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近5年来,全省累计新增红树林近2万亩为海岸线筑起防护绿墙
海南日报· 2025-05-22 01:10
5月19日,一场大雨过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植物种质资源圃里,红榄李、木 果楝、莲叶桐、水椰等40多种红树植物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近5年来,全省累计新增红树林近2万亩为海岸线筑起防护绿墙 "海上森林"尽显绿色活力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今年3月初,《海南省红树林资源保护专项规划(2024—2035年)》印发,提出实施红树林营造工 程、提质增效工程、保护能力提升工程、科普宣教工程和可持续利用工程等五项重点工程,推动我省红 树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到2035年,全省红树林面积将稳定在7948公顷以上。(海南日报海口 5月21日讯) 作为全国首个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东寨港保护区采取退塘还林、环境整 治等综合措施,清退养殖塘5776亩、修复红树林4523亩、新增红树林4731亩,红树林面积扩大到26565 亩。 我省林业部门还强化红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大红树品种苗木培育和供应,为红树林的生态保护 与修复提供基础支撑。在文昌市东阁镇群建村排港村民小组,一个占地288亩的红树林省级林木种质资 源库今年年初刚获批建设,这个种质资源库里保存有75份红树种质资源,涵盖了红海榄 ...
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取得显著进展
海南日报· 2025-05-22 01:10
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取得显著进展 它们,在海南生机无限 40年,从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现在的7群42只——这是海南长臂猿"常住猿口"数量的变化,其家族在 日益壮大。如今,它是全球长臂猿类群里唯一实现稳定增长的种群。 纵观这一热带岛屿,这里分布有独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同时拥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 洋生态系统,其中珊瑚礁、海草床分布面积全国最大,分别约占全国面积的95%和64%。 25年,从900余株增长到目前的近3.2万株——这是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种群在海南展现出的生命 力,当前,坡垒种群正得到有效恢复。 万物有灵,生生不息。 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近年来,我省对照《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昆明—蒙特利尔全 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相关要求,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 护地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缩影和典范。 "海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省生态环 境厅副厅长邸伟杰表示。 生物多样性,海南"多"在哪? 栖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 ...
《协同实现森林修复的多重效益:中国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挑战》补充材料
绿色和平组织· 2025-05-21 23:50
政策数据库 - 政策涵盖法律、行政法规、党内法规、部门规章等多种类型,制定部门包括NPC、GOSC、GOCPC等多个部门 [2][3][4] - 涉及森林、土地、生态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多个领域,发布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24年 [2][3][4] 评估框架与行动手段及解释说明 广义生态内容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18] - 限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19]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19] - 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20]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22] - 限制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22][23]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23] - 提升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24] - 其他特定方面,限制和扭转栖息地破碎化,避免非森林生态系统置换,限制野生动植物采捕,预防物种入侵等 [24][25] 水土保持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26] - 限制森林水土保持功能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26][27]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水土保持功能,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27] - 提升森林水土保持功能,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27][28] - 其他特定方面,固土措施,水源涵养措施,避免非森林生态系统置换 [28] 气候变化应对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29] - 限制森林固碳功能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29][30]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固碳服务功能,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30] - 提升森林固碳功能,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30][31] - 其他特定方面,避免非森林生态系统置换,提升风险预警、防御与治理能力,采取适应性管理措施 [31] 供给服务 - 促进产品分配公平,促进产品产出,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32] - 促进就业与产业升级发展,在保障生态安全前提下鼓励产业发展,促进林木种苗产业化,促进就业,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32] 文化服务 - 保护原住民传统与智慧和自豪感,保护精神与宗教,保护文化和历史遗产,促进森林美学价值提升,充分发挥自然教育功能 [34]
【省生态环境厅】从秦岭深绿到万里青屏:守护生物多样“精彩”
陕西日报· 2025-05-21 22:43
科学施策,阶段保护。初期采用人随鸟动、严加看护,强化个体保护,后期注重栖息地保护与恢 复。同时,积极探索人工饲养繁育技术,成功攻克饲养繁育、疾病救治和野外放归三大技术难关。 秦岭深处,大熊猫在扩建的栖息地里悠然漫步;红碱淖湿地中央,遗鸥在修复的湖心岛上振翅育 雏;周至山林间,川金丝猴种群稳定增长;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曾经濒危的"东方宝石"已逐渐恢复; 于汉中峭壁之上,人工繁育的秦岭石蝴蝶顽强生长;留坝县翠谷中,野化回归的陕西羽叶报春迎风绽 放……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陕西省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 决策部署,积极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监督管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 可持续利用以及公众参与共建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征集活动。截至2024年 底,我省有6个成果入选,生动展现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树立了先进典范,发挥了示范带动作 用,为提升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引导各地积极开展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人工繁育、破解“声纹密码”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大分”
央视网· 2025-05-21 21:59
央视网消息: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为各生物种群创造良 好的生存环境。 云南各栖息地孔雀数量逐年增加 每年3—6月是绿孔雀的繁殖季,在云南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一批通过人工繁育的小孔雀刚刚破壳。今年,繁育中心的5只种孔雀,已产下65枚蛋, 其中有11只人工繁育的小绿孔雀已经顺利出生,剩下的预计也将在两个月内孵化。 绿孔雀,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物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极度濒危物种。近十年以来,云南省加大对绿孔雀种群数量监测和保护力度,通 过建立起绿孔雀栖息地共同管护区、成立野生动植物管护机构和公益组织等举措,保护境内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国境内的绿孔雀数量从2015年的不足500 破解猿类"声纹密码" 实现闻声识猿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堪称"世界物种基因库",有"树梢精灵"之称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就生活在此。科研人员正在用扩音器,播放一段长6分钟 的雌性独猿鸣声。音频播放后,分别有两个家庭群和一只独猿给出了回应。 只,增长到如今的850只左右。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吴飞:如果把绿孔雀保 ...
贵州:自然保护地237处 已查明生物物种2.4万余种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10:14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 贵州优化整合后拥有自然保护地237处 总面积达177 05万公顷 保护范围覆盖重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90%以上自然生态系统和85%以上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就地有效保护 [1] - 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3% 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中国前列 已查明生物物种2 4万余种 [1] - 赤水河流域鳗鲡 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重现 [1] 生态修复与治理进展 - 完成石漠化治理10万余亩 水源涵养林建设7万余亩 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常年保持100% [2] - 2024年完成18万亩外来入侵物种区域治理修复 科学布设600个监测区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 福寿螺等重点入侵物种 [1] - 黑颈鹤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2] 制度与法律体系建设 - 初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 自然保护区为基础 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1] - 设立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等特色司法机构 推进《贵州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贵州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编制工作 [2] - 强化专业化工作机制构建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1][2]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解锁“熊丁兴旺”的密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1 07:04
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核心工作 - 公司长期致力于珍稀物种、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为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12] - 公司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 是专业的大熊猫保护研究机构 [3][12] 人工繁育技术突破 - 公司攻克大熊猫繁育领域"发情难 配种受孕难 育幼成活难"三大技术难关 2000年后繁育成活率超过90% [5][19][23] - 通过人工繁育技术 公司大熊猫圈养种群从6只增长至380多只 实现种群自我维持 [5][23] 野化放归项目进展 - 2003年启动野化培训放归研究 2010年后关键技术突破 累计放归10只大熊猫 9只成活 [6][25][26] - 2012年放归的"淘淘"已在野外生存近13年 目前9只放归个体已融入小相岭和岷山山系濒危小种群 [26][34] - 2017年开展野外引种项目 4只雌性大熊猫成功产仔 12只具有野外血统的大熊猫存活 [29] 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 公司与美国 俄罗斯等17个国家地区的动物园建立合作关系 同时与国内37家动物园合作 [7][47] - 旅居马来西亚10年的"福娃""凤仪"回国 在海外期间成为当地明星动物 引发民众热烈关注 [7][43] 科研平台建设 - 公司建立四大国家级科研基地 包括大熊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 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 [40] -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制定多项行业标准 [40] 文化传播与公众教育 - 公司通过"福宝"见面会 生日季直播 科普进校园等活动创新传播方式 提炼"可爱 暖心 舒适 和谐"的大熊猫文化内涵 [53] - 保护大熊猫被视为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50] 疾病防治与健康管理 - 公司建立应急与安全体系 包括巴贝斯虫流行病学研究 血库建设等 成功救治首例脑积水病例大熊猫"安宝" [37][40] - 推行饲养标准化管理 从环境 营养 饲养方式全方位提升大熊猫福利 [4][40]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摸清“家底”管好“家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1 07:00
中国自然资源报 在线投稿 https://www.iziran.net 美能猫保护研究中心2018级熊猫宝宝集体 解锁"熊丁兴旺"的密码 王永跃 苏亚玲 5月18日,我国旅居马来西亚 10年的"福 娃""凤仪"回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这个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熊猫保 护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珍稀物种、旗舰物种和 明星物种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为我国大熊猫保 护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的进步,大熊猫的健康能得到更全面的 障。"大熊猫疾控专家说。 保障大熊猫健康是熊猫中心的重要工 近年来,熊猫中心全面推广大熊猫饲养标准 管理,从环境、营养、饲养方式上不断提高大 猫福利。此外,熊猫中心还通过开展大熊猫 息地调查监测、野外生态研究、救助病俄残理 大熊猫等方式,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和野生大 猫。同时,熊猫中心还开展了巴贝斯虫流行 人工繁育,保存大熊猫珍贵种源 大熊猫数量稀少,一度濒临灭绝。为保存 这从800多万年前走来的、我国独有的物种种 源,熊猫中心肩负使命,开展大熊猫人工繁育研 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经历外国 专家撤走、科学研究屡屡失败等重重考验,熊猫 中心率先攻克了大熊猫繁育领域"发情难、配种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绘就“人虎安澜”幸福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1 06:59
大熊猫保护研究 -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长期致力于大熊猫保护工作,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 通过标准化饲养管理、栖息地监测、野外救助等方式保障大熊猫健康,建立应急安全体系如巴贝斯虫流行病学研究与血库建设 [4] - 攻克"发情难、受孕难、育幼难"三大技术难关,人工繁育成活率超90%,圈养种群从6只增至380只实现自我维持 [5] - 野化放归技术突破后累计放归10只大熊猫,9只成活,其中"淘淘"已在野外生存13年 [6] - 与17国动物园及37家国内机构合作,通过大熊猫外交传播保护理念并促进文化交流 [7]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 - 公园覆盖我国唯一野生东北虎豹繁殖栖息地,2017年成立管理局并建立央地协同管理机制 [15][17] - 实施栖息地修复工程,退出156宗矿业权、关停5座小水电,累计巡护7.69万公里清缴猎套2167个 [21] -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AI物种识别率达90%,2024年监测到东北虎2940次、东北豹4420次 [23] - 野生东北虎数量从2015年27只增至70只,东北豹从42只增至80只,活动范围向浅山区扩展 [25] - 设立村屯三级防护体系,开发巡护APP实现实时预警,选聘8379名生态管护员实施"一户一岗"政策 [27][29]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中国加快构建国家公园体系,首批设立东北虎豹等5个国家公园 [12]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为旗舰物种保护典范,展现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 [17] - 通过跨学科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贡献全球生态保护中国经验 [19]
陕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陕西日报· 2025-05-20 23:01
5月20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获悉:陕西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法规制度, 加强调查监测,强化执法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陕西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较密集的重要区域,其中秦岭地区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 地区之一。根据林业及农业部门数据,陕西有陆生野生动物792种、鱼类140余种、种子植物4600余种。 陕西先后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 目标纲要》等规划体系,印发《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等,基本构 建了具有陕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政策体系。 陕西构建"一站多点(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布局,拥有8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布设 503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建设了西部地区唯一的环境DNA生物监测实验室,开展黄河流域(陕西段) 陆域和干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等专项调查工作。 陕西生态环境、林业、公安、水利等部门持续开展"绿盾""网盾""亮剑护河"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 各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活动;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作为重点,开展遥感监测,对疑 似生态破坏问题线索逐一进行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