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端午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小艾虎”的温情
人民日报· 2025-05-31 22:02
端午节民俗文化 - 端午节传统习俗包括吃粽子、系五色丝、赠送布老虎"小艾虎",以保护孩童免受毒虫和邪祟伤害 [1] - "小艾虎"是民间虎文化和图腾崇拜的体现,具有保家护院、抵抗邪祟的功能 [1] - "小艾虎"的独特设计包括南瓜眼(象征招财进宝)和粽子鼻(用于辟邪) [1] - 河南灵宝和山西长治的"小艾虎"缝制"五毒"图案,寓意"以毒攻毒" [1] 地域特色与习俗 - 甘肃的"小艾虎"在尾巴上缝制花朵,端午后扔入水中以消除"天花",祈求孩子健康 [2] - 天津街头出现"老虎褡裢",用碎布制作辣子、蒜头等串联成辟邪物件 [2] - 河南灵宝的儿童佩戴金箔纸项圈和药葫芦,源自老子治瘟疫的传说 [2] 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 "小艾虎"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蕴含温情与关怀 [3] - 民间工艺美术特征包括夸张而不失情趣,狂放而不失柔美,兼具实用性和浪漫想象 [3] - 现代设计中融入"小艾虎"元素,如节日海报、养生锤、首饰等,延续端午文化 [3]
五月五过端午 赛龙舟敲锣鼓(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5-31 22:02
图①: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社区,当地村民将盐步老龙抬出 水面。 佛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广东佛山,现存最古老的龙舟盐步老龙"抖落"一身淤泥,再度出水,拉开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 化序幕;在湖南汨罗,"龙舟故里"千帆竞渡,各国队员齐心协力的竞技间,奏出了世界文化多元融合的 交响曲;在福建福州,夜赛龙舟活力四射,为古村夜间经济、特色文旅的发展开拓了崭新空间;在重庆 巴南、湖北鄂州,水上龙舟被带到陆地,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趣味性与灵活性……锣鼓阵阵,挥桨激浪, 更具年轻态与时代感的端午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编 者 湖南汨罗 图②: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三溪村夜间龙舟赛上,参赛选手们奋力 挥桨前行。 卓方彬摄(人民视觉) 图③: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新区海南幼儿园,孩子们通过"旱地龙舟"比 赛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翟慧勇摄(影像中国) 图④:在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梓门桥镇街埠头村,龙舟在测水河上竞渡。 李建新摄(影像中国) "五月五,是端阳。龙舟下水喜洋洋。"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寄托着厚重的家国情怀,承载着多彩 的节日习俗,而龙舟竞渡则是端午节活动中最有节庆气氛的场面之一。 ...
文化中国行丨在屈原故里,端午是持续近一个月的节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31 13:44
端午节文化传承 -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由湖北秭归、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三省四地联合申报[2][16] - 秭归保留独特端午习俗,当地有"端午比年大"的说法,节日持续近一个月,分为头端午(初五)、大端午(十五)、末端午(二十五)[2] - 秭归端午习俗包括纪念屈原、挂对联、挂艾草、全家团圆、吃新面等,对联内容多与屈原精神相关[4][6] 屈原文化影响 - 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形成"三闾骚坛"诗社,从明代延续至今,现有30多家分社、2500多名成员,成员多为当地农民[9][15] - 诗社遵循古韵用方言吟唱屈原诗词,内容涵盖《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传承"亦余心之所善兮"等名句精神[11][20] - 农民诗人黄家兆创作120多首诗歌,记录田间生活,当地中小学开设屈原诗词课程,形成全民学诗氛围[13][15] 龙舟运动发展 - 高校龙舟队成为端午赛事主力,北大龙舟队由本科生至博士生组成,每日训练1.5小时[25][27] - 清华女子龙舟队展现"巾帼不让须眉"气势,队员来自不同专业和国籍,体现团队协作精神[29] 屈原精神内涵 - 《楚辞》作品如《离骚》(373句2777字)、《渔父》传递爱国情怀与廉洁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成为名句[20][22] - 宋代李公麟《九歌图》以白描手法再现屈原笔下的神话世界,体现"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24] - 端午习俗中挂艾草、吃橙子等物候特征与屈原《橘颂》等作品形成文化呼应[6][20]
端午假期首日,北京市属公园接待游客31.67万人次
新京报· 2025-05-31 11:03
游客接待数据 - 端午假期首日北京市属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共接待游客31.67万人次 [1] - 游客量排名前三的公园分别为天坛公园7.72万人次、颐和园6.63万人次、北京动物园2.72万人次 [1] 节日特色活动 - 市公园管理中心推出科普游园会、艺趣游园会、文化游园会三大类共70余项活动 [1] - 陶然亭公园作为科普游园会主会场,吸引大批亲子家庭参与场景化科普与互动项目 [1] - 天坛公园开展非遗文化互动体验,包括缠五彩粽子、编端午手绳及线上礼乐直播 [2] - 紫竹院公园举办民乐音乐会,演奏传统乐曲如《龙船》《良宵》等 [2] 传统文化体验 - 天坛公园非遗传承人带领游客体验传统手工艺,并举办中和韶乐讲座 [2] - 陶然亭公园提供钟馗拓印、手绘团扇、DIY龙舟风车等传统游戏 [1] - 紫竹院公园设置端午情·童趣梦小市集,展示手工香囊、糖画等非遗产品 [2] 亲子与儿童活动 - 各公园游乐场、游船成为亲子家庭游园经典项目 [2] - 国际儿童节期间将推出文化研学、家庭书市、红色课堂等儿童专属活动 [2] 环境与服务保障 - 公园将做好雨后环境设施清洁,持续提供安全周到的游园服务 [2]
挂香囊、系彩绳、沐兰汤 粽香串起南北风味 尽显端午文化魅力
央视网· 2025-05-31 05:09
端午民俗活动 - 辽宁营口红旗大集展示传统民俗装饰如粽子挂件、把门猴、五彩绳等[4] - 红旗大集开设端午粽子宴 推出6只重达13斤的巨型粽子 其中特色鲅鱼粽子采用当地鲅鱼块制作[6] - 浙江萧山进化镇端午节有煮草药水沐浴习俗 使用艾草、菖蒲、白兰花等草药 寓意除晦气[9][12] - 福建莆田端午节持续5天 有沐"午时水"和吃"午时蛋"习俗 蛋用午时草和井水煮制呈黄色[14][16] - 贵州瓮安苗族同胞端午节包粽子打糍粑 身着盛装跳传统舞蹈"九龙穿洞"[19] 地方特色食品 - 辽宁营口推出特色鲅鱼粽子 采用当地特产鲅鱼块制作[6] - 福建莆田制作"午时蛋" 用午时草和午时井水炖煮 呈现黄色并带草药清香[16] - 贵州瓮安苗族同胞制作传统食品糍粑 将糯米放入石臼捶打[19] 传统习俗演变 - 浙江萧山沐兰汤习俗从沐浴泡脚演变为洗手或擦拭[12] - 福建莆田保留古老"五日节"传统 从五月初一持续到初五[14]
今日端午节!
证券时报· 2025-05-31 01:51
端午文化传承与创新 - 端午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符号,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新,龙舟竞渡成为最鲜明的文化标识[4] - 岭南水乡龙舟展现"一条船一条心"的协作精神,北方旱地龙舟赛则体现文化适应性创新[4] - 国际友人参与龙舟赛事,显示民族文化世界化传播的活力[4][6] 假日经济与消费趋势 - 端午带动创意消费,艾草花束结合传统草药与现代配件设计,吸引年轻消费者[7] - 文博场所推出端午主题文创产品,如国家图书馆香囊挂饰、故宫茶具套装,推动国潮消费[7][9] - 短途旅游需求激增,自驾与客运流量显著上升,反映节假日出行经济潜力[9] 文化精神内核 - 端午蕴含家庭团聚与亲情传承,粽香等习俗强化情感联结[9][11] - 屈原精神体现为"上下求索"的进取态度,与天问二号太空探索形成古今呼应[11][13] - 节日承载的文化信仰跨越地域差异,形成民族共同价值认同[11] 产业联动效应 - 龙舟赛事衍生消费链条,从赛事运营延伸至周边产品开发[6] - 传统饮食(粽子、咸鸭蛋)与现代文创结合,激活非遗商业价值[7][9]
榴花词韵浴芳兰
人民日报· 2025-05-30 22:22
端午的起源与文化演变 - 端午起源有多种说法,孕育了形式多样的风俗活动,延至宋代完成从民间习俗到文化符号的蜕变 [1] - 宋词将端午的自然意象、民俗风物、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熔铸成文学景观,展现生命意识与家国情怀 [1] 宋代端午词中的自然意象 - 宋代词人善于捕捉端午时节的自然物候,如石榴花作为"五月花神",苏轼《阮郎归·初夏》中"榴花开欲然"以红色象征驱邪避凶 [2] - 韩元吉《谒金门·重午》通过梅子成熟和石榴花描写,抒发对生命成长的渴望和韶华易逝的感慨 [2] - 欧阳修《渔家傲》以榴花与绿杨的色彩交响、雨声与鸟鸣的视听通感,映射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2] 端午习俗的符号化与象征意义 - 龙舟竞渡、苇叶包粽、五色丝缠、艾草悬门等习俗在宋词中凝结为象征符号,兼具驱邪纳吉功能与祈福精神 [3] - 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以"红旗高举"渲染龙舟竞技氛围,龙舟化为驱邪纳福的流动图腾 [3] - 苏轼《浣溪沙·端午》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展现端午风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端午作为家国情怀的载体 - 宋代文人借端午寄托家国忧思,刘辰翁《摸鱼儿·和中斋端午韵》"醒复醒,行吟泽畔"道尽漂泊之痛 [4] - 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将个人情思编织进家国兴亡的宏大叙事 [4] - 陈与义《临江仙》以"高咏楚词酬午日"铭刻飘零之苦,使端午成为跨越时代的家国精神象征 [4] 端午书写的文化复合体 - 宋词通过自然、民俗、历史三重维度交织,构建端午习俗的文化复合体 [4] - 自然意象的瞬时性与历史记忆的永恒性碰撞,民俗仪式的集体性与个体情感独特性形成张力 [4]
一桨划过两千载
人民日报· 2025-05-30 22:22
龙舟文化传承 - 秭归县端午龙舟赛民俗延续至今,形成"端午比年大"的节庆盛典,包含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的持续一个月庆祝活动[2] - 龙舟竞渡是秭归端午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其《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 - 当地龙舟赛前举行"龙舟披红"仪式,用红布系挂龙舟寓意旗开得胜,比赛包含200米、500米直道赛及抢红夺标赛,2025年新增龙舟拔河项目[2][4] 龙舟队训练与组成 - 郭家坝镇龙舟队成立于2023年,40多名队员含农民、工人、教师等职业,年龄跨度28-55岁,日常训练集中在每日17点后[1] - 训练使用12人小龙舟(传统龙舟为22人),划手动作需与鼓手节奏高度同步,舵手负责方向控制[1] - 当地有"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的训赛传统,各乡镇队伍在端午前1-2个月即投入备战[1] 龙舟制造工艺演变 - 传统龙舟采用杉木材质,因质地轻、可塑性强能打造弧形船身,现比赛用龙舟多改用玻璃钢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特性[4] - 非遗传承人郑祥龙仍坚持手工制作木制小龙舟模型,旨在推动龙舟文化与端午文化的代际传承[4] 赛事场景与规则 - 比赛时10多支队伍统一着装,两岸观众聚集助威,抢红夺标环节需选手在龙舟靠岸瞬间跃出夺取红布定胜负[2] - 竞技过程中鼓点如疾风骤雨,划手劈波斩浪形成江水飞溅的壮观场面[2]
端午别名的由来
人民日报· 2025-05-30 22:2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关于端午节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的详细分析: 端午节名称与内涵 - 端午节拥有端阳、端五、五月五、重五、重午、仲夏节等20余个别名,反映其作为"箭垛式"节日的复合文化特征[1] - 仲夏节是最早且最切合节日本质的名称,源自农历五月处于夏季中间的时令定位[1] - 节日内涵与夏至密切相关,两者共同构成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夏至后阳气渐消引发古人防范意识[1][2] 历法系统关联 - 阳历夏至、干支历午月午日、阴历五月五分别代表三套历法系统对阳气极盛日的认定[4] - 端午名称最早见于西晋,指五月第一个午日(五月初一至十二),与"重午"(午月午日)形成双重时间标识[4] - 南北朝后三套历法习俗逐渐合流,节庆活动从整月浓缩至五月初五,名称统一为"端午"[4] 传统习俗体系 - 核心习俗围绕"留阳、争阳、辟邪"三大主题展开[3] - 留阳习俗包括采药(五月草药药效最佳)、铸镜(龙镜宝剑具神圣性)等物候利用[3] - 争阳习俗体现为赛龙舟、斗百草、摔跤等竞技活动,源自《隋书》记载的江南"斗力之戏"[3] - 辟邪习俗历经演变:战国兰汤沐浴→汉代五色丝→魏晋悬艾菖蒲→宋代雄黄酒,形成完整防疫体系[3] 历史演变轨迹 - 春秋战国时期节俗分散于整个五月,汉代开始向重数日(如五月五)集中[3] - 月令时代(先秦)节日多无固定日期,汉代历法精细化推动节俗日期固化[3] - 明清时期出现节期延长现象,如《红楼梦》记载贾府端午庆祝持续五天[4]
武汉60多项端午文旅活动邀你“粽情江湖”
长江日报· 2025-05-29 02:36
文旅活动策划 - 武汉推出超60项文旅活动,主题为"打卡武汉 粽情江湖",融合民俗体验、长江文化、夜游休闲等多元场景 [1] - 活动时间集中在5月31日至6月2日,覆盖东湖、黄鹤楼、黄陂等多个区域 [2] - 双节联动(端午与六一),长江之畔推出"文化+科技+亲子"融合新场景,包括四大码头的特色活动 [3] 民俗与创意活动 - 东湖全民龙舟赛在东湖帆船公园、楚风园、东湖沙滩、东湖听涛等多个水域开启 [2] - 武商梦时代WS热雪奇迹推出雪地龙舟赛、雪球大战等冰雪创意活动,背《离骚》可赢取雪票福利(每日限量5名) [2] - 黄鹤楼景区推出"鸣钟祈福礼"荆楚祈福仪式,夜上黄鹤楼推出情景剧《邂逅屈原,共赴诗意之旅》 [2] - 拓高乐武汉城市体育娱乐中心提供包粽子、缝制艾草香囊、汉服妆造等服务,"六一"当天有童趣狂欢活动 [2] 长江文化体验 - 红巷码头推出万里茶道数字漫游、湖北名茶品鉴、非遗刺绣香囊赢取活动 [3] - 汉阳门码头游船设置投壶体验区、非遗五彩绳编织课堂,新版《满江红・岳飞在武汉》互动情景剧登场 [3] - 粤汉码头《泛游碧波溯源船史》活动探寻造船技艺与航海传奇,机器人"笨笨"讲解长江文化 [3] - 长江荣耀号游船上演维吾尔族非遗"十二木卡姆"演出 [4] 亲子与夜游活动 - 木兰草原夜游季开启,白天赏10000平方米格桑花海,夜晚观看沉浸式演出《山海烬长歌》 [6] - 甘露山文创城萌童乐园启动水世界项目,上午看马戏,下午戏水 [6] - 武汉欢乐谷推出"武汉话动物园"巡游,包括蒜鸟、拉呱、马虎象等特色气模,搭配国民IP互动 [7] - 武汉园博园开启"超级英雄"童玩节游园会,蛋仔闯关等活动 [7] 自然景观与互动 - 全城"送你10万朵栀子花"互动在中山公园、琴台大剧院、万松园等地进行 [6] - 沙湖公园C区402个品种荷花迎来首轮花期,红、黄、白等多色系荷花开放 [6] - 武汉花博汇"花漾泼水狂欢节"于5月31日回归,百人战队全园巡游泼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