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去江湾庙会“轧闹猛”
解放日报· 2025-05-29 01:58
文旅活动策划与执行 - 活动以"古镇新韵 江湾庙会"为主题,联动端午节日庆典,包含传统舞龙舞狮、踩高跷、旗袍时装秀、太极拳及江南丝竹乐队表演等多元内容 [1] - 现场设置非遗区(国家级非遗滚灯文创、泥人制作)、美食区(糖画、农家美食)、商品展销区(唐韵华裳、印画丝坊)及互动游戏区(套圈、投壶),形成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2] - 活动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通过商旅融合新场景实现民俗文化深度传播,提升区域文旅吸引力 [1][2] 文化品牌建设 - 江湾镇依托宋代市集历史及淞沪铁路文化底蕴,以赛神会等传统活动为基础打造现代庙会IP,强化"古镇新韵"定位 [1] - 揭牌"江湾文明实践路"和"江湾书院",启动"农商杯摄影大赛",联合静安、宝山、杨浦三区街道共建"网格邻里汇"文化共同体 [2] - 未来计划以"新江湾十景"和"江湾书院"为核心抓手,推动国潮文化、非遗传承与商圈经济结合,深化文旅商体融合 [2] 区域经济联动 - 活动选址彩虹湾金泽元广场,通过庙会市集带动周边商业流量,形成短期消费热点 [1][2] - 四区街道合作探索"毗邻文化情"模式,整合跨区域资源,扩大文化影响力并促进协同发展 [2]
让黑紫发亮的侗布更加鲜亮(中国道路中国梦)
人民日报· 2025-05-28 00:08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 侗布染织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年轻人口外流导致传统技艺逐渐衰落 [1] - 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公司从6名合作者发展到200多名社员,实现规模化经营 [2] - 2024年合作社产值达1800万元,证明商业化路径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2]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将传统侗族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新产品线,首批创新产品销售额突破10万元 [3] - 产品矩阵从服饰扩展到杯垫、手提包、布艺玫瑰花等生活用品,扩大应用场景 [3] - 采用直播等现代营销手段推广产品,使侗族文化传播范围突破地域限制 [3] 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 - 旅游业兴起带动民族特色商品需求,形成"非遗+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 [2][3] - 合作社10年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90后成员占比达20%,推动人才回流 [3] - 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学员"自立门户"开设蜡染店形成产业集群 [3] 政策支持与行业前景 - 国家领导人明确指示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 合作社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获得政府资源支持实现快速发展 [4] - 行业呈现"保护-创新-商业化"的良性发展循环模式 [2][3][4]
老字号“不老”,守匠心也要谋创新(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6 01:12
老字号定义与政策支持 - 中华老字号需满足创立50年以上、具备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并在多个维度具备创新能力[6] - 2024年2月商务部公布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总数达1455个,新认定382个,覆盖32个行业,平均"年龄"近140岁[6] - 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支持老字号振兴,包括专项保护资金、博物馆建设等,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2023年首次移出55个经营不善品牌[6] 老字号创新案例 - 北京工美推出"盖碗茶咖啡",通过传统茶器与咖啡结合吸引年轻消费者打卡[8] - 同仁堂在拿铁中融入枸杞、菊花等食材,引领"朋克养生"潮流[9] - 北京稻香村推出青铜器盲盒糕点和"京城名胜"系列糕点,将建筑微缩成点心造型[4][9] - 正阳河被移出老字号名录后完成资产重组,2023年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并邀请老技师指导口味复原[7] 场景与传播创新 - 老字号通过体验课程(如掐丝珐琅、糕点制作)将消费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9] - 稻香村零号寻宝馆设置互动装置("盉"喷水模型、"爵"音乐盒)增强文化体验[9] - 用户在小红书自发创作"稻香村隐藏吃法"内容,如枣花酥酸奶碗、绿豆糕豆乳拿铁等,提升品牌时尚度[10] - 部分老字号通过私域流量运营(如店长微信)提供一对一服务,增强消费体验[11]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 - 行业担忧简单嫁接潮流(如盲盒、新茶饮)可能导致文化空心化和产品同质化[12] - 北京老舍茶馆以"茶、餐、戏、礼"深度融合为核心,保留四合院风格并加入曲艺表演,成为京味文化载体[12] - 健康化、体验化、智能化成为创新方向:稻香村推出糖醇窗口和粗粮生肖饼,都一处开放烧麦亲子体验课,方家铺子研发AI中医终端[13]
听巴图爷爷讲故事(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人民日报· 2025-05-23 21:56
马建友是令人敬佩的故事家。他童年时因意外事故双目失明,村里长辈们看他可怜,给他讲故事哄他高 兴。他把听到的故事全都记在心里,多达167篇。有一年下乡去平房子村,我去他家,见四五个孩子把 他围在中间,80多岁的老人仍在给孩子讲故事。 如今,我也成了爷爷辈的人,有好几个孙女外孙,虽有现成故事书,但我从没照书本念过,而是讲给他 们听。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像祖辈那样,口述相传,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为辽宁省朝阳市退休人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4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小喇嘛巴图仓长得很漂亮,小母兔一眼就看中了,转身就变成一个美貌呼恨(姑娘)……"巴图爷爷坐 在炕中间,绘声绘色地讲着"大小妖精沟"的故事。淡黄色灯光下,我和小朋友或坐或卧,双手托腮,听 得如醉如痴。这场景,一晃过去50多年,如今回想,仍历历在目。 记得,那时是冬天,吃过晚饭,放下碗筷,我赶紧往巴图爷爷家跑,唯恐去晚了。巴图爷爷讲《乌龟报 恩》《折筷教子》《兔子与狐狸》……听着听着,胖小困了打瞌睡。巴图爷爷说,不早了,回家睡觉, 明天再讲。我们不走,央求巴图爷爷再讲一个。巴图爷爷拧不过,又讲一个,我们才恋恋不舍 ...
“咫尺”舞台 千里心传
人民日报· 2025-05-21 22:12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 评剧《咫尺千里》以故宫文物修复为题材,聚焦《游春图》的修复历程,展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1] - 评剧作为民间剧种,其声腔韵律和表演程式源自历史积淀,此次创作是对剧种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 [1] - 舞台设计以"古画"为核心,采用画框式结构呈现修复室、书房等场景,强化工匠专注与文化使命的共振 [1] 现代视角与历史叙事 - 《咫尺千里》通过跨时空同框手法,让隋代画家、民国收藏家、当代修复师在舞台上对话,凸显传统文化内核的永恒价值 [2] - 作品淡化线性时间,以现代视角重构历史叙事,证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源于对美、技艺和文明的永恒追求 [2] - 评剧声腔与文物修复场景结合,消弭传统与现代界限,焕发文化生命力 [2] 艺术创作与协作 - 导演强调作品是团队协作成果,包括编剧、演员、音乐、舞台美术等环节,最终形成整体艺术呈现 [2] - 戏曲传承需在坚守本体美学的同时注入时代精神,而非简单复制经典 [2] - 舞台呈现融合故宫修复室与评剧院排练场,体现艺术与文化的跨领域结合 [2] 文化传承的哲学思考 - 传统文化传承不是固守,而是以敬畏之心在时代土壤中重新生长 [2] - 《咫尺千里》的落幕被视为下一个千年传承的起点,强调文化延续的长期性 [2] - 通过评剧形式展现文物修复,传递"咫尺舞台,千里心传"的文化传播理念 [2]
尚品宅配公益捐赠守护敦煌文化瑰宝 研发新中式家居续写丝路华章
新浪证券· 2025-05-20 03:22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 公司向敦煌研究院捐赠专项资金用于敦煌壁画色彩艺术的保护与研究 [3][5] - 开创家居行业"企业反哺文化"新模式 通过公益捐赠与创新设计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5] - 2013年至今已发起"爱尚计划•爱上学"、"衣旧有爱"暖冬行动、"康净守护计划"等多个公益项目 [7] 跨界合作与行业影响 - 活动汇聚敦煌研究院、艺术界及家居行业重量级嘉宾 包括副院长韩卫盟、文化弘扬部副部长柴启林等 [8] - 公司总经理与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互赠礼物 获颁捐赠证书彰显学界与企业的深度联结 [10][12] - 香港时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李国华、台湾设计师李伟耕等跨界艺术家参与见证 [8] 科技与文化融合战略 - 公司自主研发"Ai设计工厂"、"Ai设计家"提供全屋方案生成的一站式AI服务 [16] - 计划与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展示、家居产品开发领域合作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家居 [16] - 产品研发团队与敦煌专家探讨从壁画纹样、色彩体系中提取设计灵感 [20] 产品创新方向 - 研发新中式家居系列 以现代设计解构敦煌美学密码 融合东方哲思与当代生活方式 [22][23] - 设计理念从"家的守护"出发 将敦煌元素转化为现代美学语言 [23] - 未来通过艺术化设计、场景化空间营造与智能化生活赋能勾勒东方美学新图景 [23]
让经典焕彩为剧种赋能——观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王宝钏》有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2 08:18
公司概况 -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是首都戏曲舞台的重要艺术力量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紧扣时代脉搏 守正创新奋楫笃行 [1] - 剧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河北梆子艺术方面取得骄人艺术成就 [1] - 王洪玲担任剧团党总支书记兼团长 作为河北梆子领军人物带领团队攀登艺术高峰 [1] 艺术成就 - 剧团实现出人出戏的良性发展 经典保留剧目有序传承 名家涌现新人辈出 [1] - 新编大戏成功塑造鲜活艺术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讴歌时代精神 作品屹立于中华戏曲艺术宝库 [1] - 全本《王宝钏》经过十余年演出实践和再提升 成为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成功典范 [7] 演出盛况 - 2025年5月7日至8日全本《王宝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重磅上演 吸引各地戏迷观众热烈关注 [3] - 外地戏迷提前做好进京准备 翘首期盼演出 体现河北梆子艺术魅力和好角儿号召力 [4] - 每逢贴演此戏 戏迷竞相传告相邀看戏 观演热情如同过年 [3] 剧目创新 - 对经典剧目进行全新打磨调整 使其更符合戏曲艺术规律和现代审美需求 [6] - 已故编剧姬君超对剧本上部精心取舍编排 突出主线强化叙事完整性和矛盾冲突 [6] - 重新调整剧本去粗取精匠心选材 优化场次调度 在舞美设计和灯光调度方面赋予新意境 [7] - 将王允角色由传统花脸应工改为老生应工 有利于对手戏演员唱功发挥和人物形象突出 [7] 表演艺术 - 王洪玲表演震撼全场 一板一腔余音袅袅 一举一动华彩呈现 [9] - 通过彩楼配端庄秀丽 三击掌坚贞不屈 归窑温良贤惠 大登殿华彩重生等段落展现精湛表演 [9] - 在细腻婉转处展现真功 多个细节表演打动观众 三击掌戏份既重唱也重做 矛盾冲突激烈情感复杂 [10] - 核心唱段韵调别致情感充沛 行腔婉转润腔细腻 展示高超艺术造诣 [10] 人才培养 - 演出阵容花团锦簇强强联合 既有名家献艺又有新人担纲 呈现勃勃生机 [11] - 张树群 杨秀琴 郭砚夫三位退休老师甘为人梯 分别饰演薛平贵和王宝钏 获得高度认可 [11] - 青年新秀张颖超成功塑造两个截然不同艺术形象 临时钻锅学演仍完成出色 [11][12] - 青年演员马曌 康佳乐等表现亮眼 康佳乐在表演唱腔上展现王洪玲艺术风格 迈开扎实成长步伐 [12] 行业影响 - 成功上演是对河北梆子艺术的深情礼赞 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14] - 展现传统戏曲在快速变迁时代仍能以独特艺术魅力跨越时空界限触动人心连接古今 [14] - 用实际行动诠释守正创新深刻内涵 为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和传承发展树立典范 [14]
“诗韵绕花间·月季赠知音”——武汉2025年世界花园大会飞花令活动点亮市民文化生活
长江日报· 2025-05-02 08:52
活动概述 - 武汉2025年世界花园大会举办"诗韵绕花间·月季赠知音"主题活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园艺 [1] - 活动由两名小学生担任"月季花童",引导市民参与飞花令诗词对答并进行现场采访 [1][4] - "月季花神"吟诵诗句拉开活动帷幕,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园艺结合的雅集氛围 [1] 活动内容 - 采用"月""春""红"等主题字进行飞花令比拼,市民接续含主题字的诗词可获得小礼品 [4] - 参与者年龄跨度大,从七旬老者到稚龄孩童均能对答诗词,展现古典诗词魅力 [4] - 两名"月季花童"在活动中维持秩序、分发奖品,展现出超龄的应变能力 [4] 活动影响 - 市民反馈武汉街边巷尾绿植数量明显增多,空气更清新,城市绿意更盎然 [7] - "月季花神"与游客互动中,游客表示仿佛走进宋代簪花郎的现实生活,沉浸感强 [7] - 活动为五一假期增添文化氛围,彰显武汉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城市生态建设的积极探索 [10] 活动意义 - 将诗词文化与月季之美巧妙融合,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焕新与传承 [7][10] - 世界花园大会持续开展,预计将为市民带来更多文化与生态交融的体验 [10]
唢呐何以“圈粉”年轻人(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5-01 21:51
行业复兴背景 - 唢呐作为传统乐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明代戏曲发展中形成深厚群众基础 承载民族情感和文化记忆 [1] - 当代年轻人通过春节庆典和经典影视作品对唢呐产生天然文化亲近感 [1] - 社交平台出现"唢呐一响 燃爆全场"等高度评价 反映年轻群体接受度提升 [1] 行业转型举措 - 唢呐艺人通过匠心传承突破受众面窄和创新不足的困境 发展出单班吹奏 群体演奏 街头表演和舞台演绎等多种形式 [2] - 传统曲牌与流行歌曲结合推动艺术形式多样化 为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奠定基础 [2] - 浙江省文化馆开设公益唢呐课吸引近500人报名 学员40天内实现从零基础到完整合奏的突破 [3] 创新融合趋势 - 年轻一代将唢呐与国漫 游戏配乐融合 如《黑神话:悟空》用唢呐声强化传统神话氛围 [2] - 民乐博主通过唢呐与电音碰撞拓展表现力 无锡交响乐团尝试唢呐与弦乐及AI算法生成的北斗音型跨界融合 [2] - 唢呐凭借高亢 张扬 热烈的特性成为年轻群体追求潮流和表达个性的新选择 [2] 可持续发展路径 - 行业需随文化和审美需求更新探索破圈路径 通过知识普及消除乐器距离感 [3] - 形成从爱好者到传承者的良性循环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3] - 年轻一代用独特审美视角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价值 体现文化自觉回归 [3]
亚洲易:从高端圈层到大众视野——易学文化的普惠化破局之路
搜狐网· 2025-04-30 09:49
一、圈层服务:政商精英背后的易学智囊团 在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赛道上,亚洲易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家曾以服务亚洲政商精英著称的易 学科技企业,在创始人欧陽先生的带领下,正经历着从"圈层专属"到"大众共享"的战略转型。其背后, 既是政策春风的推动,更是企业对"文化为民"使命的深刻践行。 亚洲易 成立初期,亚洲易凭借专业深度与隐私保护能力,悄然成为亚洲政商高端圈层的"文化幕僚"。团队曾为 东南亚某国政要提供城市规划的易学论证,从"龙脉走势"与"气场流通"角度分析区域发展潜力,相关建 议被纳入城市2030发展规划;在商业领域,某跨国集团CEO在面临东南亚市场拓展决策时,通过亚洲易 的"奇门遁甲决策模型"分析地域五行利弊,最终选定吉隆坡作为区域总部,三年间市场份额提升27%。 此同时,创始人欧陽先生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公开表示:"易学的'简易'之道,本就应服务于大众生活。 我们要用科技拆除'门槛',让智慧回归民间。"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团队面临两大挑战: • 功能重构:将服务政商的复杂模型转化为大众可用的轻量化工具。例如,将企业级"风水勘测定制服 务"拆解为APP的"家居风水自评模块",用户只需拍摄三张户型照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