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荒漠化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科学治沙,从这座东北小城出发
新华社· 2025-06-17 11:31
治沙历史与成就 - 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在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沙窝子",沙化土地面积占比达96% [1] - 1952年成立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后发展为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是新中国首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 [1] - 通过樟子松造林技术,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6%降至36.56%,扬沙天气从1953年的43天降至近年平均5天 [6] - 樟子松造林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目前推广至"三北"地区,总面积超1000万亩 [3] 技术创新与推广 - 刘斌团队开创樟子松"北树南移"技术,通过防寒土等措施使成活率提升 [3]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成立后,建立种苗基地并开展技术培训 [6] - 章古台镇樟子松育苗面积超1万亩,年产各类苗木约20亿株 [6] - 2023年樟子松等树种出口蒙古国,用于该国荒漠治理 [8] 治沙人物与传承 - 护林员李东魁坚守8500亩樟子松林30余年,使用传统方式巡护 [3][5] - 科研人员与基层工作者形成治沙接力,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9] 生态效益与国际影响 - 固定6座万亩流动沙丘,形成显著生态屏障 [6] - 中国治沙技术正跨越国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9]
大国院士丨追沙院士——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
新华社· 2025-06-17 08:52
大气科学研究与沙尘暴治理 -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团队专注沙尘暴研究20余年,发明移动沙尘监测系统和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提出半干旱气候变化理论 [5][6][8] - 团队在兰州建立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设计大模型预测天气 [16] -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大风频发,沙尘传输高度达两三千米,"三北"防护林使中国北方沙尘减少40%,但无法阻挡高空跨境沙尘 [11][13] 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演变 - 黄土高原生态改善主因包括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及大气环流变化带来的降水增加,但长期趋势仍不确定 [18][19] - 西北变暖改变农作物周期,如陇南可种植冬小麦后复种燕麦 [19]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成功阻止沙漠扩张,但沙漠本质不会变为草原 [21][23] 国际合作与治沙技术 - 中国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技术引领全球荒漠化治理,但需各国协作减少沙尘源 [13][21] - 全球变暖削弱西风带,导致大气环流阻塞,类似"大脑血块",引发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 [15][16] 科研精神与团队建设 - 黄建平团队扎根西北,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理念,吸引年轻人加入荒漠化研究 [5][25][27] - 团队开发全球疫情预测系统,疫情期间每十天更新预测结果 [2]
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会见欧盟国家驻华使节团
快讯· 2025-06-17 01:23
国际合作与交流 - 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表示愿持续深化与欧盟国家的合作交流 [1] - 双方将进一步扩大在文物保护、新能源发展、水资源管理、荒漠化治理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1] - 此次会见旨在推动双方友好合作迈上新台阶 [1] 重点合作领域 - 新能源发展成为甘肃与欧盟合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1] - 水资源管理和荒漠化治理被列为双方深化合作的领域 [1] - 文物保护也被提及为合作交流的重要领域 [1]
从戈壁荒山到天山花海 卫星视角“瞰”生态巨变
央视网· 2025-04-26 22:08
生态治理成果 - 天山西部伊犁河谷6万亩荒山经过荒漠化治理转变为万顷沃野和天山花海[1] - 植被覆盖率从近乎零提升至72% 降雨量增加4-8毫米[14] - 卫星影像对比显示2016年为戈壁荒山 2024年已绿意盎然[10][12] 农业与工业布局 - 治理区域形成上万亩小麦 玉米 油菜 薰衣草基地及200多万株果树 杏树[8] - 建成"紫色花海—绿色粮田—金色果园—深加工工厂"一体化现代产业园[14] 文旅产业表现 - 虞美人花海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举办"夕阳花海"摄影比赛[1][4][6] - 去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 五一假期日均游客量预计破万[18] - 配套开发玻璃水道 彩虹桥滑行等体验项目及特色住宿营地[16] 生态经济转型 - 实现"农业 工业 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模式[14] - 从人迹罕至的荒原转变为旅游打卡地 带动区域经济升级[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