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

搜索文档
大规模举报运动兴起,多人因“不当言论”被炒,柯克被枪杀后美国更分裂了
环球时报· 2025-09-14 22:52
事件背景与政治影响 - 知名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在犹他州大学演讲期间遭枪击身亡 其政治立场包括支持拥枪、反对多元性别和反移民 加剧美国社会撕裂 [1] - 嫌犯罗宾逊面临谋杀、开枪致人重伤和妨碍司法公正等多项重罪指控 将于9月16日首次出庭 犹他州总检察长称所有可能性包括死刑均在考虑中 [3] - 美国定于9月21日在亚利桑那州大型体育场为柯克举办追悼会 特朗普表示有义务参加追悼会和葬礼 [3] 社会舆论与审查行动 - 共和党政客和右翼人士发起网络举报运动 针对对柯克之死"赞赏、辩解或轻描淡写"的言论 致使其被解雇 外籍人士面临签证吊销、拒签或驱逐出境 [1][4] - 保守派活动人士建立名为"查理·柯克的谋杀者"网络曝光网站 宣称已收到近3万份举报 共和党籍众议院成员提议对相关评论者实施终身社交媒体禁令 [4] - 美国副国务卿兰道表示 外籍人士若在社交媒体上"赞赏、辩解或轻描淡写柯克之死"将被视为美化暴力 面临签证吊销、拒签或驱逐出境 并呼吁网民举报 [5] 企业及机构应对措施 - 美国办公用品零售商解雇密歇根州门店员工 因其拒绝打印柯克相关海报 [4] - 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卡罗来纳黑豹队开除一名员工 DC漫画公司取消一名作者的漫画连载 因两人在社交媒体嘲讽柯克之死 [4] - 加州州立大学一位教授因发布讥讽性表情包被解除教职 [4] 国际影响与连锁反应 - 墨西哥国会人员因电视评论柯克之死受谴责后辞职 电视台公开道歉 英国牛津大学辩论会候任主席因不当言论面临处分 [7] - 柯克被杀案引发伦敦爆发近几十年来最大规模极右翼集会 约15万人参加反移民集会 同时有数千人举行反对种族主义集会 [7] - 马斯克通过视频演讲参加伦敦示威集会 指责左翼为谋杀者政党 称暴力即将来临 煽动英国更换政府并解散国会重新大选 [7] 社会冲突与法律争议 - 伦敦示威期间抗议者与警方发生暴力冲突 造成26名警员受伤(其中4人重伤) 警方逮捕25人 英国政府部署1.6万名警察维持秩序 [7] - 美国个人权利与言论基金会法律总监指出 大规模举报解雇行动违宪 将产生寒蝉效应 认为相关言论受宪法保护 [6] - CNN主持人表示柯克事件传播后 仇恨、指责、报复和分裂言论兴起 反映美国社会已支离破碎 [6]
超10万人参加伦敦右翼反移民集会,马斯克“现身”呼吁英国重新选举
观察者网· 2025-09-14 08:29
示威活动规模与性质 - 英国伦敦爆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右翼示威活动之一 参与人数达11万至15万人 远超警方预期 [1][2] - 活动由极右翼活动家汤米·罗宾逊组织 被宣传为"言论自由节" 示威者举英国米字旗、圣乔治十字旗及美以国旗 戴MAGA帽子 [2][5] - 示威者高呼批评英国首相斯塔默的口号 举"阻止这些船""送他们回家"等标语 呼吁驱逐乘船抵英的寻求庇护者 [2] 冲突与警方应对 - 部分示威者与警方爆发激烈冲突 导致26名警察受伤 其中4人伤势严重 警方拘捕至少25人 [1][12] - 伦敦警方部署超过1600名警察 包括从其他警队调来的500人 遭遇"不可接受的暴力" 警察被踢打及投掷瓶子、照明弹等物品 [8][11] - 示威者试图闯入安保区域及"反对种族主义"集会区域 警方正确认参与骚乱人员 将采取强力行动 [9][13] 移民问题背景 - 移民问题成为英国首要政治议题 盖过对经济衰退的担忧 英国庇护申请数量创纪录 今年超28000名移民乘小船穿越英吉利海峡抵英 [14] - 示威活动将英国近期紧张的反移民氛围推向高潮 导火索为7月一名埃塞俄比亚男子因性侵14岁女孩被捕 引发多地针对移民安置酒店的抗议 [1] 关键人物言论与支持 - 马斯克通过视频连线现身集会 称"暴力即将来临" 呼吁"反击" 批评英国因大规模失控移民被破坏 主张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14][15][17] - 罗宾逊批评英国法院"裁定无证移民权利凌驾于当地社区" 称移民享有比英国公众更多权利 赞扬示威展现"爱国主义浪潮" [7] - 法国极右翼人物泽穆尔声称英国人正被"来自南方和穆斯林文化的人"替代 被"前殖民地所殖民" [19] 相关事件与人物背景 - 罗宾逊为英国极右翼代表人物 创立反伊斯兰教、反移民的英格兰防卫联盟 去年因藐视法庭罪被判入狱18个月 今年5月出狱 [5][18] - 活动向遇刺的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致敬 包括举其画像及默哀演奏《奇异恩典》 原计划邀请特朗普前策略师班农未果 [5][19]
超10万人涌上街头,马斯克“现身”:英国该换政府了
观察者网· 2025-09-14 08:11
事件规模与性质 - 英国伦敦爆发大规模反移民示威活动 参与人数达11万至15万人 被描述为英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右翼示威活动之一 [1][3] - 示威活动名为"团结王国"或"言论自由节" 由英国极右翼活动家汤米·罗宾逊组织 其创立的英格兰防卫联盟以策划反伊斯兰教、反移民集会闻名 [3][6] - 同期有约5000人在伦敦参与"反对种族主义"集会 形成针锋相对局面 [8] 示威诉求与参与者特征 - 示威者高呼批评英国首相斯塔默的口号 举着"阻止这些船"、"送他们回家"、"够了 救救我们的孩子"等标语 呼吁驱逐乘船来英寻求庇护的移民 [3] - 参与者展示英国米字旗、圣乔治十字旗 以及美国和以色列国旗 部分人佩戴"让美国再次伟大"帽子 [3] - 法国极右翼政治人物埃里克·泽穆尔声称示威者正被"来自南方和穆斯林文化的人"替代 并称"被前殖民地所殖民" [14] 冲突与警方应对 - 示威者与警方爆发激烈冲突 导致26名警察受伤 其中4人伤势严重 警方拘捕至少25人 [1][10] - 伦敦警方部署超过1600名警察 包括从其他警队调来的500人 遭遇"不可接受的暴力" 包括被踢打及投掷瓶子、照明弹等物品 [8][10] - 部分示威者试图闯入安保区域及反对种族主义示威者所在区域 警方强调将确认参与骚乱者并采取强力行动 [8][10] 政治人物与外部支持 - 美国亿万富翁马斯克通过视频连线现身集会 声称英国因大规模失控移民被破坏 呼吁解散议会并重新选举 [11][13] - 马斯克多次涉足欧洲国家政治 表达对极右翼人士支持 并多次发声力挺罗宾逊 [13] - 活动邀请美国右翼评论员凯蒂·霍普金斯、法国极右翼人物泽穆尔发言 原计划邀请特朗普前策略师班农 [14] 社会背景与触发因素 - 移民问题成为英国首要政治议题 庇护申请数量创纪录 今年以来超过28000名移民乘小船穿越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 [11] - 示威活动直接触发因素为7月一名埃塞俄比亚男子因性侵14岁女孩被捕 引发英国多地针对移民安置酒店的抗议 [1] - 活动同时向遇刺的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致敬 包括默哀片刻及演奏基督教歌曲《奇异恩典》 [14]
政治暴力受到谴责,舆论担忧更多动荡,特朗普盟友演讲时遇刺
环球时报· 2025-09-11 22:40
事件概述 - 美国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在犹他山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 终年31岁 枪手从屋顶开枪 仅开一枪 目标直指一人 被定性为"有针对性的政治袭击" [1][3] - 事件引发美国跨党派谴责 但国会山默哀演变为两党争吵 共和党与民主党相互指责 [6] - 特朗普称柯克为"真理和自由的殉道者" 指责激进左翼言论导致恐怖主义行为 并宣布追授"总统自由勋章" [4] 政治背景与影响 - 柯克是特朗普MAGA阵营最具影响力的"网红"之一 创建保守派组织"美国转折点" 宣传低税收小政府理念 曾大力支持特朗普竞选 [4] - 柯克经常发表争议性言论 包括质疑黑人飞行员因多元化目标获工作 称黑人袭击白人频率是白人袭击黑人的3倍 [6] - 事件加剧美国政治分裂 专家警告美国处于内战边缘 两大政治阵营如敌对部落对峙 国家陷入战火危险比以往更大 [1][7] 社会反应与舆论 - 左翼网民对柯克之死幸灾乐祸 右翼阵营呼吁政治清算与复仇 专家称对政治动机袭击的容忍度正惊人攀升 [7] - 芝加哥大学调查显示约40%民主党人支持使用武力罢免特朗普 约25%共和党人支持使用军事手段制止抗议活动 [7] - 在线请愿书曾征集近1000签名呼吁禁止柯克演讲 但校方援引宪法第一修正案坚持言论自由承诺 [6] 政治暴力趋势 - 自2021年1月6日以来 美国记录300多起出于政治动机的暴力行为 经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长的政治暴力时期 [8] - 2024年7月特朗普在竞选活动中被枪手打伤 两个月后第二次暗杀企图被挫败 另有民主党州长住所遭纵火 州议员被杀害等事件 [8] - 社交媒体回声室效应与枪支易得性助长分裂言论 导致社会神经紧绷 增加流血事件可能性 [8] 专家分析 - 普林斯顿大学专家指出非人性化言论广泛使用 枪支泛滥 虚假信息传播 对机构信任消失等因素共同构成棘手问题 [9] - 德国媒体评论称政治两极分化演变成不可调和的"部落战争" 消灭政治敌人优先于塑造未来 目前无人能终结这一趋势 [9]
深度|订阅超百万“美版公众号”Substack联创:我们进入了注意力稀缺世界,真正稀缺的不是内容,而是值得你付出注意力的优质内容
Z Potentials· 2025-09-11 03:21
核心观点 - Substack作为付费订阅内容平台 致力于构建独立创作生态 通过直接连接创作者与受众 对抗AI低质内容 重塑健康媒体行业[3][9][11] - 公司完成1亿美元融资 计划加速网络效应扩张 重新定义产品形态与公司规模[42][43] - 平台核心价值在于"独立性" 让创作者坚持自我表达并直接变现 同时通过技术工具降低创作门槛[11][16][27] 文化影响力与言论自由 - 2020年媒体环境高度紧张 大量媒体人被解雇 社交平台封禁争议账号 Substack成为当时唯一捍卫言论自由的基础设施[10] - 平台为自由派媒体人提供庇护 承接被传统机构抛弃的优秀作者 从商业和文化角度均获得收益[12] - 通过允许创作者导出订阅者数据并自由离开 反而建立长期信任关系 出现"回旋镖"式回归现象[15] 商业模式与产品演进 - 最初要求内容全付费 但首个客户用Mailchimp组合免费邮件引流 促使平台增加免费层级作为付费转化前提[20] - 早期被批评为"带商业模式的博客" 但实际发展出播客和完整网络生态 远超博客范畴[7][14] - 创作者依赖Twitter等社交平台引流存在风险 平台算法变动可能造成生存危机 因此Substack自建网络[21][22] 算法与广告策略 - 算法本身非问题 关键在目标函数设定:若对齐用户兴趣而非广告收入 将产生完全不同结果[23][24] - 考虑引入广告但需重构模式 避免与传统社交媒体同质化 现有作者通过赞助获得收益的方式值得借鉴[25] - 视频内容付费习惯尚未像文字那样成熟 但平台持续探索多媒介形式[24] AI技术与内容质量 - 开发AI工具自动将Facetime通话转化为多格式内容(播客/视频/转录稿/多语言版本) 提升创作效率[26] - 世界面临两种走向:AI生成低质内容使人退化 或技术赋能独立创作者产出更优质作品[9][26] - 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 真正缺乏的是值得投入的高质量内容 而非内容数量本身[9][28] 行业价值重估 - 平台实现价值捕获与创造的对齐:知名作者在传统媒体年薪8万美元 在Substack上价值可达100万美元[29] - 类比风险投资对软件行业的影响 平台解放文化产业创作者 使其获得远超体制内的收益机会[30] - 出现"重组"趋势 个体作者发展成媒体公司(如Barry Weiss) 平台专门团队支持媒体创始人规模化[31][33] 未来媒体形态 - 提出"媒体二分法":娱乐型内容追求即时满足但长期侵蚀用户 文化型内容塑造人格并推动社会协作[34][36] - 学术出版体系存在缺陷 peer review机制可能助长假科学 平台探索学者直接公开发表的替代方案[37] - 书籍出版周期长(约3年)且印刷产能集中 与Substack即时触达十万订阅者的效率形成鲜明对比[38][39] 融资与发展规划 - 新一轮融资用于加速飞轮效应 重建公司结构与产品形态 匹配互联网级网络规模[43] - 长期愿景是结合"独立模式"与"互联网网络效应" 形成独特生态[43] - 平台定位为文化动力引擎 支持创作者进行创造性冒险 突破算法限制[11][16]
哈佛赢了!
国际金融报· 2025-09-04 08:20
法律裁决 - 波士顿联邦地区法官裁决特朗普政府冻结哈佛大学26亿美元联邦资助的行为未遵循正当程序 应恢复拨款[1] - 法官裁定政府冻结并削减哈佛科研经费是因该校拒绝联邦反犹太主义工作组要求而实施的非法报复[4] - 法官强调必须保护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论自由 同时坚决打击反犹太主义[4] 大学立场 - 哈佛校长表示裁决证明学校在捍卫学术自由 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核心原则方面的立场[4] - 哈佛研究人员担心资金未必迅速恢复 因政府可能上诉或通过其他方式阻碍资金发放[5] - 哈佛曾指控政府实施报复 侵犯其第一修正案权利并违宪干预学校研究和言论自由[6] 政府行动 - 白宫对裁决表示强烈反对 称法官为"奥巴马任命的激进法官"并将立即提出上诉[5] - 政府4月11日要求哈佛在校园抗议 学术方向和招生政策上作出系统性改革 理由为纵容反犹太骚扰[6] - 政府同日冻结哈佛220亿美元科研经费 5月宣布哈佛不再有资格获得新拨款并取消大量科研合同[6] 资金影响 - 被冻结项目涉及渐冻症研究 NASA宇航员辐射检测芯片研发和新兴生物威胁研究等[6] - 特朗普政府曾要求哈佛支付不少于5亿美元高额资金以换取恢复联邦资助[6] - 哥伦比亚大学同意支付2亿美元 布朗大学支付5000万美元以结束争端并恢复资金[7]
消息人士:美国特朗普政府考虑对实施欧盟科技法的官员实施制裁
搜狐财经· 2025-08-26 09:48
美国政府对欧盟《数字服务法》的潜在制裁行动 - 特朗普政府考虑对负责实施欧盟《数字服务法》的欧盟或成员国官员实施制裁 主要形式可能为签证限制 此举旨在对抗欧洲压制保守派声音的企图[1][3] - 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但已就制裁议题举行内部会议 具体针对对象尚未明确[3] - 特朗普政府威胁对征收数字税的国家商品加征"后续额外关税" 要求取消相关立法[3] 美国与欧盟的贸易与政策紧张关系 - 双方关系因关税威胁、紧张谈判及美国对科技公司待遇的批评而持续紧张[3] - 美国国务院指令驻欧洲外交官发起游说活动 旨在建立对《数字服务法》的反对意见并推动其修订或废除[3] -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命令外交官定期与欧盟各国政府沟通 传达对法案及美国公司财务成本的担忧[4] 《数字服务法》的内容与双方立场分歧 - 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科技巨头加强处理非法内容(包括仇恨言论和儿童性虐待材料)以提升网络安全性[3] - 华盛顿指控欧盟在打击有害内容过程中对言论自由实施"不当"限制 认为该法案进一步加剧限制[3] - 欧盟委员会反驳美国审查指控 强调言论自由是基本权利且处于法案核心 同时保障在线信息自由[4]
特朗普政府据称考虑制裁欧盟官员,欧元下挫1%
华尔街见闻· 2025-08-25 21:00
美欧数字监管政策冲突 - 特朗普政府考虑对执行欧盟《数字服务法案》的官员实施签证限制等制裁措施 因不满该法案审查美国人言论及给美国科技公司带来沉重负担 [1] - 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上周举行内部会议讨论潜在惩戒措施 可能针对欧盟或成员国官员 [1] - 此举加剧美欧关系紧张 双方已在关税和科技公司待遇问题上存在分歧 [1] 市场反应与数据表现 - 欧元兑美元汇率下挫近1% 报1.1619 市场对制裁威胁反应强烈 [1] 欧盟政策立场与反驳 - 欧盟坚决否认压制言论自由 称《数字服务法案》核心是保障言论自由这项基本权利 [4] -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该法案旨在通过要求科技巨头加大力度打击非法内容(包括仇恨言论和儿童性虐待材料)使在线环境更安全 [4] - 欧盟反垄断与技术事务主管强调新科技法规为保持网络市场开放性 并非专门针对美国公司 [4] 美国施压策略与行动 - 美国国务卿已指示驻欧外交官发起游说活动 定期与欧盟及成员国政府沟通传达对法案的关切 包括言论自由限制和财务成本问题 [5] - 今年5月美国曾威胁对"审查"美国人言论的个人实施签证禁令 可能针对监管美国科技公司的外国官员 [5] - 美国国务院未证实制裁报道 但表示深切关注欧洲日益增加的审查行为 [5]
李在明批评韩国反华集会:已超出言论自由范畴
新京报· 2025-08-13 05:18
政治外交事件 - 韩国部分地区出现反华集会 涉及辱骂和暴力行为[1] -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向韩方提出严正交涉 要求保障中国公民人身安全[1] - 韩国政要李在明批评集会超越言论自由范畴 要求防止针对外国人歧视[1]
特朗普向UCLA索要10亿美元和解金,加州州长:这是政治敲诈,不会低头
观察者网· 2025-08-10 07:15
特朗普政府与UCLA的和解争议 - 特朗普政府以UCLA支持"反犹主义"为由冻结该校5.84亿美元联邦科研资金,并提出10亿美元和解金要求以解冻资金 [2][3] - 和解协议还包括设立1.72亿美元赔偿基金用于补偿受影响的犹太学生,并取消与种族相关的奖学金及招聘多元化声明 [2][6] - 若接受和解,UCLA将成为美国高校与白宫达成的最贵和解协议,远超哥伦比亚大学2.21亿美元和布朗大学5000万美元的和解金额 [2] UCLA的财务状况与应对措施 - UCLA约11%收入依赖联邦拨款和合同,5.84亿美元资金冻结将对其运营造成重大影响 [3] - 校方表示正在审查司法部文件,并强调巨额罚金将摧毁公立大学体系,损害学生及加州民众利益 [3] - UCLA校长承诺保护师生利益并捍卫学校价值观,但未明确是否接受和解 [3][6] 美国高校行业动态 - 特朗普政府对多所高校展开"清算",要求根除"反犹主义"并废除少数族裔招生倾斜政策,哈佛大学已提起诉讼 [3][7] - 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已接受和解协议,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解未涉及罚款,哈佛仍在谈判中 [7] - 行业担忧政府行为威胁言论自由,部分团体认为对以色列政策的批评被错误归类为反犹主义 [6] 事件背景与行业影响 - 争议源于UCLA被指控默许亲巴勒斯坦抗议者阻碍犹太师生进入校园,司法部认定其存在系统性反犹 [4] - 人权组织指出中东冲突加剧校园歧视现象,但政府未对伊斯兰恐惧症展开同等调查 [6] - 事件反映联邦政策对高等教育拨款依赖性的干预风险,可能重塑高校治理结构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