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美援朝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这封72年前写下的战地家书,送到了
新华社· 2025-09-11 14:06
这封72年前写下的战地家书,送到了 新华社记者马剑 "亲爱的父母哥哥妻子全家老幼们……我今天接受人民上级党给我最光荣和最坚决突击任务,高兴 万分,为人民立功时间到了……" 读至泛黄纸面末尾的"程可宗"三字,程瑜、程婕兄妹才终于确信,这封写于1953年朝鲜半岛战地 的家书,出自牺牲多年的爷爷之手。 经由一名韩国教授和热心网友的接续努力,一封迟到72载的战地家书得以从历史深处打捞,送达 烈士后人手中,其中饱含的爱国心、英雄气、亲人情让人们读后不免潸然泪下。 "看到信件的那一刻,爷爷形象变得如此鲜活。"程婕回忆,可宗是爷爷入伍前的名字,奶奶曾提 到参加志愿军后他将"宗"改为"忠"。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建德江畔20岁出头的程可忠响应号召,在村口老 樟树下与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告别,大步走向村外,经水路转陆路北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 绿江"。 建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资料显示,程可忠烈士1928年出生于浙江建德县亲睦乡和村(今属下涯镇 马目村),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某师某团通信连步话员。 1953年5月14日,程可忠写下不到200字的家书,次日在朝鲜金化郡战斗中壮烈牺牲。 ...
辽东学院师生暑期开展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活动
新华网· 2025-07-29 01:42
活动概况 - 辽东学院抗美援朝老战士示范寻访团一行20余人跨越1600余公里到河南开展暑期寻访活动 [1] - 自2016年起连续10年开展"千名大学生行万里路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活动 [1] - 累计已组织2380名学生在全国14个省份寻访510位志愿军老战士 [1] 具体行程 - 7月22日在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博物馆举行活动启动暨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1] - 7月23日在新密寻访郑长遂、郑三兴、金国太等老战士 [1] - 7月24日在开封寻访张德银、王群森、张文成等老战士 [1] - 此次河南行共实地寻访24位老战士 整理形成寻访记录150余页 [1] 活动规模 - 今年暑假除河南外还组织130余名学生寻访54名老战士 [2] - 寻访足迹遍布辽宁、四川等6省20个地级市 [2] 活动意义 - 寻访活动已成为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实践载体 [1] - 通过实地走访慰问老战士采集口述史 丰富学校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的红色资源 [2] -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 活动意义重大 [2]
精神长河奔流不息(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7-01 01:10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品格的精神谱系,这一谱系由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包含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不同时期的精神坐标[2][3] - 精神谱系通过思想引领、信念塑造、奋斗感召和牺牲昭示等方式形成,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3] - 每个精神坐标反映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历史脉络和面貌,并影响现实和未来的发展[3] 精神谱系的时代特征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象随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变化表现出鲜明特征,不同奋斗阶段的精神坐标各有侧重和特色[3] - 精神坐标之间既有共性连接也有个性区别,共同构成一条长波万里的精神长河[3] 精神谱系的实践属性 - 精神谱系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立体呈现,如井冈山精神中的毛泽东革命道路和刘仁堪烈士事迹,长征精神中的血战湘江和"半条棉被"故事[5] - 抗美援朝精神通过杨根思、黄继光等英雄事迹体现,脱贫攻坚精神通过十八洞村、黄文秀等典型案例展现[5] - 精神谱系因落小落细的地点、人物和事件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6] 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弘扬 - 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重点是研究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4] - 传承方式需结合理论研究和立体细节研究,通过生动实践让精神伟大起来并永恒延续[5][6]
特写:青春放歌 致敬英雄
新华网· 2025-04-27 01:18
纪念活动概况 - 辽东学院举办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五四运动106周年主题歌曲展演,1800余名师生参与[1] - 活动通过合唱、情景剧、历史影像等形式重现抗美援朝历史场景,如《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配合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影像[2] - 现场演绎《战地日记》情景剧,展现志愿军出征前的家国情怀[2] 节目内容与表现形式 - 化工与机械学院学生演唱《英雄赞歌》,荧幕同步展示"冰雕连"战士、志愿军分食苹果等历史画面[2] - 管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分别合唱《最可爱的人》《歌唱祖国》,新华社记者全程记录[3][6] - 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结合电影《上甘岭》情节演绎《我的祖国》,强化艺术感染力[7] - 旅游与文化学院学生通过《勋章》歌词"你的名字是我胸前的勋章"传递荣誉感[8] 精神传承与教育实践 - 人文与教育学院学生分享采访92岁老战士徐庆林的经历,提及其在炮战中坚持作战的细节[4] - 纺织服装学院学生讲述老战士严迎发战友牺牲时口袋仅存半块冻土豆的故事[4] - 93岁抗美援朝老战士刘吉惠现场寄语青年"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4] - 辽东学院通过"红色家书诵读""战地日记分享"等沉浸式活动,将抗美援朝精神从课本延伸至舞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