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0亩田”深圳跑出超千亿农企,龙头数量全国霸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01:38
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与地位 - 深圳拥有226家农业龙头企业,包括14家国家级和133家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三 [2] - 2024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600亿元,其中3家国家级企业营收超百亿元 [1][2] - 优合集团、鑫荣懋、百果园等企业拉动全市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1500亿元,占全省近50%比重 [2] 企业业务与市场影响力 - 深农集团在全国22个城市布局33个批发市场,年均交易额2200亿元、交易量33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农产品交易平台 [2] - 中农网平台商品交易总额超千亿元,年营收超400亿元,服务涉农企业超15万家 [2] - 优合集团成为全国最大肉类进口企业,年进口冻肉和水产超75万吨 [2] - 大疆农业无人机全球保有量超30万台,累计作业面积超75亿亩次 [2]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应用 - 深圳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聚集9个院士工作站及48个创新载体 [3] - 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在紫杉醇合成生物学和"优薯计划"实现技术突破,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 [3] - 腾讯云智慧农业数字终端、丰农控股"数智农服"平台服务超1000万农户,天天学农平台提供5万多节农技课程 [5] - 中农网智慧养殖平台覆盖全国500家养殖场,保障100万头生猪供应 [4] 产业链整合与全球化布局 - 深农集团在深汕合作区等地建设21个供港标准种植基地,配套F.Q.T检测机构严格把控食安标准 [6] - 深农集团与中东、东盟、欧美等地区建立合作,2023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2.6亿元 [8] - 中农网业务拓展至9个国家,香辛料产品开拓南非、印尼市场,实现营收1106万元 [8] - 深圳通过"土特产+圳品认证+市场对接"模式认证133个"圳品",建设25个"深圳农场"和17个"菜篮子"基地 [9] 乡村振兴与产业带动 - 2024年深圳农业龙头企业采购消费帮扶产品超170亿元 [4] - 深圳企业在对口帮扶地区累计投入资金189亿元,建设28个农产品示范基地,采购农产品18.6万吨,助力200万人脱贫 [6] - 深农集团消费帮扶平台直接销售帮扶产品超2亿元,带动县域农产品交易约100亿元,助力10多万农民增收 [7] - 中农网通过一体化服务体系带动农户增收,创新生物资产抵押融资模式解决农户融资难题 [4]
走进产业前沿,探寻振兴之路——合工大学子深入新发镇探寻花卉苗木产业里的“中国答案”
中国食品网· 2025-08-19 04:02
行业运营模式创新 - 涧西村采用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现代化苗木培育基地面积达140亩 大棚育苗与移栽增值技术带动周边3000余名群众就业[1] - 官桥村推行合作社+企业化运营模式 农户通过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分红实现稳定增收 同时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和合作社风险基金降低生产环节不确定性风险[1] - 北山村应用自动化喷灌系统替代传统人工灌溉 实现大面积农田高效覆盖和精准水量调节 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并大幅降低人力需求[2] 科技应用与产业升级 - 花卉苗木产业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品种优化和病虫害防治 自动化喷灌系统对劳动效率产生倍增效应[2] - 技术员与农户积极开展国内外先进种植经验交流 科技支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环节[2] - 新技术应用使农户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家庭收入逐年增长并积极参与技能培训和市场拓展活动[2] 产业规模与就业带动 - 现代化苗木培育基地占地140亩 交易中心辐射带动3000余名群众就业[1] - 党组织有效联结协会与农户 帮助种植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1] - 花卉教育中心和种植基地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推动强村富民成果转化[1]
山东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启动项目申报
大众日报· 2025-08-17 00:52
政策支持方向 - 重大成果应用类重点支持主要粮食作物智慧绿色高效单产提升技术集成创新应用、花生产能品质提升技术成果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主要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新型缓控释肥料优化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1] - 关键技术产业化类重点支持中低产田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经济作物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畜禽高效绿色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水产高效绿色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1] 资金资助标准 - 重大成果应用类项目省财政资助资金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1] - 关键技术产业化类项目省财政资助资金额度原则上不超过200万元 [1] - 企业牵头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省级财政资金资助额度之比应当不低于1:1 [1] 申报主体资格 - 牵头申报重大成果应用类项目的企业需满足近两年平均营收不低于5000万元 [1] - 牵头申报关键技术产业化类项目的企业需满足近两年平均营收不低于2000万元 [1] 项目实施机制 - 申报流程按照牵头单位申报、市级推荐、省级评审程序开展 [2] - 鼓励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等单位联合实施 [2] - 实施周期原则上为3年 实施期截至2028年12月31日 [2]
近1亿元!山西农业大学采购大批仪器(含设备更新及重点实验室建设)
仪器信息网· 2025-08-15 03:58
山西农业大学仪器设备采购意向 - 山西农业大学发布4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0.98亿元,涉及离子交换色谱、太赫兹光谱检测系统、工程材料原子力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等设备,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4~8月 [2][3] - 采购项目包括有机旱作农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674万元)、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现代种业发展(298万元)、山西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842万元)、科研设备更新项目(7964万元) [8] 采购仪器技术特点 - 太赫兹光谱检测系统基于0.1-10THz电磁波段,具有无损、非电离检测优势,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药品检测等领域 [4] - 离子交换色谱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分离离子型分子,适用于蛋白质、氨基酸等生物分子的纯化 [5] -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可对核酸模板进行绝对定量分析,是分子生物学和医学诊断的核心设备 [6] 学校科研实力 - 山西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农科为核心的多学科高校,与山西省农科院合署形成"农科教融合"优势 [8] - 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旱作农业技术、土壤修复等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 [9][10] - 正在建设有机旱作农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将提升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10]
【人民日报】黑龙江妇女发挥优势助力农业科技创新、提质增效 黑土地上绽放巾帼风采
人民日报· 2025-08-14 00:04
粮食产量与增长 - 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600亿斤 同比增长42.7亿斤 总产量和净增量均居全国第一 [1] 种业创新与品种培育 - 通过科技攻关育成8个水稻新品种 填补建三江生态区无自育审定品种空白 [2] - "三江系列"水稻新品种累计种植400多万亩 每亩增产50多公斤 为农户增收上亿元 [2] -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推广农业生物技术应用与产业化 推进优质水稻/大豆/玉米等品种选育 [2] - 开展航天育种培育蔓越莓新品种 首批种子于2022年随神舟十四号进入太空 预计2025年结果 [5] 农业技术突破与创新 - 成功嫁接茄科植物百余种 实现多年生产四季结果 提高果蔬生产效率 [3] - 引进驯化65种南方特色果树 攻克温湿度精准调控技术壁垒 [3] - 建立亚洲规模领先蔓越莓种植基地 年产3000吨 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 [5] - 自主攻克水肥调控难题 建立智能喷灌系统 优化授粉流程 [5] 智慧农业与科技应用 - 构建"空—天—地—人"立体监测体系 通过卫星/无人机/监测站实现农田数据实时监控 [4] - 水稻种植每亩综合成本降低60元以上 每亩产量提高约30公斤 [4]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1%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8% [5] - 开发"云上认养"模式 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实现农田云端认养与全流程监控 [6] 农文旅融合与渠道拓展 - 打造稻田画/彩虹桥/风车等景观 形成网红打卡点 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6] - 培养女性"田间主播" 通过电商赋能实现妇女增收 2023年开展助农活动200余场 [3][6] - 专业合作社带动157户参与 通过直播/农家乐/民宿等业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7] - 开展稻田音乐节/青年交友联谊会等活动 增强游客农业体验与乡村吸引力 [7]
黑土地上绽放巾帼风采
人民日报· 2025-08-13 21:50
粮食产量与增长 - 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600亿斤 同比增长42.7亿斤 总产量和净增量均居全国第一 [1] 种业创新与品种培育 - 通过科技攻关提升稻米品质 育成8个水稻新品种 填补建三江生态区无自育审定品种空白 [2] - "三江系列"水稻新品种在黑龙江及周边地区累计种植400多万亩 每亩增产50多公斤 为农户增收上亿元 [2] - 黑龙江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培育壮大种业科技领军企业 打造种业创新基地 推广农业生物技术应用与产业化 [2] - 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 推进优质水稻 大豆 特色玉米等突破性优良品种选育 [2] - 尝试航天育种培育蔓越莓新品种 2022年种子随神舟十四号进入太空 预计2026年结果 有望培育出更高产 抗病性更强 口感更好的品种 [5] 农业科技与智慧农业 - 构建"空—天—地—人"立体监测体系 天上有遥感卫星 空中有无人机巡田 地面有固定监测站 所有数据汇总到信息中心 [4]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99.1%和70.8% [5] - 每亩水稻综合成本降低60元以上 每亩产量提高约30公斤 [4] - 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采用无人农机群作业 智能育秧工厂使用智能播种流水线 数据指挥中心实时呈现水文气象等数据 [4] - 自主攻克水肥调控难题 建立智能喷灌系统 联合科研院所优化授粉流程 [5] 特色作物与技术创新 - 成功引进并驯化65种南方特色果树 攻克温湿度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壁垒 包括单串重量超百斤的北方香蕉和北方荔枝树 [3] - 嫁接果蔬实现多年生产 四季结果 大大提高果蔬生产效率 可同时嫁接西红柿 枸杞 人参果等百余种茄科植物 [3] - 建起亚洲规模领先的蔓越莓种植基地 年产3000吨 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 [5] 农文旅融合与电商发展 - 打造"云上认养"新模式 通过微信小程序一键认养真实农田 手机24小时云端监控查看农作物从插秧到收割全过程 [5][6] - 培养女性"田间主播" 闯出"电商赋能+妇女增收"特色发展之路 [6] - 借助电商直播帮村里大米打出知名度 带动200多名妇女学做直播 开农家乐 当导游 办民宿 [7] - 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丰富旅游元素 如巨型稻田画 彩虹桥 风车等网红打卡点 [6] - 开展乡村稻田音乐节和青年交友联谊会 吸引游客体验种稻 收稻 品鉴美食等活动 [7] 科研团队与农户指导 - 由17名女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研团队 平均年龄32岁 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全国巾帼文明岗等称号 [3] - 2023年组建巾帼助农助企服务队 在现代种业 智慧农业 黑土地保护等方面对种植户进行一对一指导 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 [3] - 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活动 每个生产阶段深入田间地头 通过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将智慧农机操作等技能教给农户 [4]
科技引领变革:百果园BLOF技术改变西甜瓜等产业游牧种植模式
中国新闻网· 2025-08-13 13:05
农业技术创新 - BLOF技术采用生物方法改良土壤 解决土壤板结 酸化 农药污染 有害重金属污染等退化问题 并解决连作造成的农作物生长障碍问题[2] - 技术集成创新体积法测量土壤养分 精准施肥软件开发 太阳热养生处理病害土壤等先进实用技术[2] - 试验显示土壤透气性增强 土壤盐分消减35% 有益菌群提升42% 根结线虫灭杀率81% 秋茬西瓜自根苗成活率达92%[2] 技术应用成效 - 截至2024年底采用BLOF技术改良土壤面积接近3万亩[2] - 在宁夏 云南 浙江 海南 江西 山西 安徽 江苏等多省区开展试验推广[2] - 山西大同广灵县试点推广BLOF种植基地达5000亩 成为百果园销售渠道优质主推产品[3] 产业合作模式 - 形成"广灵模式":政府搭台 市场导向 聚焦全产业链关键要素协同共振的产业模式[3] - 政府提供土地流转 金融贴息 冷链物流等制度基建支持[3] - 公司提供品牌推广 BLOF新技术体系 新生产资料 销售渠道等产业基建资源[3] 供应链建设 - 依托百果园 浙江温岭西甜瓜营销团队和电商渠道等供应链资源 连接覆盖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的稳定市场[3] - 建设育苗基地 品试中心 产地仓等配套设施 构建从种植管护到物流销售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4] - 规划打造3万亩西甜瓜及水果型蔬菜园区核心区[3]
长三角农业硅谷在上海崇明加快建设
新华财经· 2025-08-13 05:30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正加快推进"长三角农业硅谷""上海农业科创谷""张江种 谷"建设,汇聚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壮大涉农科技型企业,打造创新创业高地。近五年来,上海共 举办农业科技成果路演40余场次,促成350余项成果通过公开平台转化交易,交易金额达3.3亿余元。 六骥元支、佑隆生物等企业持续深耕核心技术创新;蓝晶微生物等前沿企业聚焦农业投入品研发取得突 破性进展;康码高产、崇生生物、赛诺泰生物等农业领军企业生产基地将相继建成并实现规模化投产, 都标志着长三角农业硅谷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落地的一步步跨越。 上海崇明将强化规划引领与机制保障,加速园区建设与项目落地,深化交流合作与成果转化,积极争取 顶尖专家团队技术力量,推动关键农业技术攻关,着力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更多前沿技术成 果和先进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农业硅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此次路演活动现场,多家企业展示了具有突破性和引领性的技术,涉及特色种源、生物合成、现代设 施、现代服务四大领域的10个前沿项目。银企对接环节也成为焦点,多家银行机构展示涉农金融产品及 服务成效,现场签署"政银保担贷""农科贷"等合作协议,以综合授信等多元化 ...
安徽成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人民日报· 2025-08-11 21:42
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 - 安徽省与全国顶尖农业大学、科研院所建立"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1] - 联盟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主导,安徽农业大学为主要承接单位,包括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在皖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 [1] - 联盟成员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农业科研院校 [1] 联盟目标与作用 - 充分发挥"国家队"中坚作用和特色优势,推动与安徽省科研队伍协同发力 [1] - 聚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高地 [1] - 为粮食保供责任、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提供高水平科技和人才支撑 [1]
何广文:金融如何更好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8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是关键驱动力 [1] -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1] -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引擎 [1] - 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1] 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 金融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 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中之重 [3] - 农业科技创新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活动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 [3] - 金融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系统性互动关系 相互依存协同共生 [3] - 金融通过促进技术突破 要素升级和产业跃迁的动态循环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4] - 金融赋能通过资金供给 要素整合与制度保障加速农业领域技术革命性突破 [4] 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功能机制 - 发挥资金融通功能 通过储蓄投资转化和多元化融资催化研发投入 [5] - 发挥风险管理功能 分散和转移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 降低创新不确定性 [5] - 发挥信息发现与资源配置功能 通过价格信号反映资源配置效率 [5] - 金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 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6] - 通过赋能技术创新和全产业链升级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附加值延伸 [6]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 农业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农业生产力三要素的全面跃迁 [8] -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 经营模式和产业链全面升级 [8] - 打造知识型 智能型和创新型农业劳动力队伍 数字农人和农业科技企业成为创新主力 [8] - 农业生产工具和装备智慧化智能化 无人农机和农业机器人替代传统劳动力 [8] - 劳动对象突破传统土地要素限制 科技赋能拓展农事活动场景 [8]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驱动特征 - 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直接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 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 [9] - 数字技术包括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在精准种植和智能养殖的应用 [9] -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编辑 合成生物学和生物育种提升作物抗逆性与产量 [9] - 绿色技术包括生态循环农业 碳汇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环境负担 [9] - 技术赋能传统农业产业升级与新产业孵化同步推进 形成高质量发展持续动能 [9] 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 - 农业农村部界定10大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包括农业新品种培育和耕地质量提升 [10] - 重点领域涵盖农机装备研制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畜禽水产疫病防控 [10] - 高效种植养殖 绿色低碳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列入创新重点 [10] -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乡村发展也是金融赋能的重要发力领域 [10] - 未来新型农业产业涉及数字农业 设施农业 垂直农业和精准农业 [11] - 生态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同样需要金融支持 [11] 金融赋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有进展 - 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政策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 [13]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服务藏粮于技战略 支持种业振兴和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 [13] - 各地设立农业科技专项基金和财政专项资金 如河南现代种业发展基金 [13] - 农业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加速创新 银行设置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14] - 开发农业科技专属信贷产品如良种产业贷和良种e贷 [14] - 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订单农业供应链金融等产品 [14] 涉农科创企业直接融资现状 - 农业科技领域企业兼并重组数量逐步增多 2022年种业领域13个并购项目获融资 [15] - 合成生物领域11个并购项目获融资 数字农业领域7个并购项目获融资 [15] - 债券市场快速扩容 2023年末乡村振兴债发行金额近万亿元 [15] - 2015-2023年农林牧渔行业38家企业IPO上市 累计募集资金387.5亿元 [18] - 涉农企业在创业板 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数量有限 募资合计不到25亿元 [18] - 2023年涉农企业风险投资仅占所有投资的0.52% [18] 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差距与挑战 - 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薄弱 资金配置短板突出 [17] - 2024年3月底全国涉农贷款余额60.19万亿元 农业科技贷款仅1166亿元 [17] - 农业科技贷款占全国涉农贷款余额的0.2% 信贷支持力度亟待提升 [17] - 农业科技创新面临自然 市场和技术三重风险 [19] - 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 5G覆盖率低 传感器成本高 [19] - 生物技术面临伦理争议和监管滞后 数据产权不清晰 [19] 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 - 健全农业科技金融发展支撑和保障机制 深化政银企协同机制 [20] - 组建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平台 如重庆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 -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补偿资金池 优化风险代偿补偿机制 [20] - 科技赋能农业保险升级 利用卫星遥感和物联网实现精准定损 [20] -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村村通5G网络和农田物联网基站 [21] - 培育数字新农人 推动农业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 [21] -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农业科技企业信用数据库 [21] 金融部门服务创新与直接融资机制 - 金融部门重点关注数字耕地质量提升和智慧农业等领域服务创新 [22] - 加大信用贷款 中长期贷款和投贷联动等产品创新力度 [22] - 探索基于农业数据资产化的标准化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 [22] - 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行高成长债券 权益出资型票据和双创债 [23] - 设立农业科技创投基金 支持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23] - 发展农业众筹和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工具分散技术创新风险 [23] - 吸引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等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初创企业 [23] 风险管理与政策保障体系 - 完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 扩大保险加期货制度覆盖面 [24] - 通过风险补偿基金构建政府与金融机构共担风险机制 [24] - 加快农业数据立法 明确数据产权归属 推动数据资产质押融资 [24] - 构建稳定的农业科技创新财政支持机制 如重庆财政金融政策 [24] - 统筹农业专项资金 健全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