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脱钩
icon
搜索文档
中泰国际每日动态-20250514
中泰国际· 2025-05-14 02:04
港股市场 - 5月13日港股显著回调,恒生指数跌1.9%收报23,108,恒生科技指数重挫3.3%收报5,269,大市成交额缩量至2,198亿港元,港股通净流入22.6亿港元[1] - 港股或进入“政策托底与博弈不确定性”再平衡阶段,恒生指数PE修复至10倍左右,再向上面临三重压力,短期策略兼顾防御与反击[2] - 上周内房港股落后大市,恒生中国内地地产指数全周下跌3.7%,落后大市5.3个百分点[10] 行业动态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行政令,市场认为较预期温和,美股与港股主要医药企业回升,荣昌生物新适应症获批预计提振产品销量[3] - 5月11日当周30大中城市商品新房成交量达161万平方米,同比下跌16.8%,不同类别城市表现分化,土地成交量同比下跌59.0% [5][8] - 新能源及公用事业港股个别光伏及风电设备/上游股获支持,协鑫科技及金风科技分别上涨3.5%及3.4%,美国计划取消清洁能源税务优惠及补贴或不利行业[4] 其他市场 - 美股高台窄幅整理,三大指数在200日线水平波动,78%的标普500指数成份股盈利超预期,上市公司4月宣布2,338亿美元回购[13]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4%左右,维持收益率高位震荡判断,美元指数反弹至100上方后短期维持高位震荡[14] - 离岸人民币保持在7.20左右窄幅波动,在7.30关口具支撑,不具备持续升值动能[14]
2018贸易摩擦后,仪器外企在华营收的“逆势增长”与“拐点”
仪器信息网· 2025-04-22 06:20
贸易摩擦对科学仪器行业的影响 - 2018年贸易摩擦后美国对质谱仪、色谱仪等科学仪器加征25%关税,但2019-2022年美国企业(赛默飞、丹纳赫、安捷伦、沃特世)在华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仍达9%-20%,呈现"关税免疫"现象 [4] - 非美企业(瑞士梅特勒托利多、日本岛津、德国赛多利斯)在华营收趋势与美国企业一致,显示行业共性大于国别差异 [4] - 高端仪器用户价格敏感度低,企业通过提价和本土化策略(扩建工厂、本土合作)转移关税成本 [7] 2023年行业拐点分析 - 2023年美国企业在华营收集体下滑(同比下降7%-22%),安捷伦2024年财报显示趋势延续,非美企业同样受挫 [8] - 需求端萎缩主因:中国科研经费增速放缓(2023年R&D经费增长6.1% vs 2022年10.4%),生物医药/半导体投资收缩 [8] - 国产替代加速:国产质谱仪市场份额从2015年1.5%提升至2023年11.2%(销售额) [8] 未来破局路径 - 2019-2022年本土化策略有效缓冲关税冲击,但2023年后中国市场结构性变化(需求放缓、国产品牌崛起、技术脱钩)成为外企主要挑战 [9] - 2025年需在技术合规性、成本控制、本地生态融合间寻找新平衡点,通过差异化措施提升抗风险能力 [9]
半导体供应链的地缘政治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9 03:26
文章核心观点 半导体是国际技术和经济竞争的核心,其制造和交付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各国为减少供应链依赖、获取战略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未来半导体地缘政治受技术发展、经济策略和外交联盟影响,行业仍是创新和经济实力重要推动力 [3][12] 主要参与者 - 美国:长期是半导体创新先驱,但依赖台积电和三星先进芯片制造技术,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促进本土制造,与多国发展技术伙伴关系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 [7] - 中国大陆:在“中国制造 2025”计划下积极投资半导体自给自足,晶圆代工厂有进步,但因美国出口禁令在尖端芯片制造落后,大量补贴行业并投入研发,寻找替代供应渠道建立生态系统 [7] - 中国台湾:台积电控制全球芯片供应,是中美科技战战略焦点,地缘政治紧张引发供应链稳定性担忧 [7] - 欧盟:颁布《欧洲芯片法案》发展半导体行业,减少对亚洲供应依赖,目标到 2030 年将全球半导体产量份额提高到 20%,专注先进芯片研究、设计和制造技能 [8] - 南亚(印度):将自己打造成替代芯片生产强国,启动半导体计划吸引大公司投资,政府提供 100 亿美元生产激励措施,与全球公司合作建厂,战略地位和数字经济使其成为供应链多元化诱人目的地 [8] 经济和安全风险 - 供应链脆弱性:COVID - 19 疫情凸显全球半导体供应网络缺陷,导致部分领域短缺,需提高供应链弹性和多样性 [9] - 中美贸易战: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企业,限制其获取关键技术,促使中国加大自给自足力度,美国继续收紧出口禁令 [9] - 投资挑战:即使有政府补贴,因价格和技术壁垒,半导体制造外包仍具挑战性,建立新晶圆厂需大量投资、尖端技能和稳定监管框架 [9] 未来趋势 - 技术需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 5G 技术全球部署推动创新半导体需求增加,加剧半导体领导地位竞争 [10] - 供应网络重组:西方国家“技术脱钩”努力导致全球半导体供应网络重组,印度、越南和南亚其他地区形成新中心 [10] - 四方联盟合作: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考虑开展半导体合作,投资研究、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挑战中国半导体实力 [11] - 可持续性:半导体制造能源密集型,公司投资可持续制造实践 [11] - 政府措施:各国政府采取补贴、税收优惠和研究资金等措施提高半导体产量,国际合作和标准化工作对行业未来至关重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