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补偿

搜索文档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破题多维生态保护?国常会再提生态补偿升级
南方都市报· 2025-05-24 07:11
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动态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强调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模式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1] -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将于2024年6月1日施行 这是全球首个专门针对生态保护补偿的法规 确立了补偿基本制度规则 [1] - 会议提出要推动建立覆盖更全面、权责更清晰、方式更多元的补偿机制 强调"谁污染谁治理 谁保护谁受益"原则 [3] 现有补偿机制实践成效 - 新安江跨省生态补偿试点成效显著 2023年资金池补偿安徽8亿元、浙江2亿元 带动共建绿色产业园区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2] - 长江黄河主要支流等20多个跨省流域已建立横向补偿机制 形成跨省协同治理新格局 [2] - 重庆首创森林覆盖率横向补偿机制 允许区县购买森林面积指标 为生态资源空间不均提供市场化解决方案 [2] 未来机制发展方向 - 将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干流横向补偿机制建设 稳步拓展至森林、草原、大气等其他生态环境要素补偿 [2] - 要求细化重点任务和落实举措 实现生态产品供给地与受益地良性互动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 - 此次部署是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从顶层设计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步骤 延续《条例》框架并聚焦机制创新 [3]
华中师大教授罗静:推动鄂南湘北文旅融合,加快打造跨省合作样板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7 15:17
区域定位与发展规划 - 鄂南湘北区域是长江经济带产业由东向西梯次推进的重要节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区域[1] - 该区域被定位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合作示范区,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保护修复、产业绿色转型和交通互联互通[1] - 2023年国务院批复《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构建"四核八群"城镇化开发格局,其中"八群"包括石首-监利-洪湖-华容-南县-安乡等县市[1] - 湖南南县、安乡等五县市已签署《鄂南湘北跨省协作示范区建设框架协议》,推动交通、产业一体化[1] 文旅与交通发展 - 区域将重点推动文旅融合及交通一体化发展,具备长江中游荆楚文化圈和红色旅游资源基础[2] - 当前交通网络存在短板:对外通道稀疏、省际通道等级低、仅有一条煤运铁路、内河航道等级较低、航空依赖周边机场[2] - 正在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衔接,加密区域干线路网,加强"十五五"规划对接[2] - 建议发行湖区文旅专项债券用于交通路网、智慧旅游平台建设[2] 跨省合作机制创新 - 建议设立跨省合作子基金、推行"飞地经济"模式、建立跨省税收共享机制和文旅数据共享平台[2] - 允许共建共享文旅用地指标,探索"点状供地"模式[3] - 尝试按游客消费地分配增值税,破解"行政区经济"壁垒[3] - 推动区域内景区、交通、酒店等数据互联互通,优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3]
生态补偿让绿水青山保值增值有了制度保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⑧
中国环境报· 2025-04-22 00:1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其作 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更好地处理好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关系,拓宽"绿水青 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力度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基本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 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其中,国家财政纵向补偿方面,我国主要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开展 综合补偿,通过林业草原转移支付资金、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重点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等对不同生态 要素保护开展分类补偿。2013年到2023年,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从423亿元增加到1091亿 元,累计投入7900亿元。地区间横向补偿方面,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建立了28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市场机制补偿方面,我国正在不断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排污 权、用水权、碳汇权益等交易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补偿。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建立长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是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