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

搜索文档
山河壮歌︱ 从《八一宣言》到“一二·九”运动:唤醒全民族的抗战
央广网· 2025-06-30 00:53
历史事件背景 - 《八一宣言》于1935年8月1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国苏维埃政府名义发布,核心内容是呼吁抗日救国并指出民族存亡的紧迫性 [1] - 宣言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通俗语言传达党的主张,便于广泛传播 [1] - 赵毅敏作为中共代表参与共产国际七大并讨论《八一宣言》,其发言主题为"中国不愿做亡国奴" [1] 社会影响与运动发展 - 《八一宣言》传到北平后触发"一二·九"运动,学生群体积极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 [2] - "一二·九"运动标志性口号"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反映时局动荡 [2] - 宣言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强调各党派需搁置分歧共同抗日 [2] 思想传播与历史意义 - 地下党组织通过清华园布告栏张贴宣言内容,引发学生群体广泛共鸣 [2] - 宣言中"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主张成为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2] - 《救国报》社论《中国人民之曙光》将宣言定义为"抗日救国神圣事业"的动员令 [2]
不朽的战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11 22:11
太行山剧团历史背景 - 太行山剧团组建于87年前的5月,寓意像太行山一样雄伟坚强,与军民团结抗日[2] - 剧团由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组建,旨在争取抗日最后胜利[2] 《在太行山上》创作历程 - 冼星海在汉口火车站送学生阮章竞加入桂涛声的投笔从戎小队,目的地华北前线[3] - 1938年6月桂涛声完成《在太行山上》歌词创作,冼星海在武昌为其谱曲[4] - 歌曲于1938年7月7日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首演[4] 歌曲传播与影响 - 阮章竞立即在太行山剧团教唱该曲,8月编入正式演出节目[5] - 1938年10月剧团开展3个月2500里巡回演出,覆盖11县30多个城镇[6] - 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泛传唱,成为八路军战士的精神动力[6][7] 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 歌曲凝聚全民族抗战钢铁意志,发出时代强音[7] - 成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要音乐标志[7] - 至今仍被视为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