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强国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截至2024年底,“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健儿共取519个世界冠军
央视新闻· 2025-08-19 02:16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取得惠民新成效。竞技体育彰显出我国强国新形象,截至2024年 底,"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健儿共取得世界冠军519个,创世界纪录68次。 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上午10时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 志丹介绍"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成就。 (来源:央视新闻) ...
截至2024年底,“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健儿共取得519个世界冠军
央视网· 2025-08-19 02:16
体育强国建设成就 - 全民健身取得惠民新成效 [1] - 竞技体育彰显强国新形象 [1] - "十四五"时期体育健儿共取得世界冠军519个 [1] - "十四五"时期体育健儿创世界纪录68次 [1]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成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01:55
体育强国建设成就 - 国家体育总局于2025年8月19日举行"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成就新闻发布会 [1]
中国体育代表团创参加世运会历史最好成绩
新华社· 2025-08-18 02:26
赛事成绩表现 - 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36枚金牌、17枚银牌、11枚铜牌,总计64枚奖牌,金牌和奖牌总数均创历史新高并首次位居双榜第一 [1] - 代表团在18个项目(分项)上获得金牌,45名运动员获得冠军,获得金牌的项目数量由此前累计的14个增加至23个 [1] - 攀岩女子速度接力和蹼泳女子4×50米接力两个项目创世界纪录,自由式轮滑男子速度过桩等5个项目包揽冠亚军 [1] - 武术、攀岩、健美操、霹雳舞、自由式轮滑每个参赛小项均获奖牌 [1] - 残疾人运动员在自由潜水、柔术、射箭项目中获得5金1银 [1] 体育事业发展 - 参赛运动员来源广泛,大部分为首次参加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主要在学校、社会俱乐部训练或以市场化方式自主训练比赛 [2] - 赛事是对体育事业多元化发展和体育人才多渠道培养的积极实践探索 [2] - 非奥项目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式 [2] - 赛事为更多体育项目提供集中展示和宣传机会,提高项目吸引力并为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提供更多选择 [2] - 通过参赛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组织管理人才,为项目在国内更好发展播下种子并培养人才 [2]
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闭幕 下届山东日照接旗
新华社· 2025-08-15 15:10
本次运动会共设置56个比赛项目,参赛运动员均为16至17岁年龄段。据组委会公布数据显示,在全部比 赛中共有5人次创造新的亚洲少年最好成绩,1人次平亚洲少年最好成绩,另有多个项目刷新全国少年最 好成绩,600多人次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山东、四川、江苏代表团获得本届赛会男子团体总分前三名, 江苏、浙江、山东获得女子团体总分前三名。 新华社沈阳8月15日电(记者吴俊宽、刘艺淳)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1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闭 幕。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1100多名青少年运动员 在为期6天的比赛中连创佳绩。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将于明年在山东省日照市举行。 在当日上午进行的最后一个比赛单元中,湖南队选手刘铭轩以13秒03的成绩获得男子110米栏(91.4厘 米栏高)冠军,并创造该项目亚洲少年最好成绩。 15日晚举行的闭幕式上,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举办城市山东日照的代表接过全国青少年田径运 动会会旗。随后,主题为"青春的热浪"的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引发现场观看的青少年运动员们阵阵掌 声。 每年一届举办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是着眼体育强国建设、夯实我国田径项目发展基础的重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8月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成就
证券时报网· 2025-08-14 07:00
行业政策动态 - 国家体育总局将于2025年8月19日上午10时举行"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成就专题新闻发布会 [1] - 发布会属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将亲自介绍体育强国建设进展并回答记者提问 [1]
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举办
新华社· 2025-08-10 06:55
赛事概况 - 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开幕,国务委员谌贻琴出席并宣布开幕 [1] - 开幕式在沈阳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包含学生团体操表演和大合唱《歌唱祖国》 [1] - 辽宁省委书记郝鹏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分别致辞 [1] 赛事组织 - 主办方为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支持,辽宁省体育局与沈阳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1] - 赛事设置56个比赛项目 [1] - 参赛运动员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1100多名青少年 [1] 赛事意义 - 举办目的是着眼体育强国建设,夯实田径项目发展基础,推广普及青少年田径运动 [1]
香港举行活动迎十五运会倒计时100天
新华网· 2025-08-04 01:49
原标题:香港举行活动迎十五运会倒计时100天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倒计时100天活动 (香港赛区)2日在香港单车馆举行。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未来100天,香港将聚焦优化竞赛流程、细化服务安排、强化安全 保障,做好各个场地和情境的测试和演练,为运动员构建公平的竞技舞台,为观众创造难忘的观赛体 验。香港会充分发挥国际化和专业化优势,以专业的团队协作、严谨的赛事组织、人性化的服务细节, 为国家体育强国建设贡献香港力量,向世界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全运会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在7月举办"全运100 全民共创百万公里大挑战",与市民在线上共同累 积完成超过99万公里的运动目标距离。百万公里挑战最后的100公里冲刺环节安排在当日活动中举行, 参与人士包括香港运动员与特区政府官员。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自行车、铁人三项等体育电子互动游戏,高尔夫球、击剑等体育示范及同乐活 动,奖牌创作、打气公仔设计等创意工作坊系列节目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将分别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和12月8日至15日举 行。香港赛区将承办十五运会8个竞赛项 ...
打造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新通道(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7-06 22:52
体育强国建设与竞技体育发展 - 体育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需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队管理体制 [1] -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仍面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偏低、体育学校生源不足等问题,需加强人才培养以筑牢基础 [1] - 需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增强为国争光能力 [1] 体育精神与道德培养 - 中华体育精神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核心,需继承创新并发扬光大 [2] - 体育人才培养需注重道德修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律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 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灵魂",缺乏崇高理想和良好道德品质的运动员难以成为优秀人才 [2] 体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 高水平的体育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关键,需加强体育名师和骨干教师建设 [3] - 需加大对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投入,提升其道德品质、科学知识和创新创造素养 [3] - 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体育教育工作者,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如聘请高水平专业教练提升训练质量 [3] 体育人才培养路径 - 需从娃娃抓起,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4] -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衔接的体育人才升学体系,推动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4] - 提供多样化体育项目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并培养兴趣,如《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计划到2025年建成5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4] - 对优秀体育人才采取灵活保留学籍、延长学制等方式,协调文化学习与竞技训练关系 [4]
体育冠军走进广州校园 与港澳侨师生共迎全运
中国新闻网· 2025-06-26 01:21
活动概述 - 国际击剑杯重剑冠军龙杰、全国青少年羽毛球单打冠军李纬炼、全国青少年篮球联赛冠军莫国超、全国花样游泳冠军李毓秀、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冠军余豪等体育冠军走进广州市中黄港澳子弟学校,与港澳侨青少年共迎全运 [1] - 活动旨在通过体育公益行动激发全民健身热情,营造"全民迎全运"的良好社会氛围,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1] - 活动融合体育与文化元素,为港澳侨青少年带来独特的湾区文化体验 [1] 活动内容 - 体育冠军分享体育生涯成长故事及训练心得,并通过趣味问答等互动形式与学生交流 [1] - 学生在冠军指导下尝试体育技巧,学习专业知识,感受运动乐趣 [1] - 发起"文明迎全运"倡议,呼吁以实际行动践行体育精神 [1] - 举行"同心筑梦,共育未来"赠品颁发仪式,冠军代表向学生赠送运动器材 [1] -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联络部副部长梁佩珍向学生赠送十五运会吉祥物 [1] 活动亮点 - 全运嘉年华最受学生喜爱,多个主题活动摊位吸引学生参与,通过知识竞赛、问答闯关等趣味游戏深入了解全运会知识 [2] - 举行多场公益课堂和故事讲堂,为师生和家长搭建深入了解黄埔文化、传承黄埔文化的平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