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船舶
icon
搜索文档
国航远洋(833171)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25 12:30
航运价格走势 - 截至6月23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收于1674点,较去年年末大幅增长67.90%;波罗的海巴拿马型散货船运价指数(BPI)收于1362点,同比增长37.85%,外贸干散货航运价格今年以来显著上涨 [3][4] - 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CCBFI)收于709.51点,较去年年末增长7.5%,内贸航运价格稳步上升 [4] - 下半年传统旺季运输需求持续释放,对运价形成有力支撑 [4] 干散货船舶运力情况 - 截至2025年6月,全球干散货船现有运力14337艘,合计约10.48亿载重吨(DWT),其中巴拿马型(Panamax)船运力约2.66亿载重吨(3270艘) [5] - 2025年前两个月,干散货船新船订单量同比下降92%,新增运力断崖式缩减 [5] - 近期苏伊士运河通行量处于近年较低水平,船舶周转效率降低,市场运力供给持续偏紧,预计今年干散货运输市场延续强势行情 [5] 新交付船舶优势 - 新造船舶节能化智能化水平显著优于老旧船舶,能降低运营成本和期租客户燃油成本,单船收入显著提升 [6] - 新造船舶无需承担高额改造成本,日常维护成本更低,长期运营经济性优势强 [6] - 使用新能源的新船碳排放满足欧盟公约要求,可抵达环保要求严格港口,市场覆盖范围扩大,竞争优势增强 [6]
舍弃百亿级产值十亿级财政收入,扬州十年大运河生态治理值吗
南方都市报· 2025-05-29 14:36
运河生态治理成效 - 扬州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搬迁沿岸企业、修复湿地690亩,推动运河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1][3] - 运河三湾段从工业废墟蜕变为生态公园,年接待游客超460万人次,入选世界运河城市生态保护典型案例[3][4] - 通过"生态+文化"模式打造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及配套设施,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双赢[3] 无废运河建设措施 - 江苏省印发《"无废运河"建设工作指导方案》,目标2025年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实现"水畅、河清、岸洁、景美"[6] - 扬州实现船舶垃圾信息化收储和"零排放",船民通过"船e行"系统申报污染物,系统实时监控并报警违规行为[6][7] - 推进船舶污染物船港城一体化治理,含油废水经预处理后纳入危废监管,生活垃圾由住建部门处理[7] 污染治理具体行动 - 大气污染治理:船舶需使用合格燃油,2023年抽检1000多条船全部合格,城区设6公里禁停区和1公里噪声管控区[7] - 扬尘治理:监管船舶货仓封仓,港口采用喷淋或湿法作业,京杭运河沿线非法码头已全部拆除[7] - 计划共建船舶污染物公共处置中心,集中处理含油污水,实现油水分离并降低处置成本[8] 新能源船舶推广挑战 - 纯电内河集装箱船和水上游览电瓶船已试点运营,但货运船舶受补能设施不足限制[9][10] - LNG动力船和纯电动货船购置价差不明显,但长期运营成本优势突出,柴油价格高于电能和LNG[11] - 补能基础设施薄弱是核心瓶颈,需在京杭运河沿线布局LNG加注站和充电桩以突破僵局[11] 运河经济与环保协同 - 江苏水路货运量占综合货运量38%,内河航道货运量达7.4亿吨,港口吞吐量36.1亿吨居全国第一[5] - 扬州推行无纸化门票和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落叶处理后作为肥料回用,探索固废减量与运河文化结合[8]
国际船东重返中国,造船大省“链主”争霸谁领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3:01
国际船东回流与中国造船市场复苏 - 4月大陆船企新承接51艘、251万修正总吨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69%,重回全球榜首 [1][4] - 中国船舶集团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6%,手持订单排期至2029年 [1] - 5月12日至18日全球新船订单28+2艘,中国船厂接获18+2艘,包括瑞士地中海航运旗下4艘LNG双燃料豪华客滚船订单 [1][5] 全国造船指标表现 - 2025年1-4月造船完工量1532万载重吨(同比-8.4%),新接订单量3069万载重吨(同比-11.1%),手持订单量22978万载重吨(同比+43.6%) [3][4] - 同期国际市场份额:造船完工量49.9%,新接订单量67.6%,手持订单量64.3% [3] - 出口船舶占比:造船完工量88.4%,新接订单量84.8%,手持订单量92.4%,出口金额158.3亿美元 [5] 区域造船竞争格局 - 江苏2023年造船完工量2026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近50%,大幅领先上海(667万载重吨)、浙江(413万载重吨) [7][8] - 辽宁、广东、山东三省完工量集中在300-400万载重吨区间,竞争激烈 [7] - 2024年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1370亿元,同比增长14.9% [7] 产业升级与政策支持 - 头部船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三维模型共享率提升80%,生产设计效率提高20% [6] - 江苏、广东等省2025年政策聚焦绿色船舶、高技术船舶,上海推动LNG燃料供应及内河船舶电动化 [9][10] - 深远海养殖产业链(如养殖工船、配套船队)和游艇经济被视为新增长点 [10][11] 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势 - 骨干船企实现三维数字化工艺模型(MBD)全流程应用,智能制造生产线覆盖型材切割、焊接等环节 [6] - 规模效应带来边际成本递减,中国船厂单位成本降低,全球价格竞争力提升 [6]
ST瑞科(300600) - 300600ST瑞科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19
2025-05-19 07:24
集团上市情况 - 目前未收到公司控股股东二轻集团上市相关通知 [2][3] 研发与营收 - 研发投入聚焦新能源船舶、薄膜电容及智能化设备,短期技术突破支撑2024年营收增长41.49%达2.78亿元,中长期专利成果预计2025年后逐步释放效益 [2] 毛利率变动 - 船舶配电系统毛利率提升2.03%,机舱自动化系统毛利率下降10.75%,因产品为定制化,每个订单毛利率有差异致年度毛利率波动 [3] 业务进展 - 新能源船舶领域参与三电系统及设备方案设计及报价,核电配套业务实现突破,风电变流器配套通过头部企业认证,2025年将实现一定营收 [3] 市场布局 - 全球联保网点在新加坡布局,因主要与国内船厂签合同,直接出口较少 [3] 安全生产 - 公司生产船舶设备,喷涂及动火环节少,安全生产风险总体较好 [3] 摘帽计划 - 公司已对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并追溯调整财务报表,将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满十二个月后申请撤销风险警示 [3][4] 技术转化 - 通过技术突破、打造系统集成能力、与船厂合作及营销推广,将直流断路器与智能机舱系统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份额 [4] 产能扩张 - 围绕战略目标抢订单拓市场,拓展传统业务规模,开拓新领域新业务,在新能源船领域发挥技术能力 [4] 市值管理 - 公司重视股价表现与投资者回报,加强市值管理增强投资者回报水平 [4]
中船防务首季净利预增超10倍 新接订单125亿年度计划完成七成
长江商报· 2025-04-14 00:01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预计净利润1.7亿至2亿元 同比暴涨1005.77%至1200.91% [1][2] - 扣非净利润预计1.65亿至1.95亿元 同比增长554.01%至672.92% [2] - 业绩增长主因船舶产品收入提升、毛利改善及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增加 [1][2] 新接订单与经营计划 - 2025年第一季度新接订单125.02亿元 完成年度计划174.5亿元的71.64% [1][6] - 订单包括9200TEU集装箱船、1900TEU集装箱船、特种船及20000方LNG加注船等 [6] - 2024年全年经营承接250亿元 完成年度计划165.56% [5] 手持订单与产品结构 - 截至2024年末手持订单合同总价约616亿元 其中造船订单587亿元 [5] - 手持订单包含130艘船舶产品和2座海工装备 总计477.67万载重吨 [5] - 2024年承接12型56艘新船订单 包括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氨燃料气体运输船及新能源船舶 [5] 行业背景与同业对比 - 2024年以来全球新造船市场繁荣活跃 新船成交规模创周期峰值以来新高 [3] - 中国船舶预计2025年Q1净利润10亿至12亿元 同比增长149.35%至199.21% [3] - 中国重工预计同期净利润5亿至6亿元 同比增长269.66%至343.59% [3] 研发投入与技术优势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合计21.23亿元 2024年达8.88亿元 [4] - 截至2024年末研发人员1345人 占总人数21.56% [4] - 拥有13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在支线集装箱船、特种船等领域掌握自主核心技术 [4] 财务状况与资金流动性 - 截至2024年12月货币资金152.61亿元 短期借款5.98亿元 [6] -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5.58亿元 长期借款40.49亿元 [6] - 资金流动性为全球市场开拓和订单承接提供稳固保障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