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教育消费者
icon
搜索文档
“教育消费者”言论引争议,百果园股价大跌
中国新闻网· 2025-08-11 06:19
公司股价表现 - 百果园集团董事长余惠勇言论引发争议后 公司港股股价在8月11日开盘大跌 午间收盘仍下跌超过2% [1] 公司管理层言论 - 董事长余惠勇提出商业两种模式 即利用消费者无知或教育消费者成熟 并明确表示百果园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的道路 [3] - 余惠勇强调不会迎合消费者 而是通过告知帮助消费者做出选择 同时承诺绝不在品质上做让步 [3] - 该言论引发网友强烈反应 包括"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等批评 [3] 公司价格争议历史 - 百果园并非首次因价格问题引发争议 此前已有网友吐槽"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 反映其水果定价较高 [3] 公司质量问题 - 2024年3月百果园武汉门店被曝光存在以次充好等违规操作 包括使用腐烂水果制作高价果切和将低等级车厘子冒充高等级销售 [4] - 公司强调的品质承诺因多次质量问题曝光而遭到质疑 [3][4] 公司业务规模 - 百果园成立于2001年 是中国最大水果零售运营商 拥有超过5000家全国连锁店和超8000万注册会员 [4] - 2023年1月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4] 公司财务表现 - 上市后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持续下滑 2024年营收102.73亿元 同比下降9.8% [4] - 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3.86亿元 为公司多年来首次亏损 [4] 门店与会员变化 - 截至2024年底门店数量同比减少966家 仅剩5127家 [5] - 付费会员数量缩减至约85万人 同比下降27.1% [5]
“教育消费者”的百果园董事长,先被网友教育了
36氪· 2025-08-11 02:35
公司动态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在小红书和抖音平台运营个人IP 内容侧重回应价格争议和品质定位[1][5] - 公司通过短视频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的商业模式 明确表态不迎合对低价的需求[8][9] - 相关争议视频被媒体二次剪辑传播 形成"水果刺客"负面话题 登上热搜榜首并引发123家媒体跟进[9][10][12] 市场反应 - 消费者负面评论集中在价格过高和态度傲慢 部分用户表示将永久抵制[13] - 地方融媒体成为话题扩散主力 推动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话题持续发酵[10][12] - 公司紧急下架争议视频但舆情持续蔓延 已有媒体发表批评性社论[17] 财务表现 - 2023年实现净利润3.6亿元 但2024年转为亏损3.86亿元[30] - 2024年营收102.7亿元同比下滑9.8% 毛利率从11.5%降至7.4%[30] - 券商预测2025年亏损收窄至2.4-2.8亿元 2026年有望恢复盈利[30] 战略调整 - 2024年下半年推行"高品质与高性价比"策略 通过降价等措施让利5.5亿元[31]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6%至1.2亿元 用于门店升级和会员体系建设[32] - 关闭低效门店15.9% 年末门店总数缩减至5,127家[33] 行业比较 - 类似"消费者教育"言论曾导致钟薛高倒闭 巴奴火锅因"月薪5000"言论翻车[20] - 成功的企业家IP案例均设有专业公关团队进行内容把控[30] - 当前消费环境下 价格敏感度升高使高价策略更易引发舆情[23][24]
月薪两万吃不起的百果园,去年关店近千家
凤凰网财经· 2025-08-11 01:43
公司战略与舆论反应 - 公司董事长公开表示不会迎合消费者 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 [1] - 相关话题引发社交媒体热议 包括"不会迎合消费者"和"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等话题登上热搜 [1] - 网友评论呈现负面倾向 包括反对被教育消费和类比其他品牌案例 [2][3] 产品质量问题事件 - 2024年315期间湖北门店被曝光存在腐烂水果再加工 隔夜水果贴新鲜标签 车厘子等级虚标等问题 [5] - 2022年有科普博主通过暗访发现门店存在售卖隔夜果切和处理变质水果的情况 [6] - 公司对2022年事件发布致歉声明 涉事门店停业整顿 店员停职再教育 [7] - 消费者投诉案例包括发霉荔枝(50多元) 变质橘子 果切中含塑料碎片以及20元两个桃子中有一个腐烂 [7][8][12][16] 财务表现与经营数据 - 2024年公司收入102.73亿元 同比下降9.8% 除所得税前亏损3.91亿元 [22][23] - 2019-2023年营收分别为89.76亿元 88.54亿元 102.89亿元 113.12亿元和113.91亿元 [20] - 2019-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2.49亿元 0.49亿元 2.30亿元 3.23亿元和3.61亿元 [20] - 2024年底门店总数5127家 较2023年净减少966家 日均关店2.6家 [23][24] - 付费会员数量降至85.4万人 较2023年减少31.7万人 降幅27.1% [25] 市场环境与竞争态势 - 水果市场竞争加剧 社区团购提供次日达服务 本地生鲜店采用产地直采模式 超市推出平价专柜 [27] - 公司市值从上市首日94.74亿港元跌至26.94亿港元 累计跌幅71.5% [27] - 股东自2024年起频繁减持 包括常务副总裁持股从7.43%降至4.05% 天图投资董事长累计套现3788.64万港元 [27] 战略调整与品牌定位 - 2024年财报中24次提及"性价比"概念 包括战略升级为高品质与高性价比 [19] - 自2023年8月起每月推出1-2款高性价比产品 实际执行与公开表态存在差异 [20] - 公司曾制定十年千亿营收和超万家门店目标 但与当前经营状况形成反差 [23]
如何评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言论
经济观察网· 2025-08-10 13:13
公司回应与争议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回应水果价格贵质疑,称公司致力于"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迎合消费者 [1] - 该言论引发广泛争议,网友将其与钟薛高类比,认为可能重蹈覆辙 [1] - 公司随后澄清视频被断章取义,强调完整内容有前因后果 [1] 市场定位与价格策略 - 公司解释水果价格偏高源于品质差异,便宜水果供大于求而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 [1] - 百果园拥有几千万会员,认为这些消费者认可其价值主张 [1] - 高端化模式面临市场挑战,当前消费环境下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 [1] 品牌沟通与消费者关系 - 商业评论指出"教育消费者"表述在消费敏感期易被解读为居高临下的说教 [1] - 此次争议暴露公司在市场定位和消费者沟通方面存在困境 [1] - 行业专家建议类似表达需更加谨慎以避免影响品牌信任度 [1]
百果园董事长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谁该被教育不妨让市场裁判
新京报· 2025-08-10 11:01
公司回应与舆论反应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发视频回应网友吐槽水果价格高,明确表示公司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 [2][3] - 该言论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第一,主要触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谁教育谁"的商业命题 [3] - 公众对"教育消费者"的表述产生心理不适,可能转化为对品牌和价格的不信任感 [3] 商业模式与市场教育 - 公司将商业模式分为两种: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并坚持后者 [3] - 市场教育在商业领域并非贬义词,指通过品牌塑造等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价值差异 [3] - 高端定位零售商需要通过适当方式传递价值认知,但面向公众的表达措辞需谨慎 [3] 行业特性与消费者行为 - 水果作为高频日常消费品,价格敏感度天然高于奢侈品,消费者会多渠道比价 [4] - 消费者情绪波动时倾向于"用脚投票"转向其他品牌,而非通过辩论解决分歧 [4] - 零售业竞争核心是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而非简单的教育或利用信息不对称 [4] 价值传递与市场验证 - 企业需要用可量化的事实支撑溢价,如产地、品质标准、供应链管理等 [4] - 市场教育本质是双向的,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反向塑造市场格局 [5] - 最有效的教育是让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中自然得出"值得"的结论,而非口头宣告 [5] 商业竞争与市场调节 - 商业竞争的最终裁判是市场,定价与价值关系需在真实交易中验证 [6] - 企业需倾听消费者反馈并适应市场变化,而非坚持单向教育 [6] - 市场会筛选出能传递价值并满足需求的品牌,形成积极的商业教育 [6]
百果园与消费者谁该被教育,不妨让市场裁判
新京报· 2025-08-10 10:56
公司回应与舆论反应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发视频回应网友吐槽水果价格贵,称公司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3] - 该言论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第一,因触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谁在"教育"谁的商业命题[3] - 公众对"教育消费者"的表述可能产生心理不适,转化为对品牌和价格的不信任感[4] 商业教育理念分析 - 商业领域"教育消费者"指通过品牌塑造、品类管理、服务体验等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价值[3] - 高端定位零售商传递价值认知是合理的,但面向公众表达时需注意场景与措辞[3] - 公司董事长将商业简单划分为"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两种模式值得商榷[4] 零售行业特性 - 水果作为高频日常消费品,价格敏感度天然高于奢侈品,消费者可多渠道比价[4] - 当体验与价格脱节时,消费者会迅速转向其他渠道和品牌[4] - 零售业竞争核心是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大量零售业态既不利用信息差也不刻意教育[4] 价值传递与市场反馈 - 企业需要用产地、品质标准、供应链管理等可量化事实支撑溢价[5] - 市场教育本质是双向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反向塑造市场格局[5] - 最有效的教育是让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中自然得出"值得"结论,而非口头宣告[5] 市场调节机制 - 商业竞争的最终裁判是市场,定价与价值关系需在真实交易中验证[6] - 企业需倾听消费者反馈、适应市场变化,而非坚持单向教育[6] - 市场会筛选出能传递价值、赢得顾客、满足需求的品牌[6]
百果园董事长“爹味”说教消费者,哪来的勇气?
新浪财经· 2025-08-10 10:16
公司定位与消费者争议 - 公司坚持高端定位,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迎合市场,董事长余惠勇明确表示"绝不在品质上做让步"[3][14] - 核心产品定价显著高于同业,例如北京地区桂味荔枝售价达39.9元/500克,较竞品鲜果汇(16.8元)溢价137%[6][10] - "教育消费者"言论引发舆论反弹,消费者批评其"爹味"说教,认为高价未匹配稳定品质[12][14][15] 产品质量与运营问题 - 消费者普遍反映品质不稳定,"又贵又不好吃"成为高频评价,老顾客指出十年前品质优势已消失[11][12] - 加盟商披露"三无退货"政策调整:2023年起公司仅承担60%退款额,且扣除整单利润导致加盟商亏损[4][21]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问题水果退款投诉持续高位,实际执行与宣传的"无理由退货"承诺存在落差[4][16] 财务表现与股权结构 - 2024年出现近五年首次亏损,税前亏损3.91亿元,较2023年同期盈利3.81亿元逆转[22] - 董事长薪酬同比下降7.38%至101.6万元,反映经营压力[4] - 股权集中度较高,余惠勇直接持股24.17%,其妻徐艳林通过宏愿善果等实体间接控制[23][24] 市场竞争环境 - 超市等替代渠道以"新鲜便宜"形成竞争,消费者转向性价比更高的购买渠道[12][15] - 行业出现"水果刺客"现象,消费者对高溢价低品质的容忍度降低[14] - 公司港股主要股东包括中金系机构,合计持有约30.54%的H股[23]
百果园与消费者谁该被教育,不妨让市场裁判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8-10 10:10
百果园董事长回应价格争议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发视频回应网友吐槽水果价格贵,表示公司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的商业路径 [2][3] - 该言论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第一,触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谁教育谁"的商业命题 [3] - 公司强调其长期坚持通过品牌塑造、品类管理、服务体验等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价值差异 [3] 商业教育的内涵与表达 - "教育消费者"在商业领域指通过多种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品质差异与价值逻辑,非贬义词 [3] - 高端品牌通常需要通过市场教育让消费者接受高溢价,但表达方式和场景选择至关重要 [3] - 面向公众时"教育消费者"的表述易被解读为居高临下的说教,尤其在消费敏感时期 [3] 水果零售业的特殊性 - 水果作为高频日常消费品,价格敏感度天然高于奢侈品,消费者可多渠道比价 [4] - 若消费者感知不到足够品质差异和体验提升,高价难以被市场接受 [4] - 顾客情绪波动时往往直接转向其他渠道和品牌,而非通过辩论解决分歧 [4] 商业模式的复杂性 - 将商业简单划分为"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过于简化,现实中存在大量中间形态 [4] - 许多零售业态既不利用信息不对称,也不刻意承担教育职能,而是通过价格与服务维持交易 [4] - 市场竞争核心仍是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 [4] 价格溢价的支撑要素 - 当定价高于心理预期时,企业需用产地、品质标准、供应链管理等可量化要素说服消费者 [4] - 只有消费者认可这些差异,溢价才具备长期生命力 [5] - 市场教育本质是双向过程,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反向塑造市场格局 [5] 零售业的有效教育方式 - 最有效的"教育"是让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中自然得出"值得"的结论,而非口头宣告 [5] - 体验与价格若脱节,再多的解释也难以改变市场判断 [5] - 商业竞争的最终裁判是市场,定价与价值关系需在真实交易中验证 [5] 市场双向博弈的启示 - 企业需倾听消费者反馈、适应市场变化,比单向"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6] - 消费者会在每次购买中自然判断价格是否匹配价值 [6] - 市场最终筛选出能传递价值且满足需求的品牌,形成最真实的商业教育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