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

搜索文档
雕刻时光的诗意展卷
人民日报· 2025-09-22 23:19
某种意义上,话剧《李白》和《杜甫》可以说分别代表了"有我"和"无我"的心境状态。如何把握"有 我"和"无我"之间的关系和尺度,也是需要创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历经时间考验的《李白》看 起来更加凝练完整,因为李白的行为动机和内在痛苦更加明确有力,但时过境迁,这种较为浓厚的文人 属性,如何更好地跟当下观众实现情绪衔接?《杜甫》主要依托于情节细节,大多呈现的是人情世故, 不乏现实感,因此故事更加好看,更易引发共情,但杜甫的主体人格和内在痛苦难免有所遮蔽。 对中国人来说,李白和杜甫永远都是中华文明璀璨星河中的耀眼星辰,而文人题材历史剧所应有的特殊 质感和诗意神韵,尤为突出地传递了中华美学精神。这场跨越30多年的创作接力,堪称北京人艺雕刻时 光的诗意展卷。1991年话剧《李白》首演时,主演濮存昕38岁,以青壮饰演暮年,却并不违和。话剧 《杜甫》再演,导演兼主演冯远征63岁,跟真实历史中杜甫的年龄相仿,导演尚属试水,表演已炉火纯 青。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李白和杜甫就应该是他们在舞台上呈现的样子。时代变迁如长河奔流,人的 心态和欣赏习惯也在变化,而所有的常与变、取与舍、得与失,都会因跟我们有关而有了新的意义。 《 人民 ...
让现代建筑更加体现中华美学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9-14 22:03
(作者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5日 09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推动中华美学精神与现代建筑科技深度融合,筑牢城市建筑的文化根基。推动中华美学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是实现城市建筑对中华美学传承与创新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就是要理解吸收中华美学的 精神内核与价值理念,避免对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结构等进行简单复制与粗糙模仿;同时,立足当 代审美追求、社会需求与技术条件,将传统美学精神转化为符合现代生活、体现时代特征的建筑语言。 在实践层面,创新设计理念,既在空间意境、结构形态、材料色彩等方面深度融入中华美学精神和元 素,又充分运用参数化设计、智能建造等现代科技手段使中华美学元素与建筑现代功能有机融合,实现 对历史文脉的活化传承。例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其形如"凤凰展翼"的整体造型不仅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与审美精神,而且通过大跨度钢结构与 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形制之美与精神之美的高度统一。 推动地方发展需求与地域文化基因有机契合,彰显城市建筑的特色魅力。中华美学并非单一模式,而是 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