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国主义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香港将举行系列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新华社· 2025-06-23 14:40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筹备 -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各政策局和部门正筹备推出多种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1] -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报告中明确将举办系列活动以提升市民爱国精神并凝聚家国情怀[1] - 香港历史博物馆和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及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办大型专题展览[1] - 香港电影资料馆联同多家博物馆于八月底至九月初举办免费抗战主题电影观赏活动[1] 教育活动与青年参与 - 特区政府与香港爱国教育支援中心合作为至少100间中小学师生提供展览导赏及学习体验[1] - 计划包括专题讲座、书籍展览和图片展览以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1] - 活动重点面向青年以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并动员市民广泛参与[2] 历史观与香港贡献 - 纪念活动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核心精神[2] - 突出香港在抗战胜利中的贡献并深入挖掘抗战史料及修缮保护遗址[2] - 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下设四个分组从教育、社区、文化及传媒板块提出活动建议[2]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新华网· 2025-06-12 12:19
国际学术研讨会概况 - 会议主题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香港举行 [1] - 参会人员包括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及俄罗斯、英国、塞尔维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逾百位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界人士 [1] 香港特区政府的纪念活动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香港在抗战时是向祖国和盟军运送物资的重要渠道和交通动脉 [1] - 特区政府将举办官方纪念仪式、大型主题展览、抗战电影放映会及优化抗战历史旅游配套等活动 [1] 学术研讨与主题发言 - 中国史学会前会长张海鹏发言主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 [2] -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发言主题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 - 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刘蜀永发言主题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历史贡献" [2] - 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科学院院长林发钦发言主题为"新史料下澳门抗战史观的重建" [2] 研讨会的组织与主办方 -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岭南大学联合主办 [2]
香港已有逾13万名高中生参与公民科内地考察团
新华社· 2025-06-12 01:27
香港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内地考察团进展 - 截至今年5月,香港累计已有逾13万名高中学生及15000名教师参与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内地考察团 [1] - 特区政府教育局从本学年起革新行程安排,增加多元化考察行程至28个,足迹遍及11个省份 [1] - 考察主题涵盖创新科技、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等 [1] - 预计本学年会有约5万名学生及6000名教师参与考察 [1] 考察团行程内容与教育目标 - 教育局在11个公民科内地考察行程中融入"红色资源"学习元素 [1] - 考察地点包括广东东莞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广东韶关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贵州"遵义会议会址"、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等 [1] - 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公民科内地考察的核心目标 [1] 考察团实施与优化措施 - 自2022/2023学年起,香港为所有修读公民科的学生安排一次到内地考察的机会 [2] - 自2023年4月起,香港高中公民科学生内地考察团陆续成行 [2] - 教育局通过学校探访、收集学生作品、与教师和学生访谈等多元途径优化考察学习方式 [2]
香港10万青少年参与“百万青年看祖国”活动:亲身体验 更感自豪
中国新闻网· 2025-06-11 03:04
活动概况 - "百万青年看祖国"主题活动于2023年2月在香港启动 由香港全国青联委员协进会主办 香港中旅社作为支持单位参与 [3] - 活动设计突出"文化+科创"核心特色 涵盖升国旗、国情讲座、文博场所探访、科技项目考察等沉浸式体验 [3] - 截至目前已有约10万人次香港青少年参与香港中旅社支持的项目 [3] 活动内容与特色 - 行程包括故宫、三星堆等文博场所探访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考察 文体互动及农村调研等多元化内容 [3] - 香港中旅社联合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等机构推出《香港青少年内地考察交流服务标准》 规范餐饮、住宿、交通等全流程服务 [3] - 活动延伸至社工群体 推出"万千社工看祖国"活动 探访内地社区居委会、长者食堂等基层单位 [4] 未来规划 - 配合第十五届全运会 策划青少年与冠军运动员交流等新主题 [4] - 计划与内地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创企业合作 持续拓展活动内涵 [4]
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开启
杭州日报· 2025-06-10 03:14
活动还首次发布了《浙江抗战档案珍品名单》,共有22项档案入选,部分珍品进行了现场展示。这 些档案珍品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抗战精神的优质资源,也充分 体现了浙江在抗战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对于丰富中国抗战历史研究、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意 义。此外,省档案馆还同步推出浙江抗战档案珍品地图,以地图的形式将抗战档案珍品串联起来,为公 众开启一扇触摸真实历史的窗口。 在杭州市档案馆,"请听档案说——杭州市6.9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热闹开启。活动通过档案修复 体验、金石传拓实操、世遗地图拼贴、主题展览问答等多元化形式,开展沉浸式互动活动,让档案走出 尘封的库房,让历史记忆鲜活再现,让市民近距离体验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6月9日是第18个国际档案日,省市各档案部门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6月9日下午,省档案馆以"请听档案说"为主题、以"我在档案现场 解密档案故事"为主线,紧扣抗 战档案,开展了国际档案日活动。现场,省档案馆向社会集中公布了13件侵浙日军投降和遣返档案,这 些档案是省档案馆联合全省市县档案馆,从馆藏的100多万卷(件)革命历史档案中挑选的,涵盖侵华 日军在浙江投降、受惩 ...
“抗战中的武汉” 走进今年高考语文卷
长江日报· 2025-06-08 00:43
高考作文题目分析 - 2025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以老舍《鼓书艺人》、艾青《我爱这片土地》、穆旦《赞美》三篇抗战文学作品中的句子作为材料,要求考生围绕"青年责任"主题写作 [1][3] - 作文材料直接涉及1938年汉口战局吃紧的历史场景,描述逃难者沿江而上的艰难经历,与武汉本地历史高度关联 [3][8] - 题目设计体现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导向,武汉作为抗战重要历史现场成为核心素材 [3][8] 文学作品历史背景 - 老舍《鼓书艺人》章节描写1938年汉口逃难场景,艾青《我爱这土地》创作于同年武汉抗战时期,穆旦《赞美》写于1941年抗战关键阶段 [3][4] - 1938年武汉作为"战时首都"汇聚郭沫若、茅盾、老舍等文艺界人士,形成文化抗战力量,艾青曾在武昌艺专创作多首抗战诗歌 [4][8] - 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标志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8] 地域文化价值 - 武汉在抗战中承担特殊历史角色,既是苦难承受地也是抗战中心,现存昙华林等大量抗战遗迹和红色历史遗址 [4][8] - 武汉保卫战期间"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精神被学者视为抗战力量象征,2025年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强化了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8] -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指出高考试题选择武汉相关素材,凸显该城市在全国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的独特地位 [8] 教育反馈 - 武汉考生在作文中主动运用本地抗疫故事呼应历史责任主题,体现地域历史教育成效 [1] - 家长反馈高考题目促使家庭重新关注《我为什么离开武汉》等本土历史文学作品 [4] - 教育工作者建议学生通过实地探访博物馆、纪念馆深化对城市历史内涵的理解 [4][8]
艺术为笔,共绘湾区融合画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5 02:20
展览概况 -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于5月22日至6月2日在香港举行,展出岭南画派名师高剑父、高奇峰、关山月、黎雄才等160余件经典作品 [6] - 展览主题"其命惟新"出自《诗经》,将"维新"改为"惟新"以体现粤港地区创新使命,展品包括林风眠《白鹭图轴》、李铁夫《盘中鱼》、黎雄才《迎客松》等6幅重点画作 [7] - 黎雄才《迎客松》长12米、高逾4米,首次在香港展出,吸引市民长时间驻足欣赏 [6][7] 文化意义 - 展览展现广东美术百年"革新、现实、兼容"的艺术精神,岭南画派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理念,创作《东战场的烈焰》等家国情怀作品 [6][8] - 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指出,粤港形成"传统根系深植岭南、现代枝叶舒展双城"格局,构建"一脉两枝"多元文化生态,成为地域文化协同发展典范 [8] - 展览特别增设"人间画会与香港艺术家"专题,展出廖冰兄《教授之餐》等作品,回溯抗战时期反法西斯文化战线历史 [10][11] 社会反响 - 香港市民益女士表示对黎雄才山水画的喜爱,称《迎客松》原作"好震撼";中文教师叶小姐认为展览有助于中华文化传承 [6][7] - 何明华会督银禧中学学生许中博在汤小铭《永不休战》前感受到鲁迅精神,香港画家沈平称赞该作品展现鲁迅战斗特质 [10][11] -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学学生王语淇全程拍照记录,称要"回去仔细学习"广东百年美术年表 [12] 区域合作 - 香港艺术发展局赵志军表示展览深化粤港文化纽带,两地已通过"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12] - 展览当代艺术板块纳入两地青年艺术家影像、数码作品,林蓝称布展设计兼顾文物与当代艺术呈现 [12] - 李劲堃强调香港国际传播优势有助于大湾区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呼吁未来引入更多国家级展览 [12]
“山河映忠魂”讲解员大赛讲活内蒙古红色史诗
内蒙古日报· 2025-05-29 05:19
大赛背景与目的 - 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提升全区英烈讲解员队伍能力水平 [1] - 讲好内蒙古英烈故事 做好全国大赛选手选拔推荐工作 [1] - 营造全社会崇尚英烈 缅怀英烈 学习英烈 捍卫英烈 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 [1] - 推动红色文化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1] 比赛形式与参与情况 - 比赛是对英烈精神的深情致敬 也是一堂全民爱国主义教育课 [3] - 参赛者包括烈士纪念设施专职讲解员 退役军人工作者 在校学生 红色文化志愿者等 [3] - 经过前期推荐 视频初选等环节 最终20位选手进入决赛 [3] 决赛现场与内容呈现 - 革命文物如泛黄书信 锈迹斑斑的勋章作为"时光钥匙"展示 [3] - 历史影像形成"穿越通道" 对比硝烟战场与今日北疆安宁 [3] - 选手通过激昂陈词或娓娓道来 还原内蒙古各族儿女浴血奋战和民族团结故事 [3] 比赛结果与后续安排 - 评选出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优秀奖14名 [3] - 6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3] - 部分优秀讲解员将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 [3] 赛事主办与影响 - 由内蒙古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 [3] - 大赛主题为"山河映忠魂" 于5月21日圆满落幕 [3] - 通过讲解员赤诚之声 让英雄往事在新时代激荡回响 [3]
人民领袖|从小培养爱国心
央视网· 2025-05-27 12:22
思政教育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需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开设[2][8] - 党中央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从主渠道教学改革、社会大课堂利用、师资体系构建等多维度推进思政课改革[10] - 2023年我国各级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91亿人,凸显思政教育覆盖面的战略重要性[7] 教育实践创新 - 思政课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延伸至革命纪念地、博物馆、工厂社区等社会场景,形成"小课堂+大课堂"融合模式[10] - 邀请大国工匠、科学院士、奥运冠军等担任编外思政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增强课程感染力[10] - 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创新采用生活化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画作展现家乡新貌,获总书记现场肯定[4][6] 青少年培养方向 - 明确要求学校将德育置于首位,培养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与美好心灵[4] - 提出新时代青少年需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6] - 强调爱国主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通过"爱国三问"等历史之问筑牢思想根基[6][11] 教育体系改革 - 总书记六年前专项部署思政课改革创新,重点提升课程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8] - 2025年两会期间再次强调需打通校内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的协同育人机制[9] - 南通如皋市安定小学等基层单位已开展伤残军人进课堂讲雷锋故事等特色实践[11]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少年儿童成长和少先队工作纪实
新华社· 2025-05-26 04:00
教育政策与战略方向 - 强调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阶段的关键作用,提出"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 [1] - 党中央将少年儿童工作提升至"红色江山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明确少先队工作为政治进步"人生三部曲"的重要环节 [2][8] - 2021年出台首个以党中央名义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构建党委领导、团教协作的体制机制 [10] 爱国主义与价值观培养 - 将爱国主义教育定位为核心任务,要求"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通过历史教育和实地考察强化国家认同 [5][6][7] - 以红色基因传承为重点,要求学校通过校史教育引导青少年"赓续红色传统",典型案例包括北京育英学校、澳门濠江中学的国旗教育 [3][4][6] - 提出人生志向需以"祖国和人民"为底盘,引用"精忠报国"典故强调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在童年 [3] 教育资源与公平保障 - 明确"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原则,要求贫困地区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典型案例包括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小学改造 [17] - 推动"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政策,从1980年代起持续关注校舍硬件改善,最新案例涉及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宿舍全天候热水供应 [18][20] - 制定《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系统性构建教育保障体系 [21] 素质发展与成长支持 - 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具体措施包括连续13年参与首都植树活动强化环保意识,要求学校保证体育锻炼时间 [13][14][15] - 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儿童,提出教育要"投向墙角处不起眼的苔花",呼和浩特福利院案例显示对残疾儿童发展的持续跟踪支持 [16][17][25] - 通过科普实践激发科学兴趣,支持北京八一学校学生研发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形成示范效应 [24] 梦想激励与未来展望 - 通过直接互动鼓励儿童追梦,西藏林芝姐弟案例显示医生、运动员等职业梦想得到总书记亲自鼓励并实现阶段性进展 [22][23] - 艺术特长培养成效显著,大凉山女孩通过音乐走出大山并登上国际舞台,体现教育扶贫成果 [25] - 在建党百年等重大场合设置少先队员献礼环节,强化"强国有我"的使命传承 [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