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

搜索文档
为什么你一卖就涨?操盘手不会告诉你的“拿不住”的4个心理魔咒,太真实了!
搜狐财经· 2025-09-16 04:54
散户投资行为分析 - 2025年一季度A股超70%散户投资者曾在股价启动前或上涨初期卖出龙头股 随后股价连续涨停[1] - 散户平均持有周期为42天 机构平均持有周期为180天 散户持有超60天后卖出概率比机构高3倍[8] - 67%的散户卖出行为发生在股价上涨初期阶段[8] 心理障碍因素 - 恐惧回撤是导致提前卖出的头号元凶 投资者将账面收益等同于实际收益 收益缩水时痛苦感放大[1] - 确认偏误使投资者主动寻找利空消息 忽略利好消息 实验显示接收利空消息组卖出概率高41%[5] - 沉没成本陷阱让投资者因已投入时间精力而坚持错误决策 持有时间被误认为机会成本[6] - 从众心理导致跟随群体行为 实验显示当模拟散户集体卖出时 真实投资者卖出概率提升58%[9] 行为数据支撑 - 2018-2024年龙头股上涨初期卖出者平均错失58%收益 73%卖出发生在收益回撤5%以内阶段[1] - 仅12%卖出行为发生在收益回撤超15%的真正止盈阶段[1] - 接收利空消息组中68%投资者表示利空消息促使卖出 而利好组该比例仅为23%[5] 应对策略建议 - 设置移动止盈策略 股价每涨10%止盈点上移5% 使用该策略者持有周期延长62% 收益提升41%[12] - 减少看盘频率至每天30分钟 可使卖飞概率降低55%[12] - 建立信息清单平衡多方观点 制定交易清单明确买卖条件并严格执行[5][10] - 通过模拟极端情况测试持仓坚定度 区分过去成本与未来收益[9][12]
印媒:警惕社交媒体中令人上瘾的“愤怒诱饵”
环球时报· 2025-09-11 23:20
然而,频繁接触这类内容有其代价。林帕·萨卡尔警告,由于大脑的"威胁优先机制",长期接触"愤怒诱 饵"会加剧压力和焦虑。"长期情绪超载会导致麻木,对现实问题失去深切感受,或引发情绪耗竭。持续 愤怒与消极态度会榨干情感系统。"因此,健康的做法是主动筛选信息、屏蔽煽动情绪的账号,并与转 发这类视频的朋友设定界限。(作者伊什卡·罗伊,伍绍翔译) 《印度快报》 9 月 10 日文章,原题:社交媒体愤怒诱饵解析:为何 Z 世代不断与惹恼他们的内容互动 在 短视频平台上,你或许刷到过这样的片段:创作者饰演某种熟悉却烦人的角色,如黏人的闺蜜、争强好 胜的熟人或捣乱的亲戚。他们刺激着你的情绪,甚至让你愤怒。然而,你还是会忍不住看完。这种现象 被称为"愤怒诱饵",这类精心设计的视频目的不是取悦,而是激怒。在今天的流量经济时代,愤怒情绪 已成为硬通货。 媒体公司创始人希曼舒·辛格拉表示,社交平台鼓励一切互动,而愤怒往往能激发快速强烈的反应。"当 人们被激怒时,更倾向于评论、分享或辩论,从而加速内容传播。"Z世代的身份政治也参与其中。"他 们将数字空间视为身份的延伸。愤怒能构建社群,人们因共同反应聚集,集体发声扩大影响力。" 临床心 ...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和傻子共振
洞见· 2025-08-27 12:35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 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许朝暮 来源:每晚一卷书 (ID: JYXZ89896)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安东尼 朗读音频 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做过一个电梯实验。 他要求几位实验助手进入电梯,并背对着电梯门站立。 紧接着,一群不知情的被试者,先后前来搭乘电梯。 被试者刚一进来,就惊讶地发现,所有人竟都反常地背对着门。 被试者感到格外困惑与不安,反反复复地看看其他人,又看看电梯门。 几秒钟后,被试者也犹犹豫豫地转过身,融入了看似荒谬的群体之中。 不需要言语、威胁或奖励,仅仅是群体一致的行为本身,就足以让人抛开理智,人云亦云。 不禁想起勒庞在百年前说过的那句话:"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域,随时听命于一切暗 示。" 作为"群体心理学大师",勒庞深刻剖析了从众心理的根源,并记录到了《乌合之众》一书中。 作家梁实秋读完这本书后感慨: "人多势众的时候,往往是不讲道理的。" 人群,是庸者的避风港,也是智者的坟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