱,切断大脑能量补给线 [8] - 肌肉闲置引发铁代谢失衡:骨骼肌铁过载与脑铁缺乏形成强烈负相关,干扰海马区氧化还原稳态,加剧胰岛素抵抗和神经炎症 [8] - 肌肉失用通过铁依赖性途径双重打击:肌肉铁过载激活氧化应激通路,脑铁缺乏抑制BDNF表达,削弱神经保护机制 [8] - 短期身体不活动可能通过肌肉-脑轴铁稳态失衡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潜在诱因,提示运动干预对神经退行性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9] 静态生存模式与代谢危机 - 1940-2020年全球人均寿命延长12 6年,但2型糖尿病患病率激增4 7倍,65岁后健康寿命缩短8 2年 [11] - 现代生活方式特征:城市白领单日静坐时长突破9小时,休闲时段屏幕依赖率达83% [14] - 久坐致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下降40%,内脏脂肪堆积风险增加2 3倍,海马体体积年缩减速度加快0 5% [14][16] - 久坐引发的代谢紊乱蚕食生命质量,需建立动态生活补偿机制将碎片化运动融入工作场景 [15] 运动健康效益与干预策略 - 运动双重价值:从静态生活转为规律运动可获得即刻效应和长期收益,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3%(每30分钟活动2分钟) [16] - 代谢改善: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提升胰岛素敏感性25%,每周150分钟运动提升35% [16][17] - 神经保护:规律运动者痴呆风险下降28%,中年运动可使老年痴呆确诊推迟5-7年,40-50岁为关键干预窗口期 [16][17] - 阶梯式改善:偶尔运动者糖尿病风险降低23%,从零运动到定期运动者全因死亡率下降40% [17] 运动习惯养成法则 - 日常微改变:每天多走2000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15%,走楼梯替代电梯累积效果显著 [18] - 工作场景干预:每小时活动3-5分钟可缓解肌肉僵硬并提升20%工作效率 [18] - 户外活动效益: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户外运动降低抑郁风险30% [18] - 目标设定原则:从每日步行30分钟开始,强调持续性和规律性而非强度,最有效计划是能长期坚持的计划 [19]
中国CGM多个共识发布
广州日报· 2025-05-19 15:43
行业动态 - 中国CGM行业在2025内分泌代谢疾病前沿进展学术会议上发布多个共识,聚焦iCGM技术的国际高峰论坛汇集了国内外专家探讨该技术对糖尿病管理的长期获益 [1] - iCGM标准产品可与其他开放通信协议连接的医疗器械集成,用于手动控制或与自动胰岛素给药系统连用,该标准对葡萄糖监测的11项性能指标有严格要求,代表国际金标准 [1] - 国家药监局去年新增iCGM分类并制定标准,对中国CGM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1] 技术发展 - iCGM技术符合国际最高准确性标准,为长期血糖监测提供更精准稳定的工具 [1] - 使用瞬感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住院风险,1型糖尿病患者相关住院率降低78%,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下降 [2] 临床应用 - 糖尿病并发症可导致失明、肾衰竭,并增加冠心病和脑卒中风险1.5-2.5倍 [1] - 早期严格控糖会产生"代谢记忆"效应,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越早规范管理未来发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概率越低 [1] - 血糖管理需要贯穿患者院内治疗和院外生活的全周期 [1] - 专家呼吁建立全院协作机制,多科室联动确保所有患者获得一致的高水平血糖管理 [2] 患者管理 - 中国超过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科学减重对控制血糖尤为重要 [2] - 采用iCGM技术实现动态管理,配合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干预可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控健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