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性别平等
icon
搜索文档
性别平等可为非洲电商带来145亿美元潜力(至2030年)
商务部网站· 2025-08-16 13:35
非洲电商市场增长潜力 - 非洲网购人数自2014年起年均增速18% 高于全球12%水平 [1] - 2020年市场规模200亿美元 预计2030年达840亿美元 [1] - 缩小性别业绩差距可在2025-2030年间增加145亿美元市场价值 [2] 女性商户参与特征 - 科特迪瓦女性商户占35% 肯尼亚和尼日利亚超50% 比例高于传统经济部门 [1] - 女性多借电商扩展现有业务 注重时间灵活与收入补充 [1] - 女性企业多为微型企业(肯尼亚83% 科特迪瓦92% 尼日利亚95%)资本较弱 [1] - 女性更善用社交电商 并进入电子产品等男性主导领域 利润可提升至66% [1] 性别差距挑战 - COVID-19期间女性电商企业销售降39% 高于男性的28% [1] - 女性融资依赖储蓄 贷款获得率仅7% 低于男性11% [1] - 非洲女性创业融资缺口估计为480亿美元 [1] - 付费推广使用率低12个百分点 影响曝光度 [1] 基础设施与教育瓶颈 - 2024年非洲互联网普及率仅38% 女性31%低于男性43% [2] - 女性STEM从业者仅30% [2] - 物流差使末端配送成本高出320% [2] - 57%成年人无银行账户 消费者保护立法仅覆盖6%国家 [2] 发展建议 - 为女性微企提供定制金融产品 推广数字支付 性别分解数据 [2] - 政府应扩大廉价互联网 支持中小微复苏 投资物流 [2] - 消除法律障碍 推动女性STEM教育 [2]
首个省级立法公布:公厕女性与男性厕位比提高到3:2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7 07:51
文章核心观点 - 甘肃省通过地方法规明确提高公厕女性厕位比例至3:2(人流集中场所2:1)成为全国首例 将性别平等理念转化为具体法律要求以解决女性如厕排队问题 [1][9][20] - 女性如厕时间平均为89秒(男性39秒)是男性的2.3倍 但现实中公厕设计多采用1:1比例导致女性实际使用需求无法满足 [1][7][14] - 现有行业标准(如2016年《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因非强制性导致执行乏力 需通过地方立法强化约束力并推动实质平等 [2][7][9] 各地区政策进展 - 北京、上海等技术标准地区采用2:3或2:5比例(上海2017年) 但多属非强制性行业标准 [2][3] - 杭州、武汉等地方政府规章地区(2018-2024年)普遍推行1:2比例 甘肃为首个地方法规明确比例要求的省份 [3][20] - 深圳试点"潮汐公厕" 通过物联网感应动态调整厕位比例 重庆采用智能装置优化高峰时段女性厕位 [13] 现实执行困境 - 北京市商圈、景区及医院存在女厕位不达标案例 如北大人民医院女厕位3个vs男厕位6个(含3站位) [7] - 老旧公厕受建筑结构、改造成本及空间限制难以调整 部分区域因场地限制无法新建达标公厕 [7][10] - 经费不足制约标准落实 日常维护及改造资金对地方财政形成压力 [8] 优化解决方案 - 甘肃法规推动从"软性建议"转向"硬性规定" 要求新建公厕规划阶段执行新比例 [9][20] - 存量厕所通过中性厕位、潮汐厕所及灵活调配缓解需求 如深圳潮厕位设计 [13][20] - 建议设立专项资金补贴改造 将厕所更新纳入民生工程及城市更新体系 [20] 实际案例调研 - 兰州火车站女厕位12个vs男厕位14个 节假日排队严重 [14] - 兰州中心综合体女厕位13个vs男厕位5个(加9小便池) 周末排队至过道 [14] - 南关夜市公厕女厕位8个vs男厕位4个(加4小便池) 晚间排队现象频繁 [17]
“女厕门口排长队”,首个省级立法公布:公厕女性与男性厕位比提高到3:2,人流集中场所2:1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7 06:16
核心观点 - 甘肃省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地方立法明确公厕男女厕位比例的省份,规定城市公共厕所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为3:2,人流集中场所为2:1 [1][17] - 女性如厕时间平均为89秒,是男性(39秒)的2.3倍,传统1:1厕位设计导致女性排队现象严重 [1][6] - 从行业标准到地方法规的转变,体现了社会治理精细化提升,但执行层面仍面临老旧设施改造难、经费不足等挑战 [8][7][9] 政策法规进展 - 国家层面:2016年《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建议女男厕位比3:2(常规)/2:1(人流密集区),但属于非强制性行业标准 [2][6] - 地方实践:上海(2017)、吉林(2022)等技术标准要求比例达1:2.5或2:5,成都(2022)、无锡(2023)等地方法规明确1:2 [3][12] - 立法突破:甘肃2025年实施的《条例》首次将比例写入地方法规,并引用《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4条作为依据 [1][8][17] 现状问题分析 - 实际配置:多数公厕仍维持1:1设计,女厕隔间被清洁工具占用、化妆占用等问题加剧排队 [6] - 典型案例:北京某医院妇产科女厕位仅3个(男厕6个),兰州火车站女厕12个(男厕14个) [6][13] - 结构限制:老旧公厕改造面临建筑结构、管道布局和空间不足的硬性约束 [9][17] 创新解决方案 - 技术手段:深圳试点"潮汐公厕"动态调节厕位,重庆采用物联网感应装置优化实时比例 [12] - 设计优化:兰州商业综合体"兰州中心"实现女厕13个(男厕5+9小便池),南关夜市公厕女厕8个(男厕4+4小便池) [13][15] - 财政支持:建议设立专项资金补贴改造,纳入城市更新体系 [19] 社会意义 - 实质平等:形式平等的1:1配置导致女性实际权利受损,需通过差异化设计实现实质公平 [7][17] - 城市治理:公厕资源配置成为衡量公共服务现代化和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 [19] - 示范效应:甘肃立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政策模板,推动形成行业共识 [17][19]
“厕所革命”进入下半场,提高女厕位比例只是起点
南方都市报· 2025-08-03 16:40
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实施 - 甘肃省自8月1日起施行《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明确规定城市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应提高到2:3,人流集中场所提高到1:2,成为全国首个以省级法规强制设定该比例的省份 [1] - 2016年住建部新版《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首次细化男女厕位比例建议值为2:3至1:2,为当前政策提供行业依据 [1] 提高女厕位比例的必要性 - 女性如厕时间是男性的1.5倍到2倍,因生理、服饰、经期等因素导致如厕过程更复杂耗时 [1] - 传统等比例厕位设置忽视性别差异需求,高峰时段女性排队现象普遍,影响出行效率与身心健康 [1] - 提升女厕位比例是对结构性不平等的修正,体现城市治理人性化细节 [1] 新规落地面临的挑战 - 资金瓶颈、老城区地下管网老化、建筑红线限制阻碍按1:2比例扩建 [2] - 部分开发商为压缩成本按最低标准"擦边"设计,规划部门验收缺乏刚性抓手 [2] - 公厕归属城管、住建等多头管理导致标准不一,"最后一公里"执行困难 [2] 国内公厕改革实践案例 - 北京2017年增设"第三卫生间",为老人、孕妇等群体提供额外支持 [2] - 广州建设"厕所云平台",实现公厕定位、导航、保洁反馈等功能提升效率 [2] "厕所革命"的深化方向 - 需将改革从景区、城市向县域、乡村推进,覆盖城乡接合部及夜间场所 [3] - 未来需延伸至老龄友好、无障碍设计和智慧管理等全方位提升 [3]
甘肃立法规定男女厕位1:2 让性别关怀看得见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8-02 09:07
政策法规进展 - 甘肃省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地方立法明确城市公厕男女厕位比例的省份 规定比例为3:2 人流集中场所为2:1 [2] - 国家层面标准持续优化 住建部2016年要求人流集中场所女厕位比例不低于2:1 2022年旅游厕所国标鼓励男女比例达1:1.5 2024年铁路新规设定候车区比例为1:2 [3] - 江苏省2024年10月将实施新条例 采用"提高女性厕位配建比例"的表述 相比甘肃的量化标准更具弹性 [4] 行业实践现状 - 故宫博物院2020年完成厕所改造 男女厕位比例提升至1:2.6 设置35个女厕位显著缓解排队现象 [3] - 南京景枫中心商场改造后男女厕位比例为1:1.3 虽未达国家标准但引发舆论关注 [3] - 现存设施改造存在建筑结构 管道布局 空间不足等执行难点 新建项目更易落实新标准 [4] 社会价值与创新方案 - 量化标准将性别平等理念转化为具体尺度 推动公共服务公平性建设 [4][5] - 建议探索中性厕位 潮汐厕所等过渡方案 财政支持可设立专项改造资金纳入城市更新体系 [5] - 行业标准缺乏强制约束力导致执行参差 地方立法提供法律刚性要求 [2][3][4] 需求端特征分析 - 女性平均如厕时间比男性长30%以上 叠加生理期 孕期 育儿等场景进一步增加使用时长 [2] - 景区等场所曾出现女性"占领"男厕所现象 反映结构性资源配置失衡 [2] - 公共空间设计共识认为厕位分配需基于性别使用特点而非简单对等划分 [2]
李亚姣评《理解性别差距》︱追踪美国两百年女性经济史
搜狐财经· 2025-07-18 03:23
女性劳动参与率U型假说 - 美国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呈现U型走势:19世纪早期较高,随市场经济发展下降,二战后再次上升[3][4] - 工业化推动单身女性劳动参与率持续增高,同时导致初婚年龄提高和不婚比例增加[4] - U型假说核心机制:女性市场价值超过家庭价值时就业率回升,该理论在1995年正式提出[4] 职业性别隔离与收入差距 - 1900-1960年美国职业性别隔离严重,相异性指数变化微弱,70年代才开始下降[6] - 制造业存在"性别光环"现象,如肉类加工业认为女性不适合持刀工作[6] - 文书部门性别收入差距显著,女性以男性身份获酬可使收入比率从64%提升至80%[7][8] 劳动力市场制度性障碍 - 1920-1950年已婚女性就业增长缓慢主因包括职业限制、工作时间期望和儿童保育政策[10] - 婚姻限制政策(Marriage Bar)在1920-1950年普遍存在,禁止已婚女性从事文书/教师工作[11] - 保护性立法虽缩短女性工作时间但未改善就业,平等权利修正案延迟至1971年通过[12] 行业分类与性别分布特征 - 19世纪美国行业分为混合型(纺织/烟草)、女性密集型(服装/造纸)和男性密集型(钢铁/农具制造)[6] - 男性劳动者超60%集中在几乎无女性的行业,职业隔离通过社会惩罚手段维持[6] - 内部劳动力市场取代现货市场后,晋升制度和技能投资加剧文书行业性别歧视[7] 经济因素与劳动参与率关联 - 二战后劳动力需求增加直接提升女性就业率,生育率下降是1890-1980年队列参与率提高的主因[9] - 1920年代已婚年轻女性就业提升与教育程度和白领机会增加显著相关[9] - 1950年代婚姻限制政策废除与年轻女性供给减少、年长女性供给增加密切相关[11]
一个中国女孩,4年独闯中东……
36氪· 2025-07-17 01:30
中东地区社会观察 - 叙利亚内战期间物价飞涨,香烟价格从5磅涨至150磅,工资仅增长2-3倍,居民形成囤积食品习惯以应对物资短缺[16] - 叙利亚人发展出"与战争共处"的能力,能在巷战进行时继续日常社交活动,避免被视作受害者身份[18][19] - 阿勒颇某家庭因战争导致三个女儿移居国外,原本热闹的家庭生活变得冷清,反映战争对家庭结构的长期影响[16] 中东女性生存现状 - 伊拉克女性被禁止单独入住普通宾馆,出租车司机将女性游客误认为性工作者,反映性别安全困境[22][23] - 沙特2018年解除女性驾车禁令,但伊拉克女性仍需男性亲属陪同外出,社交媒体使用存在性别差异[27] - 中东家庭存在明显性别分工,女性承担全部家务且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女孩普遍缺乏表达自信[28] 文化冲突与微小反抗 - 伊朗女性通过调整头巾位置、利用钢琴展演等隐蔽方式持续对抗宗教限制,形成渐进式抗争模式[40] - 伊拉克婚礼呈现"黑袍-华服"双重场景,女性在封闭空间展现时尚个性,反映压抑下的自我表达需求[42][44] - 部分开明父亲通过支持女儿就业和教育改变代际命运,叙利亚某家庭四个女儿均获得独立生存能力[46] 跨文化交流影响 - 中国"996"工作制引发中东中产阶级惊讶,当地普遍实行6小时工作制,显示劳动文化差异[38] - 中国TikTok在中东男性群体中流行,但女性用户因社会压力不敢发布内容,形成使用鸿沟[27] - 中国女性旅行者成为文化窗口,促使伊拉克女性沙发客通过职业发展最终移居迪拜实现阶层跃升[49][50]
中方代表:呼吁各方协同努力 以切实行动推动性别平等
快讯· 2025-07-16 03:40
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 - 性别平等是关乎人类尊严、社会公正与全球发展的核心议题,是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驱动力 [1] - 女性接受教育可以为家庭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女性参与决策能带来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政策,女性参与和平进程更有利于实现持久和平与稳定 [1] - 实现性别平等需要加倍努力,中国会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每一项政策、每一次行动中 [1] 全球协同行动 - 各方应继续协同努力,将推动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转化为切实行动 [1] - 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宋莉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上强调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1]
倾听尼山2025|德博拉·卡因贝:教育给了我抗争坏传统的勇气
经济观察报· 2025-06-27 10:30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该论坛自2010年创立以来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3] - 本届论坛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设置了包括"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多项分议题 [4] 德博拉·卡因贝的个人经历 - 德博拉·卡因贝以难民身份从刚果逃至英国 后成为爱丁堡大学首位非白人女性校监 并创立"Full Options"慈善机构推动人权与平等 [6] - 她在2024年尼山论坛上分享了非洲卢巴族文化及女性教育议题 强调家庭价值观对社会稳定的核心作用 [5][9] 跨文化对话与教育理念 - 卡因贝指出中国文化与非洲文化存在相似性 但非洲因贫困导致女性教育倒退 而中国通过普及女性教育实现快速发展 [10] - 她倡导"和而不同"的儒家理念 认为尊重差异是跨文化共存的基础 并以自身让座给穆斯林祷告的实例说明文化包容 [11] 家庭教育与文化传承 - 卡因贝强调家庭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传承的关键作用 认为父母需引导孩子筛选外界信息并扎根自身文化 [12][13] - 她在苏格兰抚养子女时保留刚果传统礼仪如尊敬长辈 同时鼓励孩子开放思维 平衡文化认同与现代价值观 [15] 女性教育与性别平等 - 卡因贝通过抗争父权传统获得受教育机会 其大学班级女生从20人锐减至2人 反映非洲女性教育投资不足的普遍问题 [18][19] - 她指出女性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 投资女性教育将直接促进社会进步 这一观点在尼山论坛得到重点阐述 [20] 教育改革与文化复兴 - 担任爱丁堡大学校监期间 卡因贝推动课程"去殖民化"改革 主张教育应回归本土文化根基而非殖民者意识形态 [26] - 她将"伊斯兰恐惧症"纳入校规追责范畴 并调整奖学金分配机制以改善非洲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教育资源获取 [27] 慈善机构与社会行动 - "Full Options"慈善机构在刚果开展"深度刚果行动"项目 通过农村教育推动社会变革 并在土耳其援助战争幸存女性 [25]
倾听尼山2025 | 德博拉·卡因贝:教育给了我抗争坏传统的勇气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10:47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1][2] - 论坛设置了6个分议题,包括"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 [2] - 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1] 德博拉·卡因贝的教育观点 - 强调教育是改变女性命运的关键,通过抗争家庭传统观念获得受教育机会,最终成为爱丁堡大学首位非白人女性校监 [6][12] - 指出非洲教育倒退现象,因贫困导致越来越多女孩失学,而中国因重视女性教育发展迅速 [7] - 主张家庭教育是人格塑造基础,学校应在此基础上拓展多元文化包容教育 [8][9] 文化传承与多元包容 - 提出"我们不需要成为一样的人,但可以选择以尊重的方式彼此相处"的跨文化共处理念 [4][7] - 在爱丁堡大学推动课程"去殖民化"改革,清除殖民意识形态残留,帮助学生回归文化根基 [18] - 将"伊斯兰恐惧症"纳入校规禁止范畴,并改善非洲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教育资源分配 [18][19] 性别平等与社会发展 - 以亲身经历揭示刚果父权传统对女性的压制,32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其突破限制获得高等教育 [14][15] - 指出女性是文化主要传承者,投资女性教育等于投资社会基础,能带来整体进步 [13][14] - 通过慈善机构"Full Options"在刚果农村推动全民教育,在土耳其援助战争幸存女性 [17][18]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 主张区分"好传统"与"坏传统",保留部族服饰等文化符号但摒弃压制女性的陋习 [15][16] - 在苏格兰以传统方式抚养子女,注重尊敬长辈等核心价值,同时保持文化开放性 [10][11] - 教育帮助其既扎根传统又超越传统,如保留父亲姓氏但拒绝婚姻束缚女性的习俗 [15][16]