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IP
icon
搜索文档
岭南荔枝借力文博会预售1.5万吨 惠州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09:58
惠州荔枝产业发展 - 惠州全市荔枝种植面积39.6万亩,占全省十分之一,占全市水果面积35%,以"桂味""糯米糍"等优质品种为主,百年以上古树3555株 [3] - 2024年挂果面积35.3万亩,预计产量12-13万吨,6月上旬至7月中旬批量上市 [3] - 荔枝产业已形成鲜果销售(75%)与加工(25%)双轮驱动格局,加工产品包括荔枝干、荔枝酒、荔枝醋等 [4]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打造"东方爱情果"文化IP,推动荔枝从农产品升级为文化符号,活动现场达成1.5万吨采购签约(含5000吨出口) [1][4] - 拥有"镇隆荔枝"和"罗浮山荔枝"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七个"粤字号"品牌,18家出口备案基地及加工厂 [3] - 首批出口签约涵盖加拿大、RCEP成员国、中东、东南亚、北美及澳洲市场,涉及桂味、糯米糍等大宗品种 [5] 产销对接与物流支持 - 国内大宗采购达9900吨,包括首衡集团1300吨直供京津冀,祯州集团3000吨怀枝采购等 [5] - 顺丰速运设立60+临时集散点及106个村级站点,构建从产地到市场的全链条物流体系 [6] - 活动现场汇聚7家精深加工企业,展示荔枝酒、荔枝茶等多元化产品,推动产业链延伸 [6] 文旅融合与产业协同 - 发布五条荔枝文旅路线,如博罗县罗浮山(年产量3.5万吨)结合东坡文化打造旅游体验 [3] - 通过文博会平台衔接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激发营销新活力 [1]
用文化IP焕新乡村产业
经济日报· 2025-05-22 22:05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试点工作进展 - 全国共有113个县(市、区)入选试点名单 [1] - 部分试点地区存在文化IP吸引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1] - 浙江宁海结合徐霞客文化与AI技术打造特色文旅路线 [1] - 贵州榕江通过"村超"等文化IP品牌建设提升影响力 [1] 文化IP打造与地域特色挖掘 - 需深入挖掘乡村地域特色和文化基因,结合新业态创新融合 [1] - 提炼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特色元素打造差异化文化IP [1] - 山西昔阳以特色民俗街区带动农文旅融合,年旅游人数突破420万人次 [2] 文化IP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 文化IP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促进农、文、旅、体、商融合 [2] - 通过文化IP品牌效应补链强链,形成完整产业链 [2] - 广东开平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3] 文化IP赋能产品与人才 - 需将乡村文化基因转化为品牌符号,提升产品文化溢价 [3] - 文化IP影响力可吸引人才返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3] - 开平案例显示文化IP有助于实现错位竞争和附加值提升 [3]
广西组团参加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全方位展示文化科技最新发展成果
广西日报· 2025-05-22 02:27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22日至2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1] - 广西展馆以"文链东盟 智启未来——AI时代的广西文化产业"为主题 参展面积600平方米 [1] - 展馆设置文化科技 文化艺术视听产业 旅游康养 非遗文创四大主题展区 [1] 文化科技展区 - 以"文化传承·科技赋能"为主题 展示人工智能产品 [1] - 通过数字技术重构文旅体验场景 推动"科技+文化+生态"立体化融合 [1] - 采用智能硬件 虚实交互等创新形式展示文化科技最新成果 [1] 文化艺术视听产业展区 - 围绕"文化根脉·视听无界"主题 展示文学 视听 舞台艺术 动漫产业作品 [1] - 以文化IP为原点 通过跨媒介叙事技术活化经典内容 [1] - 构建"创作—传播—体验"全链条生态 推动文化符号立体化输出 [1] 旅游康养展区 - 以"山水无界·场景新生·智康旅居"为主题 [2] - 通过视频 图文展板展示"四季可游 全龄可享 虚实共生"的旅居生态体系 [2] - 展示智慧文旅 精品旅游线路 特色民宿等内容 [2] 非遗文创展区 - 结合"古韵新生·技艺无界·生活美学"主题 展示文创 美食 珠宝等特色产品 [2] - 通过场景化叙事 跨领域融合 年轻化表达构建非遗生态体系 [2] - 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共生 [2] 宣传推广 - 邀请网络大V担任"好物推荐官"进行探馆视频发布和直播 [2] - 安排文艺表演展示广西特色民族文化 [2]
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武汉,锚定国际文旅新坐标
长江日报· 2025-05-22 01:29
武汉文旅发展战略 - 核心目标是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支撑武汉"三个优势转化"战略 [1] - 提出"六大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包括城市名片点亮、汉派文化赋能、文旅产品焕新等系统性工程 [25] - 重点打造长江文化、知音文化、国际湿地花城、万里茶道四大文化名片 [25] 文旅资源禀赋 - 拥有165条河流、166个湖泊,是全球唯一人口过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 [4]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1270家,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等4项指标居中部第一 [5] -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列 [19] 市场表现与活动 - 2024年长江文化艺术季吸引近2个月持续参与,包含美术展、电影周等10项活动 [5] - 2025央视春晚分会场活动带动"跟着春晚游武汉"系列,春节假期游客量激增 [5] - "五一"假期黄鹤楼单日接待18.28万人次,《夜上黄鹤楼》连续四晚爆满 [8] 专家建议与创新路径 - 构建"武汉头雁+人文地理翼+科技文化翼"三层架构的荆楚文化标识体系 [13] - 建议实施"五个一"工程:现象级影视作品、爆款演艺产品、博物馆矩阵等 [27] - 数字化升级方案包括建设文旅数据中枢、产业互联网等项目 [19] 产业融合案例 - "知音号"沉浸式演出成为文旅融合标杆项目 [30] - 五月天演唱会联动商业中心形成持续1个月的宣传效应,显著拉动旅游消费 [31] - "樱花+"模式联动汉马、演唱会等IP,形成长达1.5个月的春季旅游热点 [8]
景区免费需科学决策
经济日报· 2025-04-26 22:55
相较于免费,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不可替代的体验价值,景区只有打造出自己的"文化IP",走"免费开 放"到"流量聚集"再到"价值衍生"的道路,才能让衍生消费的增值远超门票收入,真正实现"免费"的意 义。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近年来,多地景区试水"免费开放"模式,试图以门票让利拉动全域旅游发展。但有的地方未做好科学论 证、充分准备,引发客流骤增、服务缺位、投诉增多等现象,出现生态维护困难、古建修缮成本增加等 问题。 景区免费政策的初衷在于打破"门票依赖",通过客流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延伸消费。但这种模式成 功的前提是景区具备完善的商业配套和交通网络。盲目跟风会顾此失彼。在决策是否免费时,应在充分 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从生态承载力、设施饱和度、财政可持续性等不同维度对运营成本、收益情况 进行综合考量,制定最优方案。唯有立足科学评估、精准施策,通过不断提高科学治理能力,才能找到 惠民政策、游客体验、生态保护、商业效益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推动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要差异化精准施策。破解景区免费困局,需建立多维评估体系与动态调节机制,实现全年客流均衡分 布。对一些景点可推行淡旺季浮动票价,将本地客源、周边客源、外地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