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减损

搜索文档
粮食减损过硬“新招”让颗粒归仓有保障 科技赋能夯实粮食安全
央视网· 2025-05-28 03:27
粮食科技创新成果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10项粮食流通科技创新成果,涉及粮食仓储、粮油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1][5] - 粮仓智慧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储粮数量高精度监测、储粮物联追溯技术 [5] - 粮食收购智能扦检系统已在湖南益阳应用,实现稻谷、玉米等粮食收购、出库环节自动扦样和22项质量指标无人化检验 [7] 绿色储粮技术应用 - 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超5500万吨 [7] - 四川小麦从田间收割到烘干入库实现"不过夜",科技赋能让"颗粒归仓"更有保障 [8] - 全国已建成55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推广使用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 [19] 粮食烘干技术进展 - 小麦机收后直接运至烘干房,几小时内完成脱水,实现"即收即烘" [14] - "混流式"烘干技术确保受热均匀,小麦含水率控制在12.5%—13.5%之间,符合国家储备库入库标准 [16] - 三台县创新烘干"共享"模式,通过集体资金入股、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社会化服务 [18] 节粮减损成效 - 三台县已建成44个烘干中心,覆盖主要产粮乡镇,预计每年减少粮食霉变损失超3万吨 [18] - 政府为种粮大户提供每吨30元的烘干费用补贴,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18] - 农民对产后节粮减损、烘干进仓服务需求显著 [12]
四端协同发力把牢粮食安全关
新华日报· 2025-05-19 21:39
粮食安全战略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建设目标 [1]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细化为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具体方向 [1] - 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在增产、减损、乘势、除弊四方面协同发力 [1] 增产措施 - 严守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2] -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面积,遏制"非农化"和"非粮化" [2] -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推动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2] - 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重点保护黑土地 [2] - 推进土地流转归并,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 [2] 减损措施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 [3] - 生产端加强病虫害防治和农技推广,减少"机器伤粮"现象 [3] - 仓储端推广科学储粮技术,降低霉变、虫害等损耗 [3] - 加工端推广轻度磨皮、柔性碾米等工艺,减少过度加工损耗 [3] - 运输端推动"四散化运输"和公铁水联运,减少运输环节损耗 [3] - 消费端倡导节约粮食,构建绿色消费长效机制 [3] 科技创新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业新质生产力"确定为战略方向 [4] - 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智能化 [4] - 从单一耕地资源转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拓展 [4] - 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发展,推动粮食产业全面绿色转型 [4] - 近年来耕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种业技术持续突破 [4] 农资安全 - 加强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管 [5] - 严打假劣农资犯罪行为,公布典型案例 [5] - 开展农药隐性添加、劣质农膜回收等专项检查 [6] - 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专项整治,加强执法与司法衔接 [6] - 构建全过程监察、全链条监管机制 [6]
春耕:坚决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新京报· 2025-05-08 02:05
粮食产量与安全 - 2024年全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历史性增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0多亿斤跃升至当前水平 [1] -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标准,实现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 [2] - 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2] 粮食安全战略 - 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2] - 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必须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2] - 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 [2] 耕地保护措施 -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4]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聚焦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目标 [4] - 加强耕地治理修复,特别保护黑土地资源,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撂荒地复垦 [4] 农业科技创新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5] - 推广无人机、北斗导航等智能装备,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5] - 在作物育种、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仍存在差距,需突破核心技术 [5] 种业与农机发展 - 种业是农业"芯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突破性品种研发 [5] - 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 [5] - 重点突破高端智能农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领域短板 [5] 智慧农业推进 - 强化智慧农业顶层设计,集中资源补齐短板 [6] - 支持传感器、芯片、算法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智能监测、精准作业等技术落地 [6] - 加强智慧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6] 粮食减损行动 - 每年粮食浪费约3500万吨,占总产量6%,节粮减损等同增产 [7] - 实施《反食品浪费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推进全链条减损 [7] - 开展"光盘行动",构建粮食节约长效机制,增强全民节粮意识 [7] 农业现代化目标 - 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端稳中国饭碗 [8] - 扎实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8] -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8]
舌尖上的“环保账单”:吃不完的白米饭竟藏着甲烷减排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11:51
全球食物浪费现状 - 全球每年约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或损失,其中生产到零售环节的粮食损失达13.9% [1] - 每降低1%粮食损失率相当于增产2700万吨粮食,可满足7000万人一年需求 [1] - 中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其中生产和收获环节占27%,储存运输占33%,消费占31% [1] - 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16.7%、18.1%,稻谷浪费量居首 [1] 食物浪费的环境代价 - 生产被浪费的粮食消耗大量水资源、化肥、农药等资源 [2] - 食物浪费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稻谷生产过程中的甲烷排放使其成为减排关键对象 [1][2] - 浪费导致生态问题:东北黑土地退化、华北地下水漏斗、南方稻区重金属污染 [2] 政策与法规进展 - 中国202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成为全球第四个相关立法国家 [3] - 29个部委已建立联动机制,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反食品浪费统计机制建设与白皮书发布 [3] - 联合国2030年目标要求将零售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人均食物浪费减半 [3] 实施挑战与改进方向 - 当前落实以发文宣传为主,实质性监管与执行举措较少 [3] - 奖惩机制不健全、地方积极性不足、行业标准实用性低是主要障碍 [3] - 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协同管理机制,提升政策执行效能 [3] - 需推动从宣传倡导向法律规范、制度约束转变 [3] 多维度解决方案 - 需解决消费文化(如聚餐剩菜传统)、信息不对称(菜单缺乏标准化)、公款消费等问题 [4] - 完善标准体系如推动菜单标准化 [4] - 更新技术手段与转变消费理念 [4] - 协同推进节粮减损与反食品浪费工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