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搜索文档
19条具体举措重在制度创新 《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解读来了
央视新闻· 2025-05-26 09:14
今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这是新时代完 善企业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内涵?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赋能各类企 业的发展?来看解读↓ 意见中明确,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 分开、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完善公司治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适合国情、符 合实际、满足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基本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一些行业领军民营企业正在加快 探索股权优化、战略升级、管理提升等等。 在此基础上,本次出台的意见提出19条具体举措,涵盖健全企业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发挥资本市 场对完善公司治理的推动作用、打造创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 例如,对于国有企业,意见明确,加快建立健全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 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项安波:包括在全面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深化工资分配制 度改革,以及推行工资总额预算周期制管理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更细致、更深入的部署。 整体来看,专家指出,该份文件的一个鲜明特 ...
中办、国办: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 强化资本充足性管理和公司治理监管
快讯· 2025-05-26 09:11
政策监管框架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 [1] - 政策要求健全企业综合监管体系 加强对企业经营的跨部门联合监管 [1] - 强调增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 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 [1] 信用监管机制 - 推进企业信用承诺制度 实施基于信用状况的分级分类监管 [1] 金融监管强化 - 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的"防火墙"机制 [1] - 强化资本充足性管理和公司治理监管要求 [1] - 严控流动性风险 推行金融控股公司整体并表管理 [1] - 加强对股东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1] 财务合规要求 - 政策明确提出要严防严管企业财务造假行为 [1]
中办、国办:鼓励企业注重中长期价值创造 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
快讯· 2025-05-26 09:10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 健全创新导向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注重中长期价值创造 [1] - 赋予项目团队充分自主权,运用多种方式强化激励 [1] - 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 [1]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国有企业要根据功能定位逐步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构建简明、清晰、可穿透的股权结构。
快讯· 2025-05-26 09:08
国有企业改革 - 国有企业需根据功能定位逐步调整优化股权结构 [1] - 目标为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 [1] 民营企业股权结构 - 鼓励民营企业构建简明、清晰、可穿透的股权结构 [1]
中办、国办:形成归属清晰、结构合理、流转顺畅的企业产权制度
快讯· 2025-05-26 09:07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 健全企业产权结构 尊重企业独立法人财产权 形成归属清晰 结构合理 流转顺畅的企业产权制度 [1] - 国有企业需根据功能定位逐步调整优化股权结构 形成股权结构多元 股东行为规范 内部约束有效 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 [1] - 鼓励民营企业构建简明 清晰 可穿透的股权结构 [1]
中办、国办发布意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快讯· 2025-05-26 09:05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 主要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时间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普遍建立适合国情、符合实际、满足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1] - 到2035年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将更加完善 企业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 [1] - 制度建设重点包括加强企业党的建设 健全治理结构 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 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1] - 制度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支撑产业升级 履行社会责任等作用充分发挥 [1]
中办 国办发布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全文)
新华社· 2025-05-26 09:05
总体要求 -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2] - 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完善公司治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2] - 主要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普遍建立适合国情、符合实际、满足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3] - 到2035年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企业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 [3]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完善党领导国有企业的制度机制,明晰党委(党组)讨论和决定重大事项的边界,提高前置研究讨论的质量和效率 [4] - 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4] - 建立健全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共同学习、沟通协商和恳谈等工作机制 [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健全企业产权结构,形成归属清晰、结构合理、流转顺畅的企业产权制度 [5] -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加快建立健全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5] - 支持民营企业优化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民营企业采取合伙制、公司制等多种组织形式 [6] - 发挥资本市场对完善公司治理的推动作用,支持上市公司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的机构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 [6] 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 强化战略管理,引导企业科学制定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7] - 强化内部管理,推动集团总部指导所属企业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和关联交易管理 [7] - 强化风险管理,国有企业集团公司要建立健全多层次风险预警和防范处置机制 [7] - 强化科学民主管理,鼓励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全员绩效考核 [8] 健全企业激励创新制度 - 打造创新型企业组织形式,推动企业引进或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9] - 完善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机制,健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9] - 健全创新导向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注重中长期价值创造,赋予项目团队充分自主权 [9] 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体系 - 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体系,推动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 [10] - 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推动企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11] - 培育优秀企业文化,鼓励企业将诚实守信、以义取利、守正创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11] 优化企业综合监管和服务体系 - 健全企业综合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经营的跨部门联合监管 [12] - 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资监管 [12] - 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分类推进涉企经营许可改革 [12] 保障措施 -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 [13]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修订企业国有资产法等 [13] - 规范会计、咨询、法律、信用评级等专业机构执业行为 [13]
全国工商联答每经问: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实施“民营企业家法治素养提升计划”,深化法治民企、清廉民企建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8 07:16
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背景与核心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于2024年4月30日通过,2025年5月20日施行,共9章78条,围绕公平竞争、投资融资促进、科技创新等建立制度机制 [1] - 法律将党中央对民营经济平等对待、平等保护的要求制度化,旨在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1] - 作为我国第一部民营经济专门法律,其将党和国家关于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及实践做法以法律形式确立,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7][8] 法律对民营经济的定位与保障 - 明确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8] - 宪法衔接:法律第一条明确"根据宪法制定本法",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原则(巩固公有制经济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 [7][8] - 规定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等 [8] 全国工商联的职责与实施举措 - 法律总则第七条明确工商联职责,其将组织32万执委和500多万会员开展宣传解读,传递立法宗旨与政策方针 [4][5] - 配合职能部门加快配套政策出台,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政企沟通机制,引导发展新质生产力 [4][5] - 实施"民营企业家法治素养提升计划",深化法治民企、清廉民企建设,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2][5] - 管理指导56000多家商会组织,强化其在信息咨询、权益维护、纠纷处理等方面的协调自律作用 [6] 法律实施的长期意义 - 表明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长期不变,推动民营经济保障体系更健全完备 [8] - 通过法治化手段优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5][8] - 引导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万企兴万村""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等行动 [5]
从六个视角打开民营经济促进法
央视新闻· 2025-05-02 11:04
立法背景与意义 - 我国首部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出台 共9章78条 全文9600余字 标志着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1] - 立法进程体现45年民营经济发展历程 从1980年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颁发至今 政策方针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 [1] - 将"两个毫不动摇"和促进"两个健康"首次写入法律 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 增强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性和刚性约束 [3] 立法特点与创新 - 采用问题导向立法方式 聚焦市场准入 要素获取 服务供给等现存障碍 包括融资难 拖欠账款 乱收费等痛点 [4][5] - 确立"平等对待 公平竞争 同等保护 共同发展"核心原则 其中公平竞争内容单独成章 贯穿法律全文 [6] - 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立法理念 整合散见于民法典 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既有规范 实现系统性立法突破 [3] 营商环境建设 - 法律与民法典 外商投资法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形成协同体系 持续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 [8] - 针对1.8亿户民营经营主体需求 重点解决"玻璃门 旋转门 弹簧门"等隐性壁垒 强化制度保障 [4][6] 创新与规范机制 - 专设科技创新章节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科研 推动产学研融合 促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 培育新质生产力 [9] - 同步设置规范经营章节 要求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体现高质量发展与规范治理的辩证统一 [9] 实施展望 - 强调法律实施的关键性 需统筹配套法规制度 协调支持保障举措 通过全社会持久努力实现政治 法律 社会三重效果 [10][11] - 法律生命力在于执行 需克服"法之必行"的实践难点 确保立法成果转化为实际发展动能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