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历史

搜索文档
台湾青年以文创“重绘”两岸记忆:实地了解更能感受和平不易
中国新闻网· 2025-08-18 08:12
两岸青年交流活动 - 11名台湾青年在广西南宁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前进行肃立默哀仪式[1] - 交流活动由时报金犊奖参赛学生组成 通过设计作为媒介连接两岸共同历史渊源[1] - 参与者首次参观昆仑关战役旧址及博物馆 将抽象战争概念转化为具象体验[1] 文化认同与历史教育 - 台湾学子通过实地参访增强对抗战历史的理解和认同[1] - 活动强调共同历史渊源对促进和平相处的重要性[1] - 实地体验被认为比语言宣介更具教育影响力[1]
特写:“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扭曲”——两岸媒体人同温抗战记忆
新华社· 2025-08-17 13:33
两岸媒体人历史参访活动 - 全国台联2025年两岸媒体人辽宁行活动于8月14日在沈阳启动 两岸媒体人走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东北抗联遗址等抗战纪念场所[1] - 活动参与人数未明确披露 但包括台湾自媒体人 资深电视制作人及青年学生等多领域代表 视频单日播放量近10万次[1][2] - 后续行程计划参访万忠墓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 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旧址等历史场所[3] 台湾历史教育现状 - 台湾岛内官方教育被指淡化中华民族抗战历史 教科书对九一八事变等内容仅轻描淡写带过[1] - 民进党当局被指控为政治目的修改历史教材 刻意割裂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关联 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统治[2] - 部分势力试图用"中日战争"取代"抗日战争"称谓 用"终战"替代"抗战胜利" 被批抹杀抗战正义性[2] 历史认知差异与影响 - 台湾青年通过参访首次了解侵华日军细菌战等罪行 多数学生对抗战史存在"旁观者"心态[1] - 1895-1945年日本殖民期间 数十万台湾同胞为抗争付出生命 1937年后积极参与大陆抗战[2] - 抗联战士在缺衣少食的严寒环境中坚持抗战14年 密营房舍等遗址展现艰苦斗争条件[3] 两岸历史联结 - 台湾光复80周年与抗战胜利80周年具有直接关联 抗战胜利是台湾回归的重要前提[2] - 台湾同胞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支援大陆抗战 多人为国捐躯 体现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2] - 两岸媒体人强调需共同铭记保家卫国历史 勿忘先辈牺牲奉献[3]
重访抗战地标|上海·“八百壮士”守四行
新华网· 2025-08-16 15:04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涉及历史事件和纪念馆,不包含任何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因此,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一批抗战题材新作在上海书展亮相 回望壮阔历史 细读抗战记忆
解放日报· 2025-08-14 02:01
出版行业动态 - 上海书展推出多部抗战题材新书,包括《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上海抗日战争史》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2] - 五大连环画出版社联合推出《胜利与和平》连环画典藏,精选61部80本抗战题材作品,现场签售排长队 [2] - 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三毛从军记全集》珍藏版和《三毛流浪记》彩绘版8册,纪念三毛诞生90周年和张乐平诞辰115周年 [3] 文化内容创作 - 抗战题材儿童文学作品《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改编为连环画《不屈的手指》,展现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文化的破坏 [4] - 连环画《国歌从这里唱响》由国歌展示馆等单位策划出版,历时一年绘制,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4] - 上海作家路内推出抗战题材长篇小说新作《山水》,在本届上海书展首发 [4] 历史研究与传播 - 《上海抗日战争史》以1931-1945年史料为基础,多角度展现上海抗日斗争完整历程 [2] - 专家学者发起寻找30万南市安全区难民后代活动,收集战时见闻资料 [1] - 抗战题材连环画被视为了解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历史认知具有教育意义 [2]
国台办:希望广大台胞同我们一道铭记抗战历史,捍卫胜利成果
新华网· 2025-08-13 11:11
两岸关系政治立场 - 国台办强调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重要成果 呼吁台湾同胞共同捍卫民族大义和祖国统一 [2] - 批评台湾地区"国史馆"使用"中日战争结束与终战接收"表述 认为其刻意淡化日本侵略暴行和抹煞抗战正义性 [2] - 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并开辟敌后战场 [2] 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 2025年海峡两岸记者湖南行联合采访活动于7月30日至8月6日举办 主题为"抗战胜地、三湘新貌" [3] - 2025鄂台师生文史教学观摩交流会7月18日至25日在湖北襄阳举行 主题为"共缅抗战英烈 同温中华文化" [3] - 台湾同胞近期在大陆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 该片基于南京大屠杀真实历史影像创作 [3] 军事动态与防务预算 - 第四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湖北舰在八一建军节首次公开亮相 人民海军两栖作战能力持续提升 [3] - 台湾地区2026年度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3%以上 折合超过8000亿元新台币 主要用于对美军购 [4] - 批评台湾当局增加军事预算搞"全民皆兵" 指责其甘当美国军火商"提款机" [4]
国台办谈众多台胞观看《南京照相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共同铭记抗战历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3 06:38
纪念活动与文化交流 - 海峡两岸记者湖南行联合采访活动于7月30日至8月6日举办 两岸30多家媒体44名记者参与 覆盖长沙、常德、衡阳、怀化等抗战名城 活动包括参访战场旧址、抗战纪念场馆、采访抗战老兵和文史专家 以及参加衡山忠烈祠祭拜仪式 [3] - 鄂台师生文史教学观摩交流会于7月18日至25日在湖北襄阳举办 两岸百余名师生参与 活动内容包括凭吊张自忠将军纪念碑和同难官兵公墓 交流楚文化、三国文化 学习中华历史并重温抗战历程 [3] 电影《南京照相馆》文化影响 - 电影《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 以历史照片为依据展现普通中国人以底片为"武器"的坚定抗争 具有历史教育意义 [4] - 该片已刷新中国影史暑期档历史片票房纪录 并于8月12日宣布密钥延期至2025年9月24日 [7][5] - 电影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将历史"具象化"呈现给观众 [5]
长生路55号:聆听中韩并肩抗日的杭州回响
杭州日报· 2025-08-07 02:57
历史背景与中韩抗战合作 -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919年在上海成立,1932年因上海虹口公园爆炸事件后流亡至杭州,在长生路等地开展抗日复国活动[3][4] - 杭州时期(1932-1935年)临时政府召开国务会议、发行独立党机关报,保存抗日力量并为亚洲反法西斯斗争作出贡献[4] - 浙江人民在危难时期提供帮助,临时政府选址闹市体现"大隐隐于市"的隐蔽策略[4] 纪念馆现状与文化交流 - 2007年杭州市政府复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2014年入选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4] - 纪念馆年均接待10万人次参观者,其中30%为韩国游客(约3万人次),成为韩国游客来杭热门打卡地[5] - 馆内复原会客厅、卧室等场景,陈列历史照片与实物(如原址居民捐赠的老式衣柜),展示中韩并肩抗战历史[4] 政策影响与当代意义 - 2024年中国对韩免签政策实施后,杭州成为韩国游客热门目的地,纪念馆作为精神坐标吸引力显著[5] - 韩国游客将纪念馆视为独立运动圣地,历任韩国驻上海总领事均到访,馆内韩语讲解增强文化共鸣[5] - 长生路55号的故事持续传递中韩友谊长存的价值,历史现场成为两国共同记忆的载体[5]
历史的温度与力量:这场展览用134个封面再现抗战的民族记忆
新浪财经· 2025-08-06 14:04
展览概述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代封面(On the Covers):1931-1945》于8月3日开幕,展期至8月23日 [1][3][11] - 展览由复星艺术中心与上海孚宝文化传媒中心共同出品,集中呈现1931-1945年的134份珍贵期刊 [1] - 全国中小学生凭学生证可免费参观 [3] 展览内容 -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时代的集体焦虑:民族情绪显微镜"、"墨痕里的众志图谱:全民抗战的密网"、"救国的实业叙事:撸起袖子加油干"和"了不起的'淡定':纸间弦歌与字种长存" [5][6][8] - 第一部分展示1931-1937年民族危亡的担忧和呐喊,第二部分聚焦全面抗战的封面叙事 [6] - 第三部分展出钢铁、医药、畜牧业等实业领域期刊,第四部分展现文化艺术界的韧性与担当 [8] 展品特点 - 展品来自复旦大学杨震教授,他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实证教学 [1] - 期刊使用粗糙、易破的土纸甚至树皮纸印刷,多为铅印、油印、石印或手抄 [9] - 许多期刊已严重老化,但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 [9][12] 展览意义 - 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表示展览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3] - 策展人希望通过细节呈现让观众感受历史温度并汲取力量 [5][3] - 展览注重拉近与年轻观众距离,后续将开展文化沙龙活动 [11]
2025年8月电影总票房破15亿 《南京照相馆》领跑
央视新闻· 2025-08-06 08:09
暑期档电影市场概况 - 2023年暑期档类型多元、题材创新、供给丰富,超60部中外影片定档 [3] - 国产影片以喜剧、悬疑、动画题材为主,8月为重点上映期 [3] -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多部抗战主题影视作品集中推出 [3] 重点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 - 由《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原班团队打造,为首部喜剧动画电影 [3] - 以"妖怪职场生存记"为核心创意,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职场哲学 [3] - 延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动画学派"美学风格,兼具经典与当代元素 [3] 抗战主题电影动态 - 《南京照相馆》已上映,《东极岛》《山河为证》将于8月登陆院线 [4] - 《东极岛》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展现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壮举 [5] - 影片包含巨轮倾覆、百船救援等震撼视效场面 [5] - 《山河为证》为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14年抗战历程的纪录影片 [6] - 采用数字修复技术处理海量珍贵影像,兼具历史逻辑性与艺术表现力 [6]
又见丨一张照片背后的血色记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6 05:26
这张照片,你见过吗?叫《中国娃娃》,作者是王小亭。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导 致老百姓死伤无数。这张照片就是轰炸后拍的,这个只有一岁的孩子叫王家升,在站台上嚎哭,身上还 有鲜血,除了这个小生命,整个站台是一片废墟。 拍完照片,王小亭发誓,一定要将照片发出去。后来他突破重重困难终于将它发表在美国的《生活》杂 志上。据说当时就有一亿多人看到了这张照片。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不仅中国人应该看,全世界尤其是日本人都应该去看看。日军当年的暴行, 应该被全世界记住。 沉重、压抑、悲愤,但是历史比电影不知道要沉重压抑残酷多少倍。 他冒死拍摄这张照片并将其发布,让全世界的人看到日军的暴行,却遭日军悬赏15万美元追杀。一张照 片揭开血色记忆,历史永远比影像更加残酷,勿忘历史、山河永念! 面对这张照片,当时的日本军方跟电影《南京照相馆》里的情节一样,也是极力狡辩、掩盖事实真相, 说王小亭的照片是摆拍、造假,后来又说是误炸,并且悬赏15万美元追杀王小亭。可事实上,上海南站 远离战区,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日军的轰炸完全针对平民,他们的狡辩纯属无稽之谈。 这张照片太有冲击力了。孩子还活着,他在哭,他在喊,他有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