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韧性城市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答南都:参与搜救对废墟安全性提供精准分析
南方都市报· 2025-06-12 14:48
科研与应急实践转化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涛指出,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建造抗震房屋,而对地震后废墟的构成和力学特征研究存在空白,这已成为新的科研方向[1] - 现场救援工作目前依赖经验判断,缺乏客观数据支撑,需要便携式监测设备实时评估废墟稳定性以提升安全性分析精度[1] 抗震技术研发与应用 - 王涛团队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研发了新型试验手段,揭示房屋倒塌机理,并开发多种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的方法,成功应用于老旧住宅加固等重大工程[2] - 研究聚焦材料、构件及结构体系,通过提升房屋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和优化破坏模式来降低地震倒塌风险[2] 地震救援与科研反哺 - 作为中国救援队结构专家,王涛参与2023年土耳其地震救援,通过评估废墟安全性为救援方案提供依据,保障行动顺利开展[2] - 现场救援经验可反哺科研,例如通过观察梁柱破坏程度预判剩余承载力,指导破拆作业并优化防护措施[3] 行业使命与发展方向 - 行业当前核心目标是建设"震不倒的房屋",需结合现场实践与科研突破,从灾害应对转向韧性城市构建[3]
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4-27 00:14
韧性城市建设背景与政策导向 - 韧性城市指受灾害冲击后能快速恢复的城市系统,强调综合响应能力,覆盖硬件设施和软件体系[2] - 国家政策明确2030年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目标,要求数字化改造基础设施[1][4] - 2024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平急功能复合的韧性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作用[4] - 国务院2023年行动计划要求将韧性建设与城市更新、智慧城市结合[4] 中国韧性城市发展阶段与成效 - **理念引进阶段(2015年前)**:通过"安全社区"等项目探索,汶川地震等灾害推动理念研究[3] - **实践探索阶段(2015-2020)**:合肥启动首个韧性城市规划项目,北京上海将韧性纳入总规,黄石德阳入选全球100韧性城市[3] - **全面发展阶段(2020年后)**:北京出台首个省级韧性城市规划,形成"1+X+N"治理体系[5] - 北京2024年汛期降雨偏多60%仍平稳度汛,深圳2023年极端暴雨后12小时恢复秩序[5][6] - 中国经验国际化:中德合作低碳韧性城市规划项目覆盖亚太4国,世行合作项目构建全球评估体系[6] 新型基础设施赋能韧性建设 - 传统设施短板:排水系统仅抗1-3年一遇降雨,桥梁40%服役超20年且智能监测不足[7] - 数字技术应用:AI提升灾害预警精度,数字孪生优化应急推演,构建全周期防护体系[8] - 浙江实践: - 开发全国首个韧性防灾大模型,灾前24小时预测准确率达96%[9] - 国网浙江建立"韧性减灾大脑",覆盖7.4万千米电网线路,实现灾前-灾中-灾后全链条管理[10][11] 国际经验借鉴 - **体制创新**:纽约设韧性建设办公室,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设首席韧性官[13] - **法律保障**:纽约发布3部韧性规划,东京制定防灾专项规划,欧盟将气候韧性纳入法定框架[13] - **数字治理**:伦敦数据存储中心、纽约洪水映射器等工具实现风险实时监测[14] - **特色策略**: - 东京耗资30亿美元建6.3公里地下防洪通道[15] - 巴黎"15分钟城市"规划提升服务可及性[15] - 巴塞罗那设350个气候避难所覆盖90%风险居民[15]
新城建让城市更有韧性
经济日报· 2025-04-26 21:52
城镇化发展 - 2024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4350万人,城镇化率67%,预计5年内将提升至接近70% [1] -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改造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阶段,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1] - 城镇化向高质量转型推动社会对健康、安全、宜居城市的需求显著增加 [1] 城市风险特征 - 气候变化、科技革命与城市内部人口、产业变化叠加,导致风险呈现跨地域、跨层级、多空间复合影响特征 [1] - 城市高密度人口与经济活动的聚集特性使安全风险直接关联群众生命财产利益 [1] 经济与科技基础 - 截至2024年中国内地GDP万亿城市达27座,形成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2] -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2024年11月国家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科技赋能、数据驱动的建设方向 [3] - 新型基础设施通过物联感知设备与城市生命线工程实现风险动态预警与协同处置 [3] - 新城建需协同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推动治理模式创新 [4] 韧性系统构建 - 城市韧性需整合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管理韧性与技术韧性四大维度 [4] - 新城建需统筹人员、治理体系与技术因素进行系统设计 [4] 安全发展要求 - 新型基础设施需确保技术安全与质量管控,实施全周期风险管理 [5] - 科技进步伴随风险复杂度上升,需强化规划建设阶段的风险意识 [5]
杭州全面启动“地质体检”
杭州日报· 2025-04-21 02:48
杭州全面启动"地质体检"——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为杭州城 市韧性安全发展装上"透视眼+智慧脑"。这是记者近日从浙江省地质院获悉的。 "这场覆盖全市域的'地质体检',就像给市域地质环境做一个更全面的CT扫描,我们要系统摸清城 市地下'长什么样''有什么异常'。"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矿处负责人打了个生动比方。通过建立一个可 视化的立体模型,孪生出地下资源、空间、安全全貌,有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服务城市地下空 间资源高效利用。 记者了解到,去年12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试点工作的 通知》,决定在13个省(市)的18个城市开展为期两年的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试点,杭州 成功入选国家级试点。 事实上,自2004年起,杭州已历经两轮城市地质大调查,构建了钱江新城、奥体中心等重点区域地 上地下"全息影像",初步实现地上地下"透明化",其中滨江区地下30米处的地层结构刻画精度已达厘米 级。此外,杭州城市地质安全风险"一张图"和全市90个地下水监测点、500个沉降监测点的数据,已在 相关数字化平台上实现动态更新。下一步拟将系列成果融入规划编制、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