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区联动
icon
搜索文档
滨城图强:以“三区联动”塑百强新城
齐鲁晚报网· 2025-09-28 06:4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张永滨 郭文艺 9月21日,2025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召开,在最新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 中,滨城区成功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88位。这是该区在高新区建设、中心城区品质提升、 高铁片区未来布局上精准发力、系统推进的必然结果。 高新区崛起:打造产业强区的"核心引擎"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滨城区始终秉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投入巨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让发展成 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2023年,滨城区启动了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品质提升工程,计划三年投入180亿元,实施126个城市 更新项目。实施城中村改造,交付完成安置区16个,交付安置房15735套,数量位列全市第1位,实施老 旧小区改造工程,圆满完成在册老旧小区既定改造任务。打通"断头路"是市民感受最直接的变革。近年 来,盛华路等"四路三桥"建成通车,城区13条"断头路"全面打通。实施秦台河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清淤 底泥13万方,新建地下排水管网92公里,清淤管网586公里,彻底疏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路通了, 心顺了"成为市民的普遍心声。 同时,滨城区高标准提升7个农贸市场,整治30条背 ...
滨城区杨柳雪镇:以产业升级激活发展动能,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齐鲁晚报网· 2025-08-27 11:49
区域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 - 杨柳雪镇作为滨城区"三区"(高新区、高铁片区、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的重要实践者,以"两轴三区"发展布局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1][2] - 高新区范围覆盖杨柳雪镇工业园90%企业,亚泰雅德、三汇粮大等企业有扩容投资意向,当前储备工业项目4个 [2] - 依托北海大道、渤海二十一路"两轴"布局千万级至亿元级仓储物流项目,重点培育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2家企业冲击高新技术企业 [4] 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项目进展 - 投资1400余万元推进高铁安置区"三通一平"工程,涉及8个村建设,同步开展2个和美乡村建设及7个村道路提升工作 [2] - 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在库项目10个(含省重点项目1个、市重点项目3个),包括新能源货车更新项目及城区防洪排涝工程 [4] - 推进长深高速拓宽、渤海二十一路和黄河十九路西延工程,规划渤海二十路及滨杜路两侧工业项目 [8] 产业投资与企业发展 - 12家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4亿元,三汇粮大调味品生产线等项目蓄势待发 [4] - 推动亚泰雅德混动汽车涡轮增压器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精密陶瓷型芯项目,完成3家企业升规纳统(零售、服务业及工业领域) [8] - 山东三汇粮大技改项目投资4943万元,旨在增强食品调味产品市场竞争力 [9] 农业现代化与特色产业 - 落实"0543工程"管理高标准农田,推广全流程托管服务,夏粮因灌排工程进展取得丰收 [5] - 与中国农大、盛源种业合作繁育优质小麦良种2万余亩,"农大597"测产达1529.3斤/亩,创市内盐碱地高产纪录 [5] - 发展西辛庄羊肚菌、富硒葡萄等特色果蔬,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模式获央视专题报道 [6] 招商引资与金融支持 - 成立招商专班推进人人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涵盖亿元级至万元级项目 [4] - 新培育认定企业家梦想12条,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保障重大工程用地需求 [4] - 与济南津盛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对接电子绝缘布等项目,推动装配式立体钢板仓建设项目落地 [9] 民生工程与社会治理 - 完成镇驻地污水管网工程及"引黄入徒"工程,排查农村房屋安全隐患214处,实现危房改造动态清零 [7] - 新增低保20人、特困6人,发放救助资金10.8万元,动态管理城乡公益岗862人,开展技能培训3期新增就业签约120人 [7] - 怀周学校200余名师生并入六中教育集团,卫生院推行"七心工作法"获群众好评 [7]
两个“五分之一”背后的转型之路(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5-07 22:27
杨浦区经济转型 - 杨浦区从工业城区转型为数字经济中心,2024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超3200亿元,占全市近五分之一[1] - 区域定位实现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三级跨越[1] - 区域内聚集美团、抖音、哔哩哔哩、得物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字经济企业总数超8000家[6][7] 创新生态建设 - 实施"三个舍得"原则:舍得腾出优质土地支持高校扩建、舍得让渡商业地产建设科技园、舍得投入资源优化创业环境[2] - 与复旦大学共建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与同济大学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3.0,聚集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占上海总量过半)[5] - 上海技术交易所日均完成20余项科技成果交易,形成技术转化重要通道[5] 区校协同机制 - 2023年与8所高校签署区校协同框架协议,互派人员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3] -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带动周边形成创新创业集聚带,包含复旦科技园、杨浦创业中心等载体[2] - 复志科技等高校衍生企业快速成长,其3D打印机市场份额达全球第三、国内第一[5] 产业空间布局 - 规划60.61平方公里的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划分科技创新策源区等四大功能区[6] - 长阳创谷从老厂房改造为综合创业社区,配套米其林餐厅、美术馆等设施[7] - 建成"创寓228"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6] 新兴领域发展 - 美团无人机在中心城区开展低空经济试点,进入校园、商场等场景[7] - 声网科技从园区企业成长为全球技术底座服务商,赋能产业链[6] - 政府专班服务推动前沿技术突破与新兴产业孵化[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